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合欢花

肖复兴

第一次见到合欢,在台基厂。从我家出来,往东走不远,穿过后河沿,正对着的就是台基厂。这是一条老街,明朝建北京城时,工部设立备料的五大厂:台基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和神木厂。台基厂是唯一建在内城的,离皇宫很近。台基厂北口,即是长安街,和王府井遥遥相对。这条街两旁种的行道树便是合欢。

那一年暑假,我马上读五年级,自觉得长大了,第一次去王府井,因为王府井南口有当时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我想到那里看书、买书。刚进台基厂南口,一眼看见合欢,满树开满的那种花,我从来没有见过。不是常见过的红色、猩红色和粉色,是那种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仿佛一阵风吹来,就能把花都吹得飞起来,像跳着芭蕾舞一样,轻盈地飞满天空。台基厂整条街两旁,都漂浮着这样绯红色的云朵,我像走进童话的世界。

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怎么也忘不了那种花。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那一年的暑假,我常走那条街,为去新华书店,更为看合欢。

有一天下午从新华书店出来,走到台基厂的时候,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一个人,是一个中年女人,个子很高,微微发胖,面容白暂,很漂亮,穿着也很漂亮的连衣裙。我连忙向她道歉,她笑笑,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便向前走去。我跟在后面,好几次想快走几步超过她,赶紧回家。不知怎么搞的,总不好意思,就这么一直跟在她后面,看看合欢的花影落满她的肩头,连衣裙的裙摆被风微微吹起。

她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在我前面走着,没有想到,她走过台基厂,走过后河沿,走到我家住的那条老街,居然也是往西拐,一直走到我读书的前门第三中心小学,走到乐家胡同的时候,拐了进去。我愣愣地站在乐家胡同口,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好长时间,我都弄不清当时我为什么望着她的背影,望了那么久。

暑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上学路上,我居然又遇见了她。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又冲我笑笑,好像也认出了我。但是,没有和我说话,也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

以后,几乎每一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总能遇见她,每一次,她都冲我笑笑。笑得很和善,很慈祥,很好看。在以后的日子里,回想起每天上学路上和她的邂逅,我才发现,是自己的潜意识里,觉得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其实,早在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了,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我没有一点儿印象。直到有一天上学的路上,看见她向我走过来,有几个小孩子从我身边跑过,一边叫着方老师,一边向她跑过去,我才知道,她是老师。进乐家胡同不远,是贾家花园小学,我们院里的孩子,有在那里上学的。自从知道她是贾家花园小学的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异想天开,总想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她当我的老师才好。只是,这样的念头,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贾家花园小学是私立学校,家里花不出那样多的学费。

我和这位漂亮的女老师每一次上学路上的邂逅,都会让我忍不住想起第一次和她在台基厂合欢树下的相撞。长大以后,几乎每一次看到合欢,总忍不住想起她。尽管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并不了解她,对她一无所知。但是,她那温和、善良、慈祥又美丽的笑容,温暖了我小学五、六年级两年的时光。她是我苦涩寂寞童年的一束光,让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乃至梦幻。

读中学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偶尔,我会想起她。高一那年的暑假,我重走台基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绯红色的合欢依旧满树轻柔地飘浮。我再一次想起了她,写了一篇作文《合欢》。

1973年秋,父亲突然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北京,一时待业在家,母校第三中心小学的校长,好心要我去代课。

第一天早晨上课,走过乐家胡同的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她,甚至幻想,会不会像小时候能再次遇见她?乐家胡同已经改名同乐胡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心里想,不知道动荡的前些年她的情况怎么样,她是那样的时髦,漂亮。台基厂街两旁的合欢树,说开的花太过缠绵,是资产阶级的树而被砍伐一空。粉碎四人帮后,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合欢路口》。我将合欢树,从台基厂移植到我家前这条老街;我和她在合欢树下重逢。这是我一直的愿望。

如果有什么花可以象征一个人的童年,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了方老师,对于“我”的道歉,她“笑笑”,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表现了她的和善、大度与睿智。
B.文章先写“我”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却弄不清凝望的原因,后写到“我”发现“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和笑,文章层层深入,情感逐步增强。
C.与方老师第二次相遇、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冲“我”笑笑,但再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说明她并没有记住我,从而让“我”感到非常失落。
D.“不知道动荡的前些年她的情况怎么样,她是那样的时髦,漂亮”——委婉表达了“我”的美好祝愿:岁月的长河中方老师青春永驻、笑容依旧。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详细描述台基厂的布局,既是为了引出长安街两旁种植的行道树合欢,又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B.描写“我”第一眼看见的满树合欢像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充满诗情画意,为下文方老师的出场渲染出温馨的氛围。
C.写几个小孩一边叫着方老师,一边向她跑过去,衬托出方老师的和善、慈爱,从而引发“我”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的强烈企盼。
D.文章中反复描写方老师的笑容,突出了方老师的性格特征,指出像极了妈妈的样子,从而揭示她留给“我”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
【小题3】为什么说“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4】文章的标题是“童年合欢花”,作者为什么要写高一暑假以及后来到母校代课时等的情况?
23-24高三上·广东深圳·阶段练习
知识点:肖复兴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垂花门

