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七天

阿来

这天早上的天气,和五年前的那天一模一样。薄云的遮挡使阳光稀薄而又温暖。

阿巴起身,去了一趟村里。走到第三家人的院子里,他就发现倒塌的木板房下,现出两只旧拖拉机轮胎,那盘手磨就在爆出了白线的轮胎旁边。这是白玛家。地震时,白玛家的儿子砸死在屋子里。老夫妇在移民村,出嫁的女儿也在移民村,她在云中村生了个孩子,到移民村又生了一个。阿巴趟过院里齐膝的荒草时,说了一声:主人家,我进来了。搬起石磨时,下面几只虫子急忙跑开,钻进了草丛。

阿巴跨进这个荒草丛生的院子,大声说:白玛家有人在吧,借你们家石磨一用啊。阿巴一手转动石磨,一手把干燥的柏树皮和柏树叶投进去,把一朵朵干枯的杜鹃花瓣投进去。他转动石磨,看到棕褐色的粉末从石磨的缝隙间吐出来。阿巴看着手表,他是从上午9点开始的。

1140,他去下一家人借一样东西。他需要一只薰香炉。走到第九家,他借到了。那真是一个精美的香炉。圆鼓鼓的肚子,底下有带栅的进风口,只是三只炉耳上的系绳已经腐烂了。1155分,他在第十二家找到了替代品——废墟里的电线。他取出一段做成了半米多长的系绳。他对塌去了多半,剩下一个角落还能遮风避雨的空房子说:我就要这一点点,我就要这么一点点,我这也是替大家办事,不要舍不得啊!

12点半,他回到了磐石边的老柏树下。这是地震来的那一天,乡亲们从玉米地里回到家里午饭的时间,他和那些回到家里的乡亲们一样,扒开火塘中的冷灰,俯下身子轻吹几口,黯淡的火种泛出了红光。他把干柴架在火种上,鼓着腮帮再吹几口。火塘上升起蓝色的烟。他俯下身子又吹了几口,烟消失,变成了火苗。

火噼噼啪啪燃烧。

这时是下午1点钟了。他开始穿戴那一身祭师行头,衣料窣窣作响,衣服上的金属挂件叮叮当当。阿巴有些紧张,有些手忙脚乱。他穿戴好祭师的衣服,祭师的盔形帽子。他还没忘记整理一下插在盔形帽顶上的羽毛和小旗幡。他把那对摇铃别在腰带上,把鼓也拴在腰上。再把薰香炉摆在火堆边。

阿巴开始等待。

还有五十分钟。地震就要来了。他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心跳声渐渐加快,越来越响。他站起,坐下,又站起。左边的松树颜色沉郁,就像一个男人严肃地阴沉着脸。右边的樱桃树叶子鲜绿,一点点风,只有一点点风,就晃动每一片叶子,晃动每一颗未成熟的果实,哗哗作响,像一个神经质的爱笑的姑娘。还有二十分钟。现在,除了心跳声,阿巴还听到手表的指针嚓嚓作响。十分钟。阿巴的身子开始震颤摇晃。他望了望天空。天蓝汪汪的,没有一丝云彩。这跟那天不一样。那天此时的天上满是被风吹薄了的,拉成了鱼鳞状的云彩,从东向西飘拂。汗水从阿巴的额头上,后背上,甚至是大腿根上沁出来。阿巴的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因为他知道,地震就要来了。

五年前的此刻,云中村一片祥和宁谧的景象。没有人知道地震正从大地深处发动。大地深处潜伏的巨兽正格格地错动参差错落的岩层的牙齿。巨兽觉得身上压着的黑暗、时间,以及岩石之上的岩石是那么沉重,以至要咬碎自己的牙齿。五年后的此时,阿巴把一切都知道了。知道了五年前的此时,大地将要制造巨大的人间悲剧。几十年上百年来,大地一直在准备。阿巴跌坐到地上。火堆上柴已经烧尽了,一堆木炭继续燃烧,颜色忽明忽暗。

手表咔嚓一声,似乎就再没有了响动。那个写在书上的时间,那个在广播里电视上被重复了很多很次的时间,142804秒。那一刻,地震发生!

