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生态宜居需要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乡风文明需要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治理有效需要农民具备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常识。这些美好的目标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少扶贫干部发现,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贫困群众缺乏劳动技能;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可以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要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还要我们久久为功,消除落后的文化观念,用先进文化培育新一代农民。

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生根发芽、产生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的独特作用,让农民真正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懂得自己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在生活方式上、在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古村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过产业化开发就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位于成都市附近的明月村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游客云集,因为这里拥有数十座风格各异的非遗工作坊,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明月村迅速脱贫,不但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绿水青山、翠竹鲜花,处处透露着优雅整洁,成为度假胜地。

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一种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流行打牌搓麻将等娱乐活动……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摘自人民日报《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2021.10.04,有删改)

材料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

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和人才,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促进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

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培养涉农综合型人才。在教育部门指导下,用好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师生服务乡村。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培训机制

(摘自人民日报《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2021.09.29,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文化支撑,这就要求农民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制观念。
B.根深蒂固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因此要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C.要想通过文化“铸魂”,应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D.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只有经过产业化开发才能成为农民的致富之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B.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我们消除落后文化观念来巩固。
C.当前农村已经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D.为了有效提高教育水平,高校只要瞄准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就能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     
A.山西省委宣传部委派摄影家张国田打造了“前沟之恋”“禾田小镇”等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扶贫项目。
B.陕西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
C.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旨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领军人才,为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一支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三农”人才。
D.毛城子镇成立了吉林省首家乡镇文联,文联下设二人转、大秧歌、民俗、音乐、诗词、书画摄影6个协会,共有会员1105人。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假如你是来自农村的在校大学生,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将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服务?
22-23高一上·陕西商洛·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的思想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作家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例如,在唐代诗人中,杜甫忧国忧民,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成为杜诗的核心内容;“诗仙”李白,也在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事业的决心,而且明确提出要以孔子作《春秋》为自己文学事业的典范。至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更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指导下取得的。还有众人皆晓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一旦剥去其历史的、传奇的、神魔的外衣,其呈现给人们的就是忠奸、正邪、善恶之间的斗争,显示了作家执着于描述现实社会的伦常。

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想与政治过分贴近的关系和单纯、急切的教化目的,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充满了枯燥的说教内容,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例如,元杂剧虽然高度赞扬了针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但往往以道德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核心价值参数,而且这种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就严重损害了其思想意义。

(摘编自《“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入世精神具有当代价值。“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道关系的一种表述,类似观念还有“文以明道”。从传统文学发展的主流来讲,中国文学是“道”的文学。春秋时期,孔子文艺思想中的“诗教”,就形成了对文道关系的早期表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明道”“征圣”“宗经”成为文章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素。到后来,唐宋古文运动强调“文以明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作为文学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文以载道”将“文”比作车,车的用处是载物,而“文”所载之物就是“道”。这个“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儒家“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所以“文以载道”本质上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社会地位,“代圣贤立言”。这样一来,对现实的关怀就成为“文以载道”的题中之义。以“文以载道”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文学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为文学的社会功用被历代文学家重视。

孔子关于文艺的论述集中在礼乐的社会功用层面,他从政治与教化的角度来看礼乐,认为诗歌和音乐的存在价值是能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三国时期,曹丕在论述文学的价值时,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文以载道”也让古代的文学家有了更为强烈的入世精神。被儒家思想哺育的文学家将“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积极介入政治,以诗来言志,用文来载道,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我们可以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白居易在倡导用诗歌批判现实的同时,指出诗人要担负起表达民间疾苦的责任,“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范仲淹则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新时代,我们扬弃“文以载道”思想就必须考虑将之进行重新诠释。新的“道”要体现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合,同时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做到“文以载道”,文艺工作者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用中国精神来赋予“道”新的内涵,“文以载道”才有新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摘编自宗波《“文以载道”思想的扬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儒家“仁政”理想的追求、对民生的关注及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都是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或指导的结果。
B.元杂剧的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损害了文学本身的思想意义。
C.对文道关系的表述早已有之,直到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才确立了核心地位。
D.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的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利弊,材料二只阐述了“文以载道”思想的利。
B.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以载道”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地位,这赋予古代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
D.朱光潜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认识可谓境界高远。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D.“文以载道”观念使中国当代文学主旨鲜明,带有较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导致文学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
【小题4】“欲思其利,必虑其害。”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意思是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就必须考虑到它的坏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这句话加以阐述。
【小题5】在新时代,该如何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

⑧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⑨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①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②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③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部分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非常细腻。

④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这句诗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截然相反。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若想知觉古松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就要脱离他们原有的心习,以美感的态度看待古松。
B.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所以对于壶,我们要求它的形式、花样、颜色要好看,而不需要太重视其贮茶的功能。
C.谢灵运的“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写景细腻,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辛夷坞》,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重要。
D.诗人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从而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C.“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吴历《题画》)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小题4】根据材料,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请你从材料阐释的四种态度中任选两种态度,简要分析下面这首曲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她受到《诗经·关雎》的触动,青春意识开始觉醒。于是违背父母、塾师训诫,走出深闺,偷偷前往后花园游赏。此曲写的就是杜丽娘此时的心理。

【小题5】“美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普通读者容易理解接受,作者是如何阐释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②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

③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

④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

⑤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

【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

材料二:

①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

【(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
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完全不同。
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
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
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
【小题3】以下文学形象,最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狂人特点”的是(       )
A.《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
B.《雷雨》中的繁漪
C.《窦娥冤》中的窦娥
D.《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小题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
【小题5】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