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也是,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的地位。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从的角度说,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就是说,这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所以这,要能是起点,是终点。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就合于的要求了。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因为止乎礼义,就意味着要合于道德规则。像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在这歌唱中体现出来。

这里还须提到一点,《诗经》中的诗歌,原来是配乐奏唱的,因此有人说,《诗经》在它的时代,音乐生命远盛于它的文学生命。而这种唱奏,都是在礼乐的规定下进行,它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主要载体。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诗经》,原因正在这里。所以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伦理的乐歌总集

(选自刘毓庆《<诗经>:顺人情而循礼仪》,有删改)

材料二:

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是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籍而言。而《诗》不仅是美的文辞,而且是美的声乐,故它既是文典,而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

如此意义之文学,《诗》自然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诗》的时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时代——这里说到的封建,正是它的本来意义。在此意义的封建制下,以社会等级论,可以划分为贵族与非贵族,前者包括大夫与士,后者为庶民与奴隶。以居住地域论,可别作国人与野人,前者包括贵族、工商,后者为庶人。若依社会职能,则又可分别为二,即劳心者(贵族)与劳力者(非贵族),前者的社会职能为政治、军事、文学,后者为农、工、商与各种贱役。若更细论,则贵族中尚有层层等级,非贵族中又有层层等级。比如士,乃武士也,是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他有统驭平民的权利,也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其地位则低于大夫,高于庶人,而仍属君子。至于奴隶与庶人,便都属于小人。这是从《左传》《国语》等东周文献中可以得到的认识。因此,《诗》中写到的从戎之君子,不会是士以下的庶人。而庶人与奴隶,那时候王可以把他随土田等物一起赐与受命者,他也可以被用来买卖交换——五夫之价与匹马束丝等,见于西周金文。至于庶人的生活状况,其水平之低下,条件之恶劣,由现代考古发掘中所见,可以知道得很真切。《风》曰堂曰室,曰著曰闼,庶人无与焉。而代表了当时物质生活最高水平的锦帛,玉器,青铜器,更不属劳力者所有。所谓礼不下庶人,或者原因之一即在庶人本不具备履行礼仪的最起码的财力。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又怎么可能有创造精神生活的余裕呢。

何况劳动劳动者劳动者的歌原本不是一事。《召南·葛覃》写劳动,却不是劳动者的生活,《幽风·七月》写劳动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劳动者的歌。比如陶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真正的劳动了,然而没有人会以为它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说诗者常常喜欢用后世的山歌、民谣与《诗》类比,其实无论创作意图、修辞手段抑或思想境界,二者都远不在一个层次。《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雅》《颂》不论,《风》诗中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语言,原非可以里巷歌谣概之,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

(选自扬之水《诗经别裁》,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穆先生的话有力说明了在定义《诗经》的性质时,应该考虑到其中的“伦理”特质。
B.“《诗经》是一部文学书”,以顾颉刚、胡适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学人都力持此说。
C.封建宗法社会时代,等级分明,职能有别,因此《诗经》中的从戎君子不可能是庶人。
D.西周时期五个男子和一匹马一束丝的价格相等,可见于现代考古发掘出的西周金文。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学者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都当作封建垃圾处理了,很难说这是《诗经》研究的厄运还是幸运。
B.《毛诗序》说,《诗经》“发乎情,止乎礼义”。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正体现出《诗经》的“伦理”意义。
C.《诗经》的文学特点在于它既是文献典籍,又是“乐语”“声教”,所以在当时广泛流传,传唱于民间里巷。
D.《诗经》中的“君子”和“小人”是以社会地位和居住地域来区分的,“君子”即“国人”,“小人”即“野人”。
【小题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可看作“劳动者的歌”的是(     
A.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豳风·七月》)
B.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D.抓秧如绣花,棵棵摸到家,十指齐入土,泥草一把抓,揣到根底当肥下。(《抓秧号子》)
【小题4】扬之水认为不能用后世的概念将《诗经》定义为“民间文学”。请依据材料谈谈理由。
【小题5】《诗经》有哪些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22-23高二上·江苏南京·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迁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形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

