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一个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颜真卿《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小题4】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上面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小题5】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23-24高一上·重庆铜梁·阶段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却总是读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

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虽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很可能短时间内知识量爆棚,但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全部遍及。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

(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知识焦虑或许就是这种危机的最直观显露:既有的信息知识获取秩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新秩序又远未建立,信息自由状况远超人们的预见与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变得无所适从。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种种产生于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虽是人类对某种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但人们也能够进行积极战斗或逃避危险。这一成果让我们感到: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泛化、知识爆棚这样一些无法预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识焦虑固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变迁也为变化提供了可能,焦虑对个体生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也会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

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的产物,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绝不代表必然的被动回避,相反,它很可能会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不论是选择或提升,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人类适应性行为。发现问题、消除危险,首要的是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态,靠近知识焦虑的最初体验,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成长的新要求,还原出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亦可激发我们对精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我们如剑如炬般的锐利眼光。当信息如潮水一般袭来,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动过往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从而将发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强大的自己。

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识焦虑,也有助于激活我们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力。目前,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百度云盘等花样迭出的动态共享数据库,正在日益推进人工智能与智力的匹配,正趋向完善地服务于我们的知识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以点对点对话、知识转述、视听文学等为样态的知识付费,也有待于打破狭隘的市场交易思维局限,真正解决碎片化知识积累和效益等问题,提高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分享速率,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实现人类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创新。

(摘编自孟威《知识焦虑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焦虑,有个人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
B.现在的新中产阶级因其较高的求知欲以及竞争力的不足,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C.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找寻真实准确且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困难。
D.把知识焦虑变为动力,需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盲目跟风,轻信网络上的知识速成品,致使知识量爆棚却加剧了焦虑。
B.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对知识焦虑做出深层解释,并提供积极建议。
C.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不被动回避问题,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就能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
D.动态共享数据库以及多样态的知识付费,都是当下人们创新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有效探索行为。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     
A.在各类APP信息接收与解读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
B.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成为“考证狂人”。
C.四川绵阳七十岁的李启君奶奶坚持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
D.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用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日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适从。
【小题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
【小题5】武汉一位大学生,大学期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的花费过万,但“买课如山倒,学习如抽丝”,这些课程都没有坚持上到最后。请结合材料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给出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蕴含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经民间跃入官方或正式语域的流动过程。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雷人”“宅男”“山寨”等网络热词,还是“给力”“任性”“硬核”等网络词语在官方媒体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汉语网络词语的增生变化呈现日益明显的越界趋势。如果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还只是汉语口语越界进入书面话语体系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进入媒体语言甚至官方媒体或文件,则是实现了语域之间的跨界流动。一方面,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创造生成能力与动态适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语言接触过程中,官方及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对私人或民间话语的包容与接纳。这既有利于反映社会及语言生活现实,也有利于规范引导网络词语、网络舆情的积极健康发展。可见,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流动特性,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打造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各种符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可能只有在当今网络社会,才大规模出现了这种借助技术手段将民间口语内容“转写”为生动形象、种类繁多的既便于识别又易于传承的书面文字。同网络日益打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一样,汉语网络词语自其诞生之时就已兼具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性,而今仍在不断地颠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二元对立的模式。作为语言变体的汉语网络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语口语表达的书面化——其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范围更广,并越发能够记录社会发展变迁、抒写语言生活状况、弘扬时代精神文化。可以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及其越界,是网络赋予语言的新生命,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语言生活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本质上是语言系统自身演化的体现,是网络社会发展中语言系统自身调整顺应的结果。无论是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还是从民间到官方或主流媒体的流动,成功越界的汉语网络词语都需要符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范。这体现了从复制经顺应性变异,而直至生存选择的一般演化过程。正因如此,看待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不宜全盘接受,也不应一味消极抵制,而是要积极探索符合语言演化规律的语言规划政策,主动出击,进而发挥与扩大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近年来,一些主流媒体平台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新闻报道中,主动使用了诸如“甩锅”“宅经济”“打call”“内卷”“觉醒年代”“备考青年”等汉语网络词语。这有效拉近了主流媒体与网民的沟通交流距离,在强化服务民众意识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引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肃清网络詈俗词语、构建清朗和谐网络舆论文化的应有态度与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勇《探析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

