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日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惠王莅政,有顷,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王之公叔成家,自请之。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故寡人变服骑射,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赵策》)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敌A弱者B用力少C而功多D可以E无尽F百姓之G劳H而享I往古之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劓,古代的两种肉刑;黥,即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并染墨,使其永不褪色;劓,割鼻。
B.“固大王仇雠也”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固”意义不同。
C.“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与“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中的“权”意义相同。
D.公子,中国古代对别人的敬称,所指因时有变,多用于男性;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从魏国逃来秦国的卫国人,商鞅被秦孝公任为相国,受封商地,秦孝公力行其法八年,且欲传位于他,这种知遇之恩古来罕有。
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设想得到大臣肥义的支持;他劝告心有疑虑的赵武灵王:想做大事,不要顾虑世俗偏见和天下人的非议。
C.为了推行胡服骑射,在大臣肥义和太子的陪同下,赵武灵王亲自前往叔父公子成的家中,向他说明“变服骑射”的好处。
D.针对公子成认为改穿胡服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的指责,赵武灵王尖锐地指出其因循旧俗,忘记国耻,有悖期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
(2)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小题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
23-24高一上·重庆铜梁·阶段练习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王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饮食相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责之曰: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思,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昭王:秦昭王。②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A民B之C死D者E厚F葬G伤H者I厚J养K饮L食M相N馈O以P靡Q其R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春秋战国时君王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的“寡人”相同。
B.克的意思是攻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不同。
C.“不行”意思是不动身、不行动,与《六国论》中“刺客不行”中的“不行”相同。
D.“方”的意思是方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字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分析了赵国的现状,认为赵国不允许收殓战死的人,不允许疗治受伤的人,激发了国人的斗志和发展生产的决心,此时不宜攻打赵国。
B.武安君曾率军与兵力多出己方一倍多的韩、魏两国军队在伊阙交战,斩杀敌人二十四万,大败韩、魏两国军队,建立不世功劳,闻名天下。
C.武安君认为,打败楚国并非自己用兵如神,这是由于秦国士卒以军中为家,以将帅为父母,同心协力共赴事功,宁死也不后退,因而取得胜利。
D.武安君认为,伊阙之战,韩国想保存实力,而魏国又想让韩国为前锋,二军协作不力,因此才有机可乘,各个击破,最终打败了韩魏联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
(2)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小题5】武安君认为楚国之所以败在自己手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居环堵之内,席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读《诗》《书》治《礼》不休。子路进谏曰:凡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今先生积德行,为善久矣,意者尚有遗行乎?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来!汝不知坐吾语汝子以夫知者为无不知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廉者为必用乎?伯夷、叔齐何为饿死于首阳山之下?子以忠者为必用乎?则鲍庄何为而肉枯?荆公予高终身不显,鲍焦抱木而立枯,介子推登山焚死。故夫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傅说负壤土,释板筑,而佐天子,则其遇武丁也;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百里奚自卖取五羊皮,为伯氏牧羊,以为卿大夫,则其遇秦穆公也;伍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益衰也,前遇阖庐,后遇夫也。夫骥厄罢盐车,非无骥状也,夫世莫能知也;使骥得王良、造父,骥无千里之足乎?芝兰生深林,非为无人而不香。故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也,忧而不衰也,先知祸福之始而心不惑也。圣人之深忿,独知独见。舜亦贤圣矣,南面治天下,唯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固可也,又何得治乎?夫桀杀关龙逄,而纣杀王子比干,当是时,岂关龙逄无知,而比干无惠哉?此桀纣无道之世然也。故君子疾学,修身端行,以须其时也。

(节选自《说苑·杂言》)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汝[A]不[B]知[C]坐[D]吾[E]语[F]汝[G]子[H]以[I]夫[J]知[K]者[L]为[M]无[N]不[O]知[P]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败之端”的“端”是缘由的意思,与《论语》中“端章甫”的“端”不同
B.“三经之席”的“席”指坐席,与《过秦论》中“席卷天下”的“席”相同
C.“智益衰”的“益”是更加的意思,与《师说》中“圣益圣”的“益”相同。
D.“芝兰”即芝草和兰草,古时常用来比喻君子德行之高或环境之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等人受困于陈、蔡之间,已经绝粮七日,弟子们都面带饥色,处境艰难,孔子虽然也很是忧心却故作镇定。
B.缚说、伊尹,百里奚三人都曾处境困厄,可他们遇到了武丁商汤秦穆公等明主,因而得以施展报负,成就功业。
C.关龙逢和比干被杀,并不是因为他们愚钝没有智慧,而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遇到了夏桀、商纣这样的无道昏君。
D.孔子认为贤与不贤是才能问题,遇与不遇在于时机,君子应该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端正品行,等待适当的时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2)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固可也,又何得治乎?
【小题5】孔子认为求学的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今魏王A出国门而望B见军C虽欲行D数千里E而助人F可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作兵力的代称。
B.“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不同。
C.“岁不熟”的“岁”指年成,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岁”相同。
D.“折节”既可以指屈己下人,也有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的意思。文中指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乌有先生历险记》)
【小题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