那天,那一刻,阿巴正带着两匹马,走在山道上。此时,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他捧着香料的手变成了一个沙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一只沙漏,一瞬之间,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他看见那些香料的粉末变成了一股烟尘。院子里的石板地裂开,合拢,裂开,合拢,喷吐出来的也是大股的烟尘。院墙像是变软了,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风一样扭曲了身子,挣扎几下之后,像用光了力气一样,瘫坐下来。先是屋顶塌向中央。然后,四周的墙壁也向塌陷下去的屋顶扑了过去。阿巴想站起身来,但他站不起来。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尘土扬起,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头砸下。

大地没有嘴,用众生的嘴巴哭喊,大地没有眼睛,不想看见,不想看见!

阿巴脑子里轰响着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时间紧迫!阿巴睁开眼睛,徒手把一块块彤红的木炭抓起来,投入了香炉。木炭烧灼着阿巴的手指,阿巴还是不管不顾,徒手把一块块燃烧的木炭投入了香炉。阿巴起身向村子走去,手里舞动着那个青烟腾腾的香炉。这时是下午两点五十分,五年前这个时候,大地停止了摇晃。

他往香炉里添加了更多的香料。他开始呼喊:回来!回来!后来,他会想,这回来是什么意思。

香炉里的香烟升起来,他呼喊:回来!回来!他击鼓摇铃,声声呼喊;回来,回来!他要安抚灵魂,安抚云中村,不让悲声再起。

①本文摘自《云中记》。阿来在序中表示,谨献给‘5·12’地震中的死难者和消失的城镇与村庄。节选部分前面的情节是:经历了地震的云中村村民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了集体迁移。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移民村生活了四年多之后,他毅然决定返回云中村敬奉祖先,照顾魂灵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巴明知白玛家家中无人,却大声问了一句“白玛家有人在吧”,因为作为祭师的阿巴虔诚地相信灵魂的存在,这是他与这里的故人、旧物以及亡灵特意而别样的问候。
B.文章节奏前松后紧,前半部分阿巴从容镇定地搜集祭祀物品,慢慢研磨香料,穿戴好祭师行头,等待中阿巴越来越紧张,甚至恐惧。
C.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一个神经质的爱笑的姑娘”“鱼鳞状的云彩”“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等,这样的比喻既生活化,又形象化。
D.时间和火,都是本文中非常重要的存在。现实和回忆交织,两个时空并存,拓宽了叙事空间;生火、火热烈燃烧、烧尽成炭,是对时间推移的印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引入云中村古老史诗唱段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词内容本身写出了大地的力量与神秘,由此折射出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不想看见,不想看见”所表达的既有对灾难中人类的不忍,也有天道无情之意。
B.歌词内容简单,并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古朴的史诗唱段渲染了肃穆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祭祀仪式做好铺垫。
C.歌词“所有尘土扬起”“所有的石头砸下”“众生的嘴巴哭喊”,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那场地震的实况,这些句子让人们更直观感受了地震的破坏力巨大,伤亡惨重。
D.这一小节唱段,在视觉画面之外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想象力,在极具视觉冲击的地震画面之后,辅之以史诗唱段的旋律,强化了灾难的悲剧性。
【小题3】“他开始呼喊:回来!回来!后来,他会想,这回来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回来,回来”包含几层含义?
【小题4】有学者曾评价《云中记》:“有清晰准确的实证背景,又有波澜万丈的灵魂演出;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的理解。
23-24高一上·江苏苏州·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梁晓声

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

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

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

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他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