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黑格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B.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又有辽阔的海疆,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陆地和海洋双重品格,其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
D.中国海洋文化富有开拓进取精神,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就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与海洋关系不大,原因是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如黑格尔就曾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
B.汉代时,国人开始走向远海,并且有了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交流,东至日韩,南达东南亚各国。
C.海洋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明清,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大规模的海上航行。
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       
A.南越王墓出土了多件舶来品或是带有异域色彩的文物,其中有波斯风格的银盒、异域特色的金花泡、乳香、非洲象牙、饰花石髓珠等。
B.隋炀帝派屯田主事常骏等人,挑带5000匹绸缎厚礼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赤土国王回赠金芙蓉冠、龙脑等物,两国建立邦交,互通使节。
C.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海上贸易十字路口,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人们,纷至沓来侨居在这里。
D.浙江吴兴、福建连江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船或木浆的遗存,古籍《物原·器原》中记载“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
【小题4】请以明清时期海洋文化的发展为例,谈谈你对“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的理解。
【小题5】作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观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赋这种文体,原是中国韵文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富有文采、音节之美。《文心雕龙·诠赋篇》认为它的渊源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并引刘向《别录》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可见它是由诗中分化出来的,虽然不能入乐,但却宜于讽诵,在音节与修辞上显示其特征。由汉、魏、六朝而唐,经过辞赋(古赋)、骈赋、律赋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到了宋代,又由于新古文运动的影响,欧阳修等古文家试用单笔散体来写赋,在体制上突破了骈赋、律赋的许多限制,风格更接近于散体之文,因而产生了文赋。自宋、元历明、清,文赋逐渐发展成为赋体中最富于艺术情趣的样式。

北宋前期的文人作赋虽然能兼众体,但由于前代及本朝都以诗赋取士,律赋是规定的应试科目,所以仍然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对仗工整,音律谐协,韵脚固定。因为多数是为文造情的应试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所以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别开生面,对赋体也进行了创新。

从欧阳修的文集中可以了解到,这位古文家曾写过各体的赋,而突破陈规创为文赋,已在他的晚年。嘉祐四年(1059年),他获准卸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住在汴京的城南。这时他已五十三岁,体弱多病,目昏手抖,在一个秋日的晚上,因感平生知交风流云散,便写了一首长诗《夜闻风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而意犹未尽,便再次扶臂捉笔,运用他纯熟的古文手法写了著名的《秋声赋》。

这篇赋所流露的低沉情绪,是作者在庆历新政失败后长期苦闷心情的反映。他从多方面描绘了秋夜的物态,以巧妙的比喻把不可捉摸的秋声写得生动具体。一方面他仍然吸收传统辞赋的铺张手法,另一方面却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骈赋、律赋的格律与模式,完全出之以散文。这一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赋的地位从此确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便是接受《秋声赋》的直接影响而写出的。从此以后,历代都不乏文赋名作。

欧阳修开创文赋的新局面,并非出自个人的偶然触发,这在文学史上是有它的继承关系的。就体制而言,辞赋本来就是韵文、骈文和散文三者的综合体,最早的篇章用韵固疏密无定,造句亦骈散不拘。到了中唐,韩愈、柳宗元发动古文运动,影响所及,使律赋的句法也发生了变化,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前半篇仍用律体,而后半篇却采用了散体: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种写法,可说是文赋的萌芽。发展到宋朝,在第二次古文运动的声浪中,骈赋和律赋都逐渐走向散文化。欧阳修本来就能做各体的赋,他在这样广泛的基础上,写出《秋声赋》和《憎苍蝇赋》等文赋,终于使之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这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欧阳修与文赋的出现》)

材料二:

唐代的赋中,寓意讽谕讥刺的作品相当多,且自唐初就有。如果回顾从初盛唐到中唐再到晚唐这一类主题的赋作,可以见到其讽谕讥刺之意由隐微而显豁、由旁敲侧击到直接揭刺、由用词微婉到公开激切的发展演化轨迹。

