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塑造的都是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也体现了他的不坚定。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小题3】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小题4】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23-24高一上·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阿呀!一个髑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您是贪生怕死,倒行逆施,成了这样的呢?(橐橐。)还是失掉地盘,吃着板刀,成了这样的呢?(橐囊。)还是……好在离楚国已经不远,用不着忙,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再给他重回家乡,骨肉团聚罢。(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

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敕!敕!

(一阵清风,司命大神道冠布袍,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手执马鞭,在东方的朦胧中出现。)

司命——庄周,你找我。

庄子——臣是见楚王去的,路经此地,看见一个空髑髅,却还存着头样子。恳请大神复他的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大约三十岁左右,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你说什么?

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那里人?

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啧啧,你这人真是胡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那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有点发怒,)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的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面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那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那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注】,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一面支撑着,一面赶紧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来,狂吹了三声。汉子愕然,放慢了动作。不多久,从远处跑来一个巡士。)

巡士——到局里去罢。

庄子——那可不成。我得赶路,见楚王去。

巡士——(吃惊,松手,细看了庄子的脸,)那么,您是漆……

庄子——(高兴起来,)不错!我正是漆园吏庄周。您怎么知道的?

巡士——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

(汉子吃惊,退进蓬草丛中,蹲下去。)

庄子——今天已经不早,我要赶路,不能耽搁了。还是回来的时候,再去拜访贵局长罢。

汉子——你走了,我什么也没有,叫我怎么办?(看着巡士,)您瞧,巡士先生……

巡士(搔着耳朵背后,)这模样,可真难办……但是,先生……我看起来,(看着庄子,)还是您老富裕一点,赏他一件衣服,给他遮遮羞……

庄子——那自然可以的,衣服本来并非我有。不过我这回要去见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

巡士——对啦,这实在少不得。(向汉子,)放手!

汉子——我没有衣服呀。要不然,我不能探亲,也不能做人了。

巡士——(挣扎着,)不要捣乱了!放手!要不然……要不然……(说着,一面摸出警笛,狂吹起来。)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有删减)

【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含义是: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彼:那。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著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文章中庄子的外貌特征与文中的司命大天尊相似,是道士的形象,与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同。
B.庄子复活汉子是因为善心,但是在与汉子的争论中,屡次用楚王来开脱回避汉子的需求,可见其虚伪的内心。
C.汉子想要回自己的衣服,却被庄子说成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表现了知识分子与百姓之间存在隔阂。
D.小说对人物的处理有闹剧的类型化、符号化倾向,如汉子以其性别来指称,以达到对社会的反讽与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运用了庄子的“无是非观”,目的是为了表现庄子的思想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
B.本篇文章取材于《庄子·外篇》中庄子“叹髑髅”的寓言故事,但语言又是现代化的表达,符合其《故事新编》的写作风格。
C.本篇文章有一定的荒诞色彩,例如庄子与杨大讨论衣服有无的意义,却被杨大的实用主义弄得无法脱身,庄子无奈之下吹响了警笛,向巡士求救。
D.作者采用杂陈古今、时空交错方式,周朝的庄子和殷商时期的汉子同聚一堂,周代的官职称呼与现代的称呼同时出现,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
【小题3】有人认为,开头的舞台说明,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他的意图。
【小题4】本篇文章被称为“戏剧体小说”,请结合“戏剧”与“小说”的相关知识,分析其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7年春天,内战的烽火日紧,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包围了中共办事处和《新华日报》。住在红岩村的成岗的大哥和中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道,被强迫撤回延安。)

第二天,一个女同志,按照约好的时间和接头暗号,来到成岗家里。这个女同志是个安详稳重的人,不到三十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她坐下来不慌不忙地告诉成岗:

我姓江,江雪琴……我的岁数比你大一点,你就叫我江姐吧。

成岗愉快地叫了一声:江姐。

江姐温和地笑了。

你经常读市委的党刊——《进攻》吗?你对它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进攻》?我读到第二十一期了,很好,没有意见。成岗说着,心里浮现出一个长久以来就有的想法,就全部说了出来:《新华日报》被迫停刊以后,厂里的工人都感到苦闷,他们渴望得到党的消息,得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可是《进攻》是党内刊物,群众看不到,可不可以想办法,满足群众的需要?

你的意见很对,江姐点头说道,市委早已考虑到了。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及时告诉人民,决定出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刊物定名为《挺进报》,每周出版一期,着重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评介时局和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市委希望它成为团结、教育广大群众的一种有力的武器。

成岗眼睛里闪耀着兴奋的光彩,忙问:让我参加《挺进报》的工作吗?

