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夺B其C民D时E使F不G得H耕I耨J以K养L其M父N母O父P母Q冻R饿S兄T弟U妻V子W离X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C.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本文与苏文中的“孺子”皆是此意。
D.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通过具体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3-24高二上·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材料二: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致为臣:辞(齐国)官。②子叔疑:人名。③龙断:龙,同“垄”。本指独立的高地,引申为独占其利。④辜人:受车裂之刑的人,肢体分裂暴露于市。⑤强:同“僵”,仰卧。⑥离:同“罹”,遭受。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时子恶A知其B不可也C如使D予欲富E辞十万F而受万G是为H欲富乎?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前往,与《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B.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意思相同。
C.莫,指莫非,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中的“莫”意思不同。
D.涂,同“途”,指道路,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去见孟子,十分诚恳地表达了对孟子离开齐国之后不知何时再见的不舍。
B.齐王想让时子挽留孟子,给出的条件是给孟子一所房子、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孟子对时子说,这件事情做不得。
C.柏矩想要游历天下,而老聃认为天下就像这里一样,但柏矩坚持,并想从齐国开始;他到了齐国就见到被处以死刑而抛尸示众的人。
D.柏矩认为世间有了荣辱的区别就会发现弊端,有了财货的积累就有争斗;如今统治者为难百姓,百姓也会敷衍应付。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2)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小题5】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

(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

【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
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
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
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
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虽左尧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屈腰挠腘若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

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为之A逢蒙视B屈腰C挠腘D若卢屋E妾F由将G不足H以免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约定而畔无日”与“畔主背亲”(《苏武传》)两句中的“畔”都同“叛”。
B.三军,古常指上、中、下三军或者左、中、右三军,现指海、陆、空三军。
C.趋,意为奔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
D.于,介词,相当于“到”,与《师说》中“于其身也”的“于”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奉强暴之国来保住自己国家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讨好是难以让强暴之国满意的。
B.英明的君主会制定法律来规范官员,公平处事,使全国上下一心,攻打别国使其臣服。
C.孟子认为古代的王以怜悯之心体恤百姓,并施行怜悯百姓的政策,这样治理国家就很容易。
D.人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要是不充实它们,就连对父母尽孝都会很困难。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