唐赋之讽谕讥刺主题并非唐人创造,而是此前赋作传统的继承与光大。赋在汉代即有“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两种功用。讽谕的功用还可前推到屈原诸作家。不过汉赋的讽谕大多是有限的。当然东汉以后至南朝时,赋的讽谕讥刺力度与作用比西汉时有所增强。因此可以说讽谕讥刺是赋的一个经久的传统,唐赋的这一主题正继承了这一传统。不过可以明显看到,唐赋的讽谕讥刺之意至中晚唐后总体来说显得更为普遍强烈,这是与其前赋作的区别之处。

这一现象原因何在?我们以为原因固多,以下两点是可以考虑的:

其一,中唐以降,文士们倡扬儒家道统,文学上复古之风骤起,儒家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之类的诗教说较前张扬,以此士人的以文讽谕讥讽观念进一步自觉与强化,故白居易、孟郊、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一大批作家以诗以文干预现实,揭露时弊。在这一风气下,诗赋的讽谕作用再一次焕起而光大,如皮日休自觉地在赋中注入讽谕讥刺之意,罗隐、陆龟蒙的包括赋在内的文学作品多有讥时讽世之作。

其二,赋的讽谕讥刺之意在中晚唐的强化,又与中晚唐时社会与政治的一系列矛盾的深化加剧、社会状况的恶化、文士们每况愈下的处境等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文士们的处境又引起他们焦虑、不平、愤慨与失望的心理。处于这一局势下,文士们难有汉赋作者们对宫殿园林的盛美之颂,而多蒿目时艰、心怀讥刺之情了。如此则可理解即使同为宫殿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孙樵的《大明宫赋》,其讽谕讥刺的主旨作意就与西汉扬雄《甘泉赋》、东汉班固《两都赋》的曲终奏雅(指文章到结尾处才归到讽谏上)似的微讽大为不同。

(摘编自吴在庆《略论唐赋的三种作意及其相关问题》,《听涛斋中古文史论稿》)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源于诗,经过辞赋、骈赋等的发展而突破其体制限制,形成赋体中最富于艺术情趣的文赋这一文体样式。
B.北宋前期文人的赋多为应试之作,思想和艺术上没有成就。欧阳修作《秋声赋》创新赋体,从而确立了文赋的地位。
C.讽谕讥刺是赋这一文体的一个经久传统,唐赋继承了以前各代赋的这一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D.中晚唐赋中的讽谕讥刺之意更为普遍强烈,主要原因是中唐以后的文士们对儒家道统的倡扬。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文赋由萌芽到成熟深受古文运动的影响。
B.就形式而言,《阿房宫赋》是文赋的萌芽;就思想内容而言,《阿房宫赋》是对唐以前讽谕讥刺赋的继承。
C.赋善用铺陈手法,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而文赋则打破了其格律和模式,风格更趋散文化。
D.文人作赋,都是或有所寄托以抒发身世之感,或表达委婉劝说讥刺时政之意,这与赋宜于讽诵不无关系。
【小题3】唐代赋作中的讽谕讥刺,继承自唐以前的赋作,这种前后相承的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时常出现,下列不属于该现象的一项是(     
A.(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元)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B.(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C.(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清)曹雪芹《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局。
D.(先秦)《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宋)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小题4】根据材料一,文赋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欧阳修在文赋的发展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述。
【小题5】两则材料涉及了影响文学创作的诸多因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归纳总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

①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②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亲眼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奥赛罗轻信谣言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悲剧快感呢?因为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会随着剧情推进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我们可以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做悲剧精神的东西。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

③一曰严肃的情调。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护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苦难,直至牺牲,这就意味着沉重与悲壮。无论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其情调是严肃的。或者说,这些悲剧正是通过审美的快感把一种严肃的情调打入了你的心中。即使是观看《麦克白》这样的悲剧,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从弑君篡位到被毁灭的血淋淋的历史,也叫人深受情感的撞击,或叹其人格本强误入歧途而惋惜之,或惧天网恢恢倍感未知世界深不可测而疑惧之,于是悟到人生不易,切不可懈怠了戒惧之心。当然,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如果故作严肃之状,实则虚情假意,那就不是悲剧情调而是喜剧讽刺与嘲弄的对象了。

