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小题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C.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D.《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3-24高二上·北京顺义·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今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

陈臻问曰:于齐,王馈兼金一百镒而不受;于宋,七十镒而受;于薛,归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归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戒归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己贪,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

【注】①王:指齐宣王。②陈子:指材料二中的陈臻,孟子的弟子。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夫富贵者A人B之所欲也C不D以其E道F得之G不H居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指国都之中,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意思相同。
B.有司,指官吏,与《答司马谏议书》“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意思不同。
C.归,同“馈”,赠送,与《静女》“自牧归黄,洵美且异”中的“归”意思相同。
D.前,指以前、从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的“东”指向东行,两者用法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返回故国,齐宣王前往会见,询问以后还能否再见到孟子;孟子表示,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
B.得知齐宣王要拿出一万钟的俸禄来奉养自己的弟子,孟子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子叔疑的例子进行类比,表示自己不会如他一样。
C.面对陈臻的疑问,孟子表示自己先拒绝金子后又接受金子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选择,先拒绝是因为没理由接受,后来接受是因为有理由接受。
D.王充认为,虽然金子和房子都有接受或不接受的理由,但孟子只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而没有直接说自己没有功绩或者已辞官再接受就不合理。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2)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小题5】王充反驳孟子拒绝接受俸禄和馈赠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删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五石之瓠》,有删减)

【小题1】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于利                              喻:明白、知晓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者无功                              伐:批评
D.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
【小题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三字一句、押韵易读的方式编撰而成。《弟子规》源于《论语》等经典,内容上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对应。下列《弟子规》的句子中,与《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应的是(       
A.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B.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C.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D.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小题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