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

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

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

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

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和郝冬梅之所以劝说郑娟接受补偿款既出于他们以往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也是出于对郑娟一家未来生活的关心。
B.郑娟舍弃补偿金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和尊敬,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
C.郑娟在见到周秉坤后哭得像个孩子和她在美国坚强的表现不一致,这种亲人面前的真情宣泄使得郑娟这个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立体丰满。
D.选文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更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容易为阅读者接受并容易产生共情。
【小题2】郑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是凭借其内在矛盾发生和发展的,有时作者却“有必要”在其中插入说明性的语句或段落。请结合全文,对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必要性”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嬤、阿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类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一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

屋里漏不漏?”“不漏。 ”“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 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注: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纽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路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啧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有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溪鳗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行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就是以溪鳗店铺的变化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B.小说中丫头她妈的“梦”充满了民间文化的色彩,是贯穿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圆梦”也是丫头她妈人生的转折点。
C.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借此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D.小说中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
【小题2】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与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样具有散文化色彩,情节松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B.小说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有个秘密”,但直到结尾处也未点明“秘密”的内容,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开放性。
C.小说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思考,如小时候有名字,为什么后来名字不用等。
【小题3】请简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题4】林斤澜在他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请结合丫头她妈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书

秦牧

“写什么呢?”县城城隍庙侧的写字先生“卧云居士”侧着头问,他已经架起铜边眼镜,在信纸上面写起“亚荣夫君爱鉴”六个字,现在正等候写字摊对面坐着的乡下妇人陈述这封信的内容。他,现在缩处在这闹市的一角摆摊子,从铜边眼镜里射出一种看透一切的淡漠眼神,一面等着那妇人开腔,一面烦躁地在心里想道:“这笔生意又是难做的了。”

荣嫂挑菜进城卖,卖完了就下决心私自寄一封信给丈夫。她现在把箩筐扁担都放在墙角,低头想着要说的话,那个盘着头巾,老实,结巴嘴,上颚掉了两个牙齿的丈夫的影子在她脑里清晰地出现了,她叹一口气,说道:“先生,你就这样写吧!说自从你跑开以后,家中大小都还平安,就是记挂着你,你来信说,对婆婆要孝顺,我又不是没分寸的人,她年纪老,爱多说话,我就让她,不过老实讲一句哪,亚荣,你妈有时真没理讲,好像前天吧!我在炒菜,她一踏进厨房就骂我‘败家精’,说我一烧烧四条柴,出力抽去两条,你想想,两条柴怎么架得起来?她骂了半天,不过我也不去顶她就是了!阿婆腿生疮,舂了几次扁柏给她贴,现在好点了!大仔肚子多毛病,就是湿热,现在好一点了!”说着,见卧云居士并没有写半个字,只把笔在拇指上按着,她畏怯地说了一声:“先生,就这么写吧!我不会讲哪。”卧云居士打了一个呵欠,就写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家中大小平安,阿妈大儿虽有小病,尚幸托天之佑,已渐告痊,贱妾自知孝顺婆婆,夫君可释锦念。”写后,毕剥一声弹了一下指甲,翘一翘下巴:“怎样啦?”