肖复兴

中秋节后一日的上午,我到天坛的斋宫画画。由于今年中秋和国庆同一天,游客很多。这里的后院有个寝殿,是当年皇上来天坛祭天时睡觉的地方。来这里的游客更多,纷纷扒着窗户看里面的究竟,仿佛皇上还在里面小憩。

我坐在寝殿廊檐下的石台上,画对面的垂花门,只注意眼前的景物,没想到身边会有很多人在看我画画。刚开始在外面画画时,有些怕看,现在脸皮练厚了。我知道,大多数人不过是瞟一两眼,走马灯一样便走去了,不会比对这里的寝殿、花木,甚至对寝殿门前的两个大水缸,更感兴趣。

爷爷,您画得还真像,您以前学过画画吗?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我抬头一看,才发现身边已围着好几个人。不过,这一次,都是孩子。

是个六七岁的男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正望着我。我告诉他,我没有学过画画,只是喜欢,画着玩的。他的妈妈站在后面,指着他,对我说:他也喜欢画画。然后,对他说:你看看,爷爷的前景画的是不是突出?你也要这样画。

显然,孩子是学过画的。我问孩子的妈妈,她告诉我:是,参加了美术班,他特别喜欢画画。

孩子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的画本,想要一眼望穿,但抿着嘴不说话,特别可爱。看得出来,他想看我前面的画。我把画本递给他,他仔细翻看着。我问孩子:你学习怎么样呀?他还是抿着嘴不说话,我换了一种方式问:你最喜欢哪门功课?他眨巴眨巴眼睛说:我最喜欢画画!

与其母亲交谈之后,我知道了:他们来自大连,来北京好几天了,去了好几家美术馆,还去了798,明天准备去中国美术馆。

这一对母子走了,我接着画,又传来一个声音,是个女人在叫她的孩子:快来看看爷爷画画。一个小男孩一阵风似的跑了过来,瞟了几眼我的画,问我:你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吗?我说不是。我问他: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他看了我一眼,没有回答,却对我说了句:我妈妈就是美术老师。我说:你跟你妈学,一定画得不错喽!他一撇嘴,说了句“我不喜欢画画”。然后,转身对他妈妈喊道:你们俩PK一下!他妈妈和我都笑了。

这是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他不理会我们的笑,接着说:你们俩人画,我用手机拍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里!惹得大家都笑起来,他转身跑走了。

一阵笑声过后,我接着画垂花门两侧的围墙。又传来一个声音,像轻轻的耳语:“爷爷,您画得真好,这么有耐心。”我才发现,身边坐着一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挺大的拉杆箱。显然,也是外地来旅游的。

我问她:你是哪里人?她告诉我是湖南湘潭边上的。我问她:是来旅游?她摇摇头说:我在北京工作,我爷爷从湖南老家来北京,我是陪他玩的。我有些吃惊,便对她说:我以为你是中学生呢!她笑了:我今年大学毕业,刚找到工作才两个月。然后,她对我说:要是我爷爷也像您一样,有个爱好就好了,就不会那么寂寞了。说着,她站起身来,对我说:希望还能见到您!然后,拉着拉杆箱,向垂花门走去,门前的椅子上一个人在向她招着手,不用说,是她爷爷。

我画得很慢,孩子们散去了。天近中午,斋宫里的游人渐少,四周清净了许多,能听见鸟鸣。终于画完了,合上画本,我站起身来,伸了伸老腰,回头一看,身后的石台上,还站着一个男孩子,十岁上下。忽然,心里有些感动,是他一直站在那儿,看我画完。我想和他说几句话,谁知道,他和我四目相撞之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害羞地微微一笑,转身跳下石台,小鸟一样,穿过垂花门,飞走了。

我想,应该在我画的垂花门中间,添上几笔,画上这个羞涩的小男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个小男孩对画画的不同态度,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及其成长的思考。
B.文中写年轻姑娘对“我”画画的认可,意在把她的爷爷与“我”进行对比。
C.本文截取了四个片段,情节简单,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文笔朴实。
D.本文注重以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来表达对现实的体悟,似淡实浓,耐人寻味。
【小题2】“我”为什么想在画上加上那个羞涩的小男孩?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小题3】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以“垂花门”为题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裳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C.“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小题3】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
D.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2】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