听许云峰同志说过,你对这样的工作,会感兴趣的,对吗?江姐微笑着说,你从前在学校的剧团里,爱搞布景、灯光之类的后台工作,现在要你搞的,又是后台工作,市委打算把秘密印刷所设在你这里。

对,我这里挺合适。敌人轻易不会怀疑我这个当厂长的人。成岗恳切地望着江姐,工厂里的情况,你大概已经知道了,我这里比较安全。

从今天起,你就是《挺进报》的工作人员了。你负责印刷,每一期印好的《挺进报》由我负责处理……

江姐不慌不忙地说着。从声音里,成岗觉得她和老许一样老练、成熟,他高兴地联想着:我们党内,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同志!见面不过半个小时,成岗已经对这位平易近人的领导人产生了尊敬和无限信任。

从这时起,寝室后面那间小小的储藏室,变成了《挺进报》的秘密印刷所。白天,成岗是工厂的厂长,更谨慎、更小心地执行着自己的职务;一到晚上,他便成了党报的印刷者,通夜不眠地做着秘密印刷工作。

……

江姐的心情很愉快。因为交代工作,她有好几天未和成岗见面了。

江姐,近来你好像很忙……我早就想找你谈谈。

今天,我就是专门来听你谈的呀!江姐温和地笑了。

我觉得,刻钢板和印刷,由两个人做不太方便,最好把它合起来,给一个人干。

你早就这样想过吗?

成岗从这句问话里,感到江姐对这个建议很有兴趣,他心里很是高兴。这个想法,在成岗的脑子里已经酝酿了好久,只因往日江姐来去匆忙,成岗没有机会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她。

我觉得由一个人干,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给党节省一个人力;第二,减少一个人,也就减少一些暴露的危险……其实,成岗还有第三条理由,那就是从他第一次印刷失败,撕破了蜡纸时就想到了的:除非他自己会刻钢板,否则不管怎么会印,也总是提心吊胆的。所以从那时起,他便决心练习刻钢板。现在他已经学会了,而且刻得出一手方方正正的仿宋字。

你的意见是交给谁来干呢?江姐意味深长地问。

交给我吧。我学会了刻钢板,你看,这是我写的仿宋字。成岗一面说着,一面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蜡纸,上面刻写了精细的字迹。

我猜,你还有一条理由,没有说出来。你大概从第一次印刷撕破蜡纸那天起,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对吗?

成岗笑了起来,江姐的判断真准,她什么都猜到了。

你知道,最近为了支援农村党的工作,我们的同志调走了不少;同时,《挺进报》几个人办,几道工序,工作起来不太方便……不过我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

你看我的身体!成岗自豪地用手拍着胸脯,我才二十几岁,正年轻力壮哩!

江姐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调动了工作,最近要下乡去。你把昨晚印好的《挺进报》交给我吧。江姐握着成岗的手微笑着,你知道吗,我正想找一个人来接替我的一部分工作,结果你却把我的工作抢去了!

成岗像猛然醒悟,立刻把江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他清楚地看见,江姐的食指和中指,隐隐地现出铁笔磨伤的痕迹。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

原来刻写钢板的——就是你!

江姐微笑着,没有说话。

(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岗和江姐虽然初次见面,但两人并无隔阂,迅速地展开工作,这源于革命同志的相互信任与共同的理想信念。
B.厂里的工人“渴望得到党的消息”,说明了党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暗示了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C.与江姐的稳重相比,成岗在言行中更容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既展现了年轻革命者的热情,也说明他不够成熟。
D.第一次印刷失败让二人对工作都有了新想法,但直到成岗主动提出江姐才点出来,展现了同志间的体谅与爱护。
【小题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情节集中,主要以对话方式行文,既交代了地下工作者的斗争经历,又展现了成岗作为一个年轻革命者的成长。
B.选文详略得当,如详写江姐和成岗关于《挺进报》的两次对话,略写《挺进报》的具体工作;详写成岗的工作,略写江姐的工作。
C.选文明暗线交织,明线围绕江姐和成岗关于《挺进报》的工作展开,暗线展现危险复杂的革命形势和革命者团结协作的斗争群像。
D.选文结尾“江姐微笑着,没有说话”,既符合江姐一贯的作风,又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小题3】节选部分是如何塑造江姐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评论认为,《红岩》洋溢着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误 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吃饭时满头汗珠,连讲故事时都缓了口气,这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长嘴巴告密回来,态度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
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小题3】文中写长嘴巴对“我”的怀疑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