材料二:

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融合了时尚性与主流性。“时尚”是网络语言的标签。网络语言能快速、灵敏地把握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的前沿事物,并以时尚个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科技推动和社会进步下实现“跃进式革新”。此种革新兼具包容性,这也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并且,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创新的时尚性和主流性也在不断趋于融合。在形式上,具有语言学专业背景的人士也更多地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二次创新中,在格式、修辞、文体上运用模因进行创新。在内容上,网络流行语也主动向时代主旋律靠拢。比如,“新赛道”“强国有我”“逆行者”“工匠精神”等,成为宣扬社会价值的“旗手”。

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兼有经济性与生态性。作为“键盘语言”,网络语言从诞生之初就面临手速不及语速的挑战。快餐式的网络文化,促使网络语言不断趋简、趋快、趋新,从而使经济实用的缩略词语、字母缩写、数字谐音等大量出现。比如,“yyds”(永远的神)、“9494”(就是就是),既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实感,也以隐微的表达传递了情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符号日益图像化、声讯化、视频化,传达情感信息也更快速、更贴切,从最初的颜文字、绘文字到个性化动态化的表情包,甚至可以用人工智能生成人脸表情包,从而更快更直观地传递信息和情绪,提升了网络交际的经济性。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使得现代信息交流更具亲密性和趣味性,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如野马奔腾不拘一格。但同时,这也带来语言使用的不规范与庸俗化,产生了不良从众效应,增加了理解障碍。网络语言的“放任”式生长有可能破坏语言生态,因而保护网络语言生态成为时代课题。我国日益重视对网络语言的监测、规范和引导,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网络语言规范纳入法制体系,并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有效改善了网络语言生态。平衡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生态性,还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语言交流效率、优化数字文化生态等筑牢科技基础。

(摘编自康慧芳、尹兴《网络语言:情感与文化的表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当今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流动特性,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
B.材料一认为,在当今网络社会,作为语言变体的汉语网络词语进一步打破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二元对立的模式。
C.材料二认为,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中的前沿事物的反应快速、灵敏,各国语言的混杂表达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
D.材料二认为,网络语言不断趋简、趋快、趋新,与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有关,也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应该符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网络词语就是例证。
B.汉语网络词语因网络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实现了汉语口语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渗透范围更广的口语表达。
C.网络语言符号中的个性化动态化的表情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此不拘一格难免带来语言使用的不规范与庸俗化等问题。
D.汉语网络词语的虚拟化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有利于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也有利于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网络词语全都符合材料二“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融合了时尚性与主流性”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       国风国潮       爱达未来
B.强国有我       绝绝子       凡尔赛
C.情绪价值       喇叭裤       显眼包
D.双向奔赴       Hold住       芭比Q
【小题4】请根据材料一,给“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下一个简明的定义。
【小题5】近几年“佛系”“断舍离”“文明互鉴”等网络热词纷纷涌现,有的已进入了主流媒体。对于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简析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国潮”逐渐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上的热词。“国潮”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品牌设计,使各类产品充满“中国味”和文化情怀,这在消费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旋风。

“国潮”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渐从“世界工厂”变为全球经济创新的中坚力量,人均国民收入显著提升,为国人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而“国潮”崛起,正是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的直接结果——文化自信使大众有了在日常生活中彰显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需求,品牌方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创新表达,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彰显认同的需求,更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热情和认同。

基于此,社会各界纷纷参与到“国潮”品牌的推进之中,使其不是仅仅成为商业领域独有的现象,而是成为一种社会表达,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商业生产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商业领域来说,“国潮”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国潮”,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堆积,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融合创新、赋能品牌形成的独特审美语境,因此备受欢迎。“国潮”对当下中国品牌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引导着品牌塑造的新方向。