④二曰崇高的境界。一般说来,悲剧所描写的事件和主人公,其真善美的价值含量都是很高的,大都是足以给人以崇高感的。在悲剧中我们看到,英雄受难、好人吃苦,毁灭性灾难降临到主人公的头上,但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突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

⑤悲剧所写事件、人物价值含量的标准,因时代而异。在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写国家社稷的大事件、王宫贵族的大人物。像《俄狄浦斯王》搬演的就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他在命运的捉弄下,铸成弑父娶母而不自知的人伦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悲痛,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中国元代悲剧《赵氏孤儿》所写也是古代晋国王室里的斗争,其中那些血淋淋的王宫贵族的复仇故事,与古希腊悲剧相似。西方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文精神与民主意识的增长,日常生活事件与普通人也逐渐被纳入悲剧的视野,这时的崇高感更多地在与人性、人类共同价值的联系中加以突显。在这样的悲剧中,尽管已经没有古代悲剧那种事件与人物之,但人物那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与幸福并不惜以身殉之的精神,仍然是感人至深的。自然,普通人的悲剧不再像古代英雄悲剧那样使人敬畏,所以,人们对它的崇高感也就更多地被悲悯之情所置换了。

⑥三曰英雄的气概。英雄人物自然是充满英雄气概的,而非英雄人物有时也会在其行为与精神中迸发出英雄气概的火花。作为悲剧精神之表现的英雄气概,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二是。所谓,既是指体力、毅力,又是指智力、思力;所谓,是指一种维护合理的人伦关系的坚强态度,它自我感到正义在身、真理在握。在这两个条件的支撑之下,悲剧英雄一般都有三个性格特征:第一,敢于反抗十分强大的对立面,哪怕力量悬殊、形势险恶,也决不退缩;第二,对事情敢于担待,敢于负责;第三,勇于赴难,敢于牺牲。

⑦当然,这些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悲剧主人公身上,其表现是各有侧重、各不相同的。古希腊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主要表现在为万民造福而不惜个人受难的牺牲精神与决不屈服于神权的反抗精神。而中国悲剧英雄韩厥、程婴、公孙杵白(纪君祥《赵氏孤儿》)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则是一份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的忠肝义胆。在这里,悲剧英雄相信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是顺乎天道公理的,所以会无所畏惧地面对悲剧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悲剧的实质:悲剧英雄的气概总是以失败、苦难甚至死亡,昭示着真理、正义与历史的必然规律。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美感也称为“悲剧快感”,它是一种情感反应,它源于悲剧的观演或剧作的阅读。
B.严肃的情调必须建立在现实真实或艺术真实的基础上,虚假的“严肃”不是悲剧情调。
C.悲剧主人公可能被打败,甚至被毁灭,但不能因此而无视其所蕴含真善美的价值含量。
D.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普通人开始进入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观看悲痛与苦难的演示、可怕的事件发生排遣郁结已久的负面情绪,这折射出人性的阴暗。
B.悲剧是一种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它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C.对一般观众来说,哈姆雷特引发出的崇高感要远胜于历经三十年悲惨遭遇、尝尽人间辛酸的鲁侍萍。
D.悲剧英雄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受到时代、民族、英雄个性的影响而又表现得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哪个选项的引言不适合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     
A.它(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
B.最好的悲剧是最有力的激起情感者,而不是适于净化情感者。(莱辛)
C.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D.(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小题4】请以《雷雨》中某一人物为例证,对第⑤段划线句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5】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三类:由于神旨或宿命导致的悲剧,称为命运悲剧:由于主人公性格弱点导致的悲剧,称为性格悲剧;由于社会变革引发的社会矛盾、思想冲突导致的悲剧,称为社会悲剧。
请基于本文对剧作的阐释给文中剧作分类。
(1)命运悲剧:
(2)性格悲剧:
(3)社会悲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