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地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忧心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剩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上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便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

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二十八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儿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从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6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来得突然又猛烈,袭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咕隆咕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忘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使他很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为了躲雨,都直往草丛里钻。要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气喘吁吁地说:首长……这活太重,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你是……

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车头要开啦!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


[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生动,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口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小题2】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述当前的水库建设时为什么要穿插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2-23高二上·云南昆明·期中
知识点:王愿坚(1929-1991)《普通劳动者》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歌声

王愿坚

我们钻进这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

1935年的晚秋,却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茅草早已枯黄了,在积年的腐土上,又压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①从湖面上吹来的风像无数只粗大的手,摇撼着树梢,撕捋着松针、败叶和枯枝,把它们随意地撒开来。

老赵挣扎着欠起身,向小孙走来的方向看了看,伸手摸摸我脸上的擦伤,长长地叹了口气:唉,我可把你们俩拖毁了!说着,他猛地扭过头去。

我扶他躺好了,把他伤口上的绷带又扎了扎,伸手从怀里掏出了最后的那个苞谷,掰下几个粒子放到他那干裂的嘴里去,说:别胡思乱想了。要是今晚敌人不再追上来,我们歇一阵还能再走的。

入秋以来,我们这个连队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全力向东北方向活动,吸引住敌人,让大部队向西发展。一个月来,我们完成了任务,但连队却被大队的鬼子紧紧地盯住了。就在三天前的下午,遭到了敌人突然的包围。部队拼死战斗了一个下午,总算突出了重围,而同志们却被冲得七零八散了。

我们三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凑在一起的。我在突围的时候左臂受了一点擦伤,伤势不重,还可以坚持着走;四班长赵广烈的伤势比我重多了,头上、腿上好几处伤口,唯一的一个囫囵人,就是连部的通讯员小孙了。我们组织了一下:老赵由我驮起走,小孙留作后卫,以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

就这样,我们三个人钻进了大森林,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小孙还是一股孩子气,像只小猫似的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去瞭望去了。

我们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乎乎地爬下来了。他一纵身跳到我们面前,神秘地说:喂,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

什么?我们以为又有了情况。

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哨兵呢。

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我们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大概它就是国界了。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劳动着。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

突然头顶上喀嚓一声,原来小孙看得太出神,不小心压断了一根树枝。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刺耳地响起来,接着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

我留恋地向草场上瞥了一眼,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他一面回枪,一面咒骂着:……哼,连看看都不让……

当我们吃力地翻过山背时,山下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和马队了。我们不得不退回到山顶上来。

我望望他俩。老赵半睡半醒地躺在那里,一会儿睁开眼睛,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小孙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半天,逬出了一句话:这……都怨我呵!说着,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老赵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你……别说这个!咱死,死在一起,埋,埋在一堆……

突然,老赵翻转身,挣扎着爬起来。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抖抖索索地向我伸过来。

我把他那只手紧紧地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

一切决定了以后。老赵向我们询问地看了一眼,说:想想看,还有什么事该做?

没有。我摇了摇头。

小孙把脑袋探向我这边,恳求似地低声说:老董,咱俩换个地方坐吧!他一面往我这边爬,一面解释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我们的祖国在那边!’

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

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就在这么一座森林里,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呵!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合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我竭力思索着这歌声的来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的……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老赵揽着我的肩膀,紧贴着我的脸,嘴巴在抖索着,歌词从他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随着这歌声,我觉得我周身的血液真地沸腾起来了。

我们很快收拾停当。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不知怎的,他似乎轻了许多。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走下山包。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②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

黎明时分,在一块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苞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达;同时突出人物面临的严峻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两次写歌唱,第一次歌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绝望的三人重燃希望;第二次歌唱是对成功突围后的庆祝。
C.尽管三人身处险境,但对敌斗争分工明确,如小孙像小猫似地哧溜爬上树,是他执行“留作后卫,以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的任务。
D.“歌声”在文中不仅实指唱《国际歌》,也有象征意义,蕴含对敌人的痛恨和对胜利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崇高、坚定的精神信仰。
【小题2】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中都写到了“手”,表达的含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愿坚小说创作“在努力表现革命者崇高的精神美”。请说明本文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食粮(节选)

