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骆驼祥子(节选五)

老舍

是呀,这是真的,他的车哪里去了?大家开始思索。但是替别人忧虑总不如替人家喜欢,大家于是忘记了祥子的车,而去想着他的好运气。过了些日子,大伙儿看祥子仍然拉车,并没改了行当,或买了房子置了地,也就对他冷淡了一些,而提到骆驼祥子的时候,也不再追问为什么他偏偏是“骆驼”,仿佛他根本就应当叫作这个似的。

祥子自己可并没轻描淡写的随便忘了这件事。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再买上辆新车,越着急便越想着原来那辆。一天到晚他任劳任怨的去干,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凭着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

他觉得过去的事像个盘梦,使他几乎不敢再希望将来。有时候他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一点羡慕。要强既是没用,何不乐乐眼前呢?他们是对的。他,即使先不跑土窑子,也该喝两盅酒,自在自在。烟,酒,现在仿佛对他有种特别的诱力,他觉得这两样东西是花钱不多,而必定足以安慰他;使他依然能往前苦奔,而同时能忘了过去的苦。

可是,他还是不敢去动它们。他必须能多剩一个就去多剩一个,非这样不能早早买上自己的车。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①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他想不到作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回事,计算他的钱;设若一旦忘了这件事,他便忘了自己,而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生,没有一点起色与人味。无论是多么好的车,只要是赁来的,他拉着总不起劲,好像背着块石头那么不自然。就是赁来的车,他也不偷懒,永远给人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永远不去胡碰乱撞;可是这只是一些小心谨慎,不是一种快乐。是的,收拾自己的车,就如同数着自己的钱,才是真快乐。他还是得不吃烟不喝酒,爽性连包好茶叶也不便于喝。在茶馆里,像他那么体面的车夫,在飞跑过一气以后,讲究喝十个子儿一包的茶叶,加上两包白糖,为是补气散火。当他跑得顺“耳唇”往下滴汗,胸口觉得有点发辣,他真想也这么办;这绝对不是习气,作派,而是真需要这么两硫茶压一压。只是想到了,他还是喝那一个子儿一包的碎末。有时候他真想责骂自己,为什么这样自苦;可是,一个车夫而想月间剩下俩钱,不这么办怎成呢?他狠了心。②买上车再说,买上车再说!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③对花钱是这样一把死拿,对挣钱祥子更不放松一步。没有包月,他就拉整天,出车早,回来的晚,他非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不管时间,不管两腿;有时他硬连下去,拉一天一夜。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以他的身体,以他的车,去和他们争座儿,还能有他们的份儿?现在,他不大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他好像是用这句话求大家的原谅,可是不肯对大家这么直说。在车口儿上,或茶馆里,他看大家瞪他,本想对大家解释一下,及至看到大家是那么冷淡,又搭上他平日不和他们一块喝酒,赌钱,下棋,或聊天,他的话只能圈在肚子里,无从往外说。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④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想起乍由山上逃回来的时候,大家对他是怎样的敬重,现在会这样的被人看轻,他更觉得难过了。独自抱着壶茶,假若是赶上在茶馆里,或独自数着刚挣到的铜子,设若是在车口上,他用尽力量把怒气纳下去。他不想打架,虽然不怕打架。

大家呢,本不怕打架,可是和祥子动手是该当想想的事儿,他们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而大家打一个又是不大光明的。勉强压住气,他想不出别的方法,只有忍耐一时,等到买上车就好办了。有了自己的车,每天先不用为车租着急,他自然可以大大方方的,不再因抢生意而得罪人。这样想好,他看大家一眼,仿佛是说:咱们走着瞧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相似的人物性格——老实本分、勤劳、强壮;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相似之处。
B.从选文看出,祥子从来没有放弃过重新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的想法,因为拥有自己的车是他的希望和宗教。
C.祥子宁可饱受冷眼与孤立,也不肯向众人解释他抢生意的原因,可见他是一个很要强、有自尊心的人。
D.本文的“众人”与《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不完全相同,“众人”对祥子抢老弱病残的生意,还有着朴素的是非观。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句子中运用逗号而不是顿号,使得“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能独立成句,更强调买车对祥子的重要性。
B.②处运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祥子的心理活动,突出他逼自己压下享受生活的念头,省钱买车的心理。
C.③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部分内容写祥子为了买车省吃俭用,接下来写祥子为了买车不顾一切挣钱。
D.④连用两个“瞪”。第一个“瞪”表现众人对祥子抢生意的不满;第二个“瞪”表现祥子对众人的敌意和抢别人生意的理直气壮。
【小题3】全知视觉是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故事的叙述者知道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都能够被全面而深入地描绘。本文是如何体现全知视觉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开展以“命运·性格·环境”为话题的专题谈论会。请围绕话题写出你的三条发言提纲。
23-24高三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老舍(1899-1966)《骆驼祥子》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老爷的痰盂

老舍

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打嘴巴的原因是买汽车。庶务科科长是个摩登人物,很晓得汽车的式样,构造,舒适,速度,与怎样拿扣头。车,设若完全由一般的摩登人物来看,真是辆好车,式样新,座位舒服,走得稳而快。

科长押着新车,很得意地开到监督门外。监督正在书房里看书。所谓看书,就是在床上躺着吸烟,而枕旁放着一本书。遇到客人来,监督便吸一气烟,翻一翻书。

科长进了书房,监督可是并没去翻那本天书。科长不是客人,监督用不着客气。连连吸了好几气烟,监督发了话:“你知道我干吗买这辆车?”