荣嫂在他写时呆呆望着他的笔杆。二个月前那一个黑夜,丈夫背个包袱到香港去了!香港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她脑子里这是个花花世界,男男女女都爱装扮,似乎是个发光的有香味的城市,亚荣就在街尾一间客栈歇脚……禁不住卧云居士一问,她定一定神道:“这么说吧!日子艰难自然艰难,不过下田的事,你不在,我也可以担当得起,现在佃李家的那一亩七,就种菠菜、芥菜和黄萝卜,那只猪,现在也有四十斤!将来卖了还地租,或者也够的。现在就是只挂你,唉,我也不知你在外头怎么了?我说啦,阿荣什么钱都可以省,这寄信的钱省不得,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一家都牵肠挂肚。”说到这里,不禁眼眶一热,心想现在他可不知道怎样了?是穿得整整齐齐坐在人家铺子里当伙计呢,还是在做小买卖?他做的汤圆是吃好的,但香港人也爱吃汤圆么?敢情是变了心?敢情是病了?她眼睛微红,吞一吞口水,继续道“就是牵挂他,叫他在外要小心,一个人只要不懒,饭总有得吃,不过也不要太拖磨了!出外人,有钱就寄几个回来,家里虽我一个人可以支撑,然若外头有几个钱回来帮补,屋顶可以修修,免得下雨天时像个水潭一样。婆婆托人写信要你回来,你可千万莫听她,她老人家,就只想见儿子,哪会思前想后,她给你的信说乡下现在平靖了!哪里会平靖呀,又在抽丁,这一次抽得更凶,老二,坤兄,廉叔都拉去了!”顿了一顿想起丈夫也许会因为她规劝他不要回来而怀疑,有一阵极浅的红晕泛上她的面颊,她说:“一家团圆,有说有笑的,谁不想呀!这种年情,没办法。但愿有天平靖,你平平安安回来,我们烧猪还神。”卧云居士仍在捻着胡髭,他想起了悦来栈新到了一批烟膏,是正式的云土,他又想起他妻子究竟一天买菜瞒着他储蓄了多少钱,并不很注意这位顾客的啰苏,听到这儿,却不禁轻轻点头,趿起拖鞋,顿顿脚,又振笔疾书,一大段话,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简单的几句罢了:“耕事贱妾自知打理,在外小心为要,有钱望多寄家用,现在乡中不靖,夫君仍宜在外奋斗。”写完了又向荣嫂道,“讲话讲简单点,这又不是两口子在房里聊天,是信呀!告诉他两地平安,有钱寄回家来,乡下家里有什么事,一便一,二便二,就得了,明白吗?”

“我们乡下人不会讲话,”荣嫂歉然地破涕一笑,想起写字先生指点的话,就沉吟道:“你和他说乡下就是整天派丁派粮,观音山出了老虎,那些中央军呀,一过境就到你堂屋里来,看到灶头没山草,椅子也破来烧,那只三脚椅,本来请人配只脚就好用的,好死不死,给那些保安队劈去当柴火烧,三更半夜,你又怎敢出房来瞧一瞧呢?那只狗也给红烧了!他们一来,我把猪都拖到床下底呀,一言难尽就是了!你先生对他说,千万不可回来,乡下不成世界啦!”卧云居士一面听,点点头,这次不再写什么了,只在已写好的“现在乡中不靖,夫君仍宜在外奋斗”几个字旁画上圆圈。

问地址写信封,荣嫂从腰兜里掏出一个纸团来,里面包着一封破旧的信,卧云居士勉强辨察字迹,发觉那上面写的是香港一条巷的“翠香茶居”留交,并没有直接通讯处。

荣嫂放下钱,拿了信,揣在怀里,一路问着人家“先生,邮政局在哪里”,挑着空箩筐挤在墟期的人丛中,感到满怀温暖。

这封信到了香港的“翠香茶楼”,连同其他信摆在台后的架子上,一直放了十多天,仍然没有人来取,那个每夜在附近街道上铺四张报纸睡觉、经常给大皮鞋踢醒的咕哩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但也有的咕哩说,亚荣在香港捱不下去,已经回到乡下,说是思前想后,跟乡亲们上山也好。

(本文有删节)


[注]①墟期:集市,粤地方言。②咕哩:苦力,粤地方言。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嫂个性化的、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表达变为了卧云居士笔下千篇一律、情感克制的抽象书信,即由“情书”变为了“家书”。
B.本文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从铜边眼镜里射出一种看透一切的淡漠眼神”,“振笔疾书,一大段话,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简单的几句罢了”,表现出写字先生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漠不关心。
C.战争之中,荣嫂的经历具有普遍性。卧云居士见多了荣嫂这样的妇女,听多了这样“苦难的故事”,已深谙类似信件的写作模式。
D.文中有意使用富于地方色彩的词语,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其时代背景的叙述传达出了当时人民的苦难。
【小题2】这篇小说是怎样叙述荣嫂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