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逍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 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 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
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齐物论包括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层面,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言:“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在庄子看来,成心,即成见,是引发是非争执的原因。但是各派所见,其实只是一家之偏见,是非曲直其实并没有共同的标准。 同时,万物相齐,地位平等。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本无美丑、高低、大小、尊卑之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即一切事物无所谓完成与毁坏,其实都复归一个整体,所有分别都是人们刻意区分出来的。 因此,庄子强调“丧我”,即去除成见、打破自我中心。在他看来,圣人便不执着于是非争论,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亦能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之别。对待是非观念、万事万物如此,对待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亦如此。 同样,死生亦是自然的规律,能做到“相忘以生,无所终穷”,方是超然于物外。 因此,庄子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坦然面对、顺从生老病死之定律。正如他所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任其自然。
(摘编自孙欣《〈庄子〉:旷达逍遥,天人合一》)
材料二:
《庄子》文本,虽也运用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之类,且这种说理方法直接影响了汉晋佛经翻译,但其基本特点则是寓哲理于形象描述之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的文本世界。
《庄子》文本创造了几个世界:一是恢诡的现象世界。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如《秋水》中,河伯见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认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而洋洋自得;直至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而视,浑灏无涯,顿时黯然失色,于是望洋向若而叹,引出反躬自省的冷静说理。其说理路径,以神话人物为叙事核心,通过恢宏奇诡的现象描述,在宇宙规律上揭示“道”,在生命意义上揭示“真”,强调“达于理”“明于权”而进乎“道”,“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而回归生命本真。在《庄子》文本中,现象世界永远只是作为认知对象而存在。
二是缪悠的神人世界。庄子创造了种种不同人物,如“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道,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天下》),但是“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郭象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基本一致,皆非世间至善至德、智行超卓的圣人,而是超越时空、绝灭烟火的世外神人。《逍遥游》为了说明唯有消解“有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逍遥,特别虚拟了一个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世界。神人也,虽“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恍如人间美女,冰清玉洁,轻盈柔美,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方外与种种“有待”的方内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缪悠的神人描述,凸显顺乎自然、超绝现实以游乎无穷的“无待”逍遥之境。
三是虚拟的历史世界。庄子笔下的历史并非历史真实的叙说,而是将人物、事件悬置于虚拟的历史情境中,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德充符》通过虚构发生于刖足者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与孔子、子产之间的系列故事,说明身残者遗形弃智,道德充实,恪守本心,体证大道,而健全者则心系形骸,意存荣辱,鄙吝多欲,丧失本心。在虚构的历史世界中,通过精神与形体的错位对比,强调“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凸显内在生命的充实圆满。 雨果《巴黎圣母院》所塑造的卡西莫多就闪烁着王骀之流的身影,或许正是庄学的文学表达。
《庄子》说理,几乎都是以虚构情节、人物对话为桥接手段,通过想象、象征、夸饰、奇诡的叙事方式,“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天下》)的叙事风格,浸染喜剧色调的完整自足的叙事情境,构筑文本的童真世界。
(摘编自刘运好《论〈庄子〉文本的“童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以有涯随无涯”,这是危险的事情,是心为俗物所羁绊的表现,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
B.《庄子》文本注重艺术世界的形象化,也有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而且这种说理方法对汉晋佛经翻译产生了影响。 |
C.庄子认为,圣人没有所谓的是与非的观念,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能够用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差别。 |
D.《庄子》中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庄子把故事置放在虚构的历史情境之中,使其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 |
A.庄子追求逍遥游的境界,可以给现代社会的人们以人格独立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启示。 |
B.庄子强调“丧我”,启示人们,看待事物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要忘掉自我。 |
C.《逍遥游》中的神人“游乎四海之外”,终于摆脱了“有待”,获得自由逍遥的境界。 |
D.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形象脱胎于《庄子》中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故事。 |
A.材料一第1段先提出“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观点,接着引用《庄子·逍遥游》和《庄子·养生主》内容进行分析。 |
B.材料二第2段以《秋水》中神话人物的叙述为例,证明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 |
C.材料一第2段先提出“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观点,接着分别阐释了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概念。 |
D.材料二第3段引用了《天下》中的话、郭象的注解和《逍遥游》中的话,阐释了庄子神人世界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小题5】请简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