“衙门的那辆太旧了,”科长试着说,“那还是一” 他要说,“那还是去年买的呢,”可是觉出“去年”与那“还”字间的文气不甚顺溜。

监督摇了头:“一点也不对!我为的是看看你办事的能力怎样。第一件我要问你的,你知道我的房子是新赁的,而没有车棚,同时你又晓得我得坐汽车,为什么不先派人来造车棚子呢?”

“马上我就派人来修!马上——”科长的嘴忽然有点结巴。“马上?你早干什么来着?先看看车去!”科长急忙往外走,心里轻松了一点,以为一看见车,监督必能转怒为笑的。

看了车里边一眼,监督给了科长两个嘴巴。

“我问你,”监督用热辣辣的手指,指着科长热辣辣的脸蛋:“你晓得不晓得我这老一点的人有时候是要吐痰的?痰要是吐在车里是否合于卫生?那么,为什么不在车里安个痰盂?”“马上就去安一个!”科长遮着脸说。

“安什么样子的?怎么个安法?我问你!”监督的绿脸上满跳起更绿的筋,像一张不甚体面的倭瓜叶似的。“买一只小白铜的,大概——”

“买一只,还大概?你这个东西永远不会发达了,你根本不拿事当事做!你进来!”

科长随着监督又进了书房,监督喝了口酽茶,喘了口气,继续训话:“就拿安一只痰盂说,这里有多少学问与思想!买一只,还大概?哼!以科学的态度来讲,凡事不准说大概!告诉你,先以艺术的观点来说,这只痰盂必须做得极美,必定不能随便买一只。它的质,它的形,都须研究一番。据我看,铜的太亮,铁的太蠢,镀银的太俗,顶好是玉的。至于形,若是仿古呢,不妨仿制古代的壶或卣,上面刻上钟鼎文,若是新创呢,就应当先绘图,看了图再决定上面雕刻什么。质与形之外,还要顾到卫生的条件。它下面必须有一条不碍事的皮管或钢管,通到车外,使痰滑到车外,落在街上,而不能长久地积在盂中。与此相关的,还要研究痰盂的位置与安法;位置,不用说,必须极方便;安法,不用说必须利用机械学的知识,盖儿自动地起落,盂的本身也能转动,以备车里有二人以上的时候都不费事而能吐痰。我这不过是指示个大概,可已经包括好几种学问在内;要是安心去细想,问题还多得很呢!你呀,年轻的人,就是吃亏在不会用这个。”监督指了指脑袋。

科长“嗯”了一声。

“嗯什么?”监督又强硬起来,“我说你没有脑子!" 科长摸不着头脑,一手遮脸,一手抓头。

监督叹了口气。“你回去吧,先派四名木匠,四名泥水匠,两名漆匠,两名机器匠来。车棚,痰盂,地板,浴室,小孩的玩具,都得收拾与建造。我用不着你,我自己会告诉他们怎么办。”

科长先把木匠们派来,而后到医院去看牙。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天天,他总到监督宅里去看一眼,仿佛他很喜欢牛监督似的。

在监督宅里,他遇见了会计科长。会计科长不但没挨嘴巴,并且连监督家中的厨子与男女仆的工钱也蒙监督允准由衙门里代开;关于那十几个匠人的工资自然更没有问题。

十几个工人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工作,连监督的小孩坐着玩的小板凳都由监督自出花样,用红木做面,精嵌蛤蚌的花儿。可是没看见他们做那个艺术的科学的卫生的痰盂,原来监督已决定到福建定做五十个闽漆嵌银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牛老爷的痰盂”为题,新颖而又有讽刺意味,小说中嘲讽的对象不仅有主人公税关监督,还有庶务科长和会计科长。
B.“科长不是客人,监督用不着客气”,这既揭示了监督对待不同身份的人态度不同的势利,又暗示了后文他对庶务科长的态度。
C.庶务科长“挨嘴巴”是小说的中心故事,文中多次描写与之相关的细节,既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又使小说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D.小说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尤其是税关监督牛老爷这--形象,正是借助极富个性的语言描写,让人读来如在眼前。
【小题2】小说在情节发展上善于制造意外,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概括小说主人公税关监督身上有哪些“老爷”做派,并结合小说中与“痰盂”有关的情节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典雅,浪漫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城

老舍

老三瑞全因心中烦闷,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简单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瑞宣很兴奋,可是还保持着安详,不愿因兴奋而卤莽,因卤莽而败事。慢条斯理地,他说:“我已经想了个办法, 你以为如何?”

老三慌手忙脚地蹬上裤子,下了床,“什么办法?大哥!”