王愿坚

梁思传抬起湿润的双眼,望着总司令:“那你……还有同志们……”

“吃点野草野菜,又有什么? 这里面还有一笔账要好好算一算哩。”朱总司令打断了他的话,满含感情地说道,“你发下去的东西是少了,可是,同志们的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却在这场斗争中增加了,这又是一个胜利!”

梁思传默默地听着。这些看来平常的话语,使他看到了这位敬爱的首长的宽阔心胸。他觉得自己的胸膛也变得宽阔了,充实了,亮堂了;好像正被这些话牵引着,在向着高处一步步走去。他严肃地说道:“总司令,我明白了!”

“好!”朱总司令赞许地点了点头,“自然,办法还是要想的。我们已经派出了人,继续向藏民群众作宣传,动员他们卖些粮食、牛羊给我们,供应部队。”他把腰间那条宽宽的皮带往紧里扎了扎,然后伸手从梁思传手里拿过了纸和铅笔,“来,我们先把发给伤员和病号的马肉计算一下吧!”

个把小时以后,村头和草地又像市集一样热闹了。 一队队陆续到达的红军战士们,都在为晚饭的野菜忙碌起来。

当梁思传向部队首长传达过朱总司令的指示,背着一捆青草、抱着一大把野菜走回来的时候,西天上已经挂上了一抹晚霞。只见村头一棵小树底下,朱总司令正一边择着野菜,一面向参谋口述着命令。在那所大院子里,三班长老刘正在细心地照料着那几只牛羊。他背着枪,抓着一把水芹菜,在牛羊中间晃晃荡荡地走着。他咬上一口野菜,咀嚼、吞咽着,然后把野菜凑到牦牛的嘴边……

就在这时,一个健壮的藏族汉子飞也似的跑进院来。

“这一定是来认领牛羊的。”梁思传想道,连忙扔下草捆迎上去,拉着他往牦牛旁边走。那人却轻轻推开了他,只是愣愣地望着他。好半天,才用不太熟练的汉语问了一问:“你们,都是些神兵?”

梁思传被问愣了。他看看藏民,又望望老刘,摇了摇头。

“那……你们怎么不点烟火,不吃饭呢?”

原来,村里的藏民受了反动土司的欺骗,在红军到来之前,关门闭户上了山之后,一直躲在密林里观瞧着。奇怪的是,一整天了,这些被叫作“红军”的兵,既不举火,也不冒烟。现在,他们认领回被国民党反动军队抢走的牛羊,了解了这支队伍之后,便大胆地派人前来探听这个秘密了。

梁思传感到实在为难:“怎么回答他呢?”

他正在想着,老刘抢着说话了。他吐掉了口里的野菜渣,结结巴巴地说道:“我们,吃,吃过了。”

“吃?你们吃什么?”

“这……”老刘慌忙把抓着水芹菜的手往后藏,但已是迟了。

那位藏民伸手抓起老刘手里的那把水芹菜,又看了看地上的野菜渣。看着,看着,两行眼泪涌出来,挂在了他那黧黑的脸颊上。他紧抓着腰间的牛角号,突然转身跑出了院子。接着,村外响起了悠长的牛角号声。

随着号声,这个草地上的村庄更加热闹起来了。一家家紧锁着的房门打开了,藏民们背着娃娃、带着衣物、赶着牛羊,走下山来,涌进了院子。

梁思传和运输排的同志顿时忙得应接不暇了。他们打开了银元箱子,点着银元,数着牛羊,称着粮食,计算着价钱……这可是一桩真正的供给工作啊!