不过,在当下的发展中,“国潮”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其中,创新不足和审美疲劳是关键问题。一类“国潮”设计成功,跟风之作随之大范围出现,导致“国潮”市场出现同质化的问题。紧随而来的是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消费者难以感知产品的独特魅力,使消费需求下降。另外,过度商品化同样是“国潮”发展的“大忌”,一些“国潮”生产商和设计方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肤浅,只看重“国潮”的“潮”而忽略了“国”——侧重于商业价值的开发,淡化了商品文化价值的表达,这就使“国潮”消费与文化情感脱节,品牌文化内涵缺失,难以真正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这种情况下,很多主打“文化牌”却过度商品化的品牌快速地走向消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摘编自赵罡《“国潮”开发,有“潮”无“国”是大忌》)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气、磅礴早已浸润于国人的精神血脉。优质国风文艺作品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赋予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的美学路径。打造优质国风文艺作品不仅要对“伪国风”进行辨析,还要进一步去伪求真,激浊扬清,让越来越多的“真国风”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

国风之美在于文化内涵。“伪国风”作品表面光鲜亮丽,实则缺乏坚实的内容基础和文化内涵。创作真国风作品,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而要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真正的国风作品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住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寻找古老与新潮的链接路径,从厚重历史文化中提取契合当代审美的精华,并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构建鲜活灵动的艺术审美空间,使传统文化能够触达当代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之间重塑传统文化的时代气韵。

国风之潮在于“风”的流行。国风出圈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搬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之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国风出圈是静态的文化内容与动态的数据流量双向奔赴的结果,而一些“伪国风”作品,把流量作为唯一追求,以为有了流量就是成功出圈,这种认知非常片面。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数字社交平台成为点赞、推送、转发、评论国风作品的流量池和聚集地。数字平台的标签化、流量化及平滑式的展示界面,对国风作品的内容设计、视觉创新、表达方式、审美形态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让好内容获得大流量,在数字化新场景中,国风文艺需要适应手机等数字化载体的传播需要,适应数字社交时代的跨圈层审美需要,既短小精悍又真切直观,既新颖奇特又在线共情,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场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象。

国风之兴在于青少年的热爱。国风国潮从兴起到流行,青少年群体是主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国风文化热潮下的消费实践和审美形态,一方面体现了当代社会文艺思潮的演变与审美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青少年群体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参与文化表达、构建青春话语的特有方式。打造优质国风文艺就是要不断提升文艺创新力,提炼中华美学内核,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当代青少年的共通情感和美好追求。要让青少年群体在国风文化消费浪潮中获得高品质体验和高水平审美素养,增强他们对真国风的热爱,不断激发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创新创造潜能。

(摘编自刘桂茹《国风文艺须去伪求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出现的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的品牌设计,掀起了“国潮”旋风。
B.作为社会表达的“国潮”,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生产相结合,有助于当下品牌塑造。
C.优质国风文艺作品能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而“伪国风”欠缺传统文化的神蕴。
D.国风文艺中的优秀内容也应追求流量,以适应数字化载体的传播需求,展现传统文化。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为“国潮”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是“国潮”崛起的根本原因。
B.如果“国潮”生产商和设计方只看到时代潮流,而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就难以真正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C.“伪国风”作品徒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只做表面功夫,无法让传统文化触达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更不能构建艺术审美空间。
D.青少年群体是国风国潮主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他们对国风的热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
【小题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反面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国潮开发观点的一项是(       
A.某影视作品以长城为题材,堆砌诸多中国元素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
B.西方一些服饰和美妆品牌在进行设计时,较为简单地加入汉字、仙鹤、祥云等中国元素。
C.某商场的个别商家用日本浮世绘作品装饰店铺,并在宣传海报上标注“国潮”两个大字。
D.时值龙年,多个商场的黄金珠宝专柜纷纷推出了各类“龙”元素饰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小题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服消费需求逐年上升归功于商业化的生产运营。
B.穿汉服是国人彰显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表现。
C.2019年,汉服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掀起旋风。
D.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汉服,反映出时代潮流。
【小题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针对“当今国潮国风面临的问题”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