“有勇无谋可办不了事!我想去找李四大爷去。李四大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和王排长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出了城,那就听王排长的了。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了,大哥!”

“你愿意?不后悔?”

“大哥你怎么啦?我自己要走的,能后悔吗?况且,别的事可以后悔,这种事——逃出去,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呢?”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 ,逃出去以后,不就是由地狱入了天堂,以后的困难还多得很呢。前些日子我留你,不准你走,也就是这个意思。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记住了,老三,你要老不灰心丧气,老像今天晚上这个劲儿,我才放心!”

瑞宣去找李四爷,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老人,老人愿意帮忙。“老大,你到底 是读书人,想得周到!”老人低声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叫他们俩一清早就跟我走,我到时候看,怎么合适怎么办!”

这时候,瑞全在屋里兴奋得不住地打嗝,仿佛被食物噎住了似的。想想这个,想想那个,他的思想像走马灯似的,随来随去,没法集中。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期待是最使人心焦的事,他的心已飞到想象的境界,而身子还在自己的屋里,他不知如何处置自己。

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明星,天河特别地白。他只穿这个背心,被露气一侵,他感到一点凉意,胳膊上起了许多小冷疙疸。他想急忙走进南屋,看一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温柔的话。极轻极快地,他走到南屋的窗外。他立定,没有进去的勇气。在平日,他万也没有想到母子的关系能够这么深切。他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一定要逃走,去尽他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但是,他至少也须承认,永远与母亲在感情上有一种无可分离的联系。立了有好大半天,他的腿有点软,手扶住了窗台。他还不能后悔逃亡的决定,可也不以自己的腿软为可耻。在分析不清自己到底是勇敢,还是软弱,是富于感情,还是神经脆弱之际,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有多少母与子,夫与妻,将受到无情的离异,与永久的分别!想到这里,他的脖子一使劲,离开了南屋的窗前。

瑞宣从外面轻轻地走进来,老三轻手蹑脚地紧跟来,他问:“怎样?大哥!”

“明天早晨走!”瑞宣好像已经筋疲力尽了似的,一下子坐在床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得很快,说不上话来。以前,瑞宣不许他走,他非常地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太奇突了似的。半天,他才问出来:“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呕!”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拿着点钱吧!还带着,带着你的纯洁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他已经不能再说出什么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的票子来,轻轻地放在床上。然后,他立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膀上,细细地看着他。“明天早上我叫你!别等祖父起来,咱们就溜出去!老三!”他还要往下说,可是闭上了嘴。一扭头,他轻快地走出去。老三跟到门外,也没说出什么来。

弟兄俩谁也睡不着。在北平陷落的那一天,他们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们只觉得渺茫,并抓不住一点什么切身的东西去思索或谈论。现在,他们才真感到国家、战争,与自己的关系,他们须把一切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他们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们——既不准知道明天是怎样——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因为他们是要分离;也许还是永久的分离。瑞宣等太太熟睡,又穿上衣服,找了老三去。他们直谈到天明。

听到祁老人咳嗽,他们溜了出去。李四爷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把弟弟交给了李四爷,瑞宣的头,因为一夜未眠和心中难过,痛得似乎要裂开。他说不出来什么,只紧跟在弟弟的身后东转西转。

“大哥!你回去吧!”老三低着头说。见哥哥不动,他又补了一句:“大哥,你在这里我心慌!”

“老三!”瑞宣握住弟弟的手。“到处留神哪!”说完,他极快地跑回家。

到屋中,他想睡一会儿。可是,他睡不着。他极疲乏,但是刚一闭眼,他就忽然惊醒,好像听见什么对老三不利的消息。他爱老三;因为爱他,所以才放他走。他并不后悔叫老三走,只是不能放心老三究竟走得脱走不脱。一会儿,他想到老三的参加抗战的光荣,一会儿又想到老三被敌人擒住,受最惨的刑罚。他的脸上和身上一阵阵地出着讨厌的凉汗。

同时,他得想出言词去敷衍家里的人,他不能马上痛痛快快地告诉大家实话,他得等合适的机会再说,而且有证据使大家放心老三的安全。

多么长的天啊!太阳影儿仿佛随时地停止前进,钟上的针儿也像不会再动。好容易,好容易,到了四点钟,他在枣树下听见四大妈高声向李四爷说话。他急忙跑出来。李四爷低声说:“他们出了城!”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得知出城计划后,瑞全既兴奋激动,又放不下家人,站在南屋窗外,他没有勇气进去,因为担心见到母亲后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B.李四爷愿意帮忙将瑞全与王排长带出城,且认为自己完全有把握办好这件事,表明李四爷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讲义气,有胆气。
C.本文末段具有多重艺术效果,既形象地表现了瑞宣对弟弟能否顺利出城的焦虑不安,又交代了出城的结果,同时结构上呼应前文。
D.本文通过瑞宣支持帮助弟弟逃出沦陷的北平城的故事,再现了古都市民不愿做亡国奴、觉醒反抗的思想,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小题2】选文中瑞宣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所写的事件是“出城”,却没有详写出城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