当一切都就绪了以后,梁思传快步来到了朱总司令身边。

朱总司令喝着野菜汤,静静地听着汇报。听完了,对于给养的分配做了指示,然后他紧紧地握住了梁思传的手,缓慢地说道:“同志,记住,我们红军所处的环境,是有变化的——可能十分困难,也可能非常富裕。可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要永远想着,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有革命纪律的人民军队;我们革命军队的本色是永远不能变的!”

“是!记住了!”梁思传庄严地答应着。

确实,他记住了。这深沉的话语,和这天发生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上。就在这一瞬间,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工作;他也明白了:党的政策、革命军队的纪律,本来就是和胜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有改动)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老红军吴兴也来自贫困的但给红军提供了巨大兵源的江西。吴的一生都在红军中度过。他没上过学,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他说:“我一辈子都在前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红军战士。长征结束时,他被提升为排长,在延安的学校学习,后来当了师长。

他小时候跟篾匠学手艺,但挣钱很少。他曾想参加国民党军队,可又觉得他们是一帮强盗。你就是有一把像样的雨伞,这些人都要抢。当朱德率领部队路过他家乡时,吴兴听说这部队的战士都是些公正老实的人,又听得部队里有人向他喊道:“来吧,小兄弟,加入我们的队伍吧!”他就参加了,从那天起便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五十年后他回忆说:“当我们到达雪山时,我想起了这一切。我们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也翻不完这些山了,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承我们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不只是吴兴一人有这样的想法,许多战士离家时都曾感到害怕和孤独,但他们也抱着和吴兴同样的信仰踏上征途,勇往直前。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朱总司令给梁思传算账、想办法,“看来平常的话语”,是朱总司令宽广心胸的写照,也感染、鼓舞着梁思传。
B.文本一中“两行眼泪涌出来”,表现了藏民明了情况后内心的感动,红军不是“神兵”,而是忍着饥饿守护藏民的牛羊的守护者。
C.文本一中“庄严地答应着”“确实,他记住了”“他懂得了”“他也明白了”等语句,从神态到内心,传递出梁思传感受的深刻。
D.文本二中吴兴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红军战士”,表现的是吴兴参加红军的原因和对红军的坚定信仰都很有代表性。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朱总司令和梁思传的对话开头,对话中朱总司令除了给梁思传分析道理外,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B.文本一中写红军战士们为晚饭的野菜忙碌,简笔勾勒;特别刻画、突出了朱总司令和三班长老刘的活动,凸显人物品质。
C.文本一中藏族汉子认为红军是“神兵”,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并使得“两行眼泪涌出来”更具有感染力。
D.文本二中“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与文本一中“党的政策、革命军队的纪律,本来就是和胜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形成映衬,深刻有力。
【小题3】文本一中是如何描写藏民们与运输排的同志们进行交易的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一和文本二主题相似,但在具体表现方法上多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成,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

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约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

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

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

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

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

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

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地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

“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

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

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

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

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节选自王愿坚《三张字条》,有删改)

材料二: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快要到山顶,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节选自陆定一散文《老山界》)

材料三: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而失去了土地,但是他积极面对,开垦荒地种南瓜,表明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B.材料二中,“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此处既是客观景象的描写,又是作者乐观主义革命精神的突出体现。
C.材料二中,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形象准确地描述出“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极见功力。
D.材料三第一段中,毛泽东从红军长征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跨越之大等角度,表明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意义。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异曲同工。
B.材料二中,作者用“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侧面烘托出老山界高远险峻以及红军队伍不惧困难的坚强意志。
C.材料二中,“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一句,作者巧妙运用比拟与象征的手法,借以谴责国民党当局置大义于不顾的愚蠢行径。
D.材料二中,作者直抒胸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满是豪情。
【小题3】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小题4】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校文学社将在校刊中陆续刊登优秀作品宣传红军革命精神。请你以校刊编辑的身份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其一,为之撰写一段推荐文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