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故孔子行说,非欲身运德于一城,将欲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寡君出走,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

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秀羸多能。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骫,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楚庄王有茅门者,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霤【注】者,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入朝,马蹄蹂霤,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走避舍,再拜请死。

吴王阖闾为伍子胥兴师,复仇于楚。子胥谏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如子胥可谓不以公事趋私矣。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注】霤(liù):屋檐滴水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B.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C.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D.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舒之于天下”与“登东皋以舒啸”(《归去来兮辞》)中的“舒”字含义不同。
B.“固将图之”中的“固”意为本来,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职。
D.“太子乃还走避舍”与“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还”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周游列国,在乱世中宣扬自己的学说,想让诸侯施行,把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孔子的经历凸显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仁义之心。
B.申包胥为求秦国出兵,在秦廷连哭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感动后出兵,助楚国大败吴军,之后楚昭王封赏他,他坚辞不受,并退身隐居。
C.虞丘子的家人违犯法令,刚上任的令尹孙叔敖依律判其死罪,虞丘子对此毫无怨言,还对楚庄工称赞孙叔敖堪当主持国政的大任。
D.吴王阖闾为给伍子胥报杀父之仇,准备起兵伐楚,伍子胥得知后进谏阻止,其不因私仇举兵、不以公事趋私之举值得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
(2)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
【小题5】文中关于茅门法令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
2023·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说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也,其所由者非理也。昔者,卫君朝于吴,吴王囚之,欲流之于海。说者冠盖相望,而弗能止。鲁君闻之,撤钟鼓之悬,缟素而朝。仲尼入见,曰:君胡为有忧色?鲁君曰:诸侯无亲,以诸侯为亲;大夫无党,以大夫为党。今卫君朝于吴王,吴王囚之,而欲流之于海,孰意卫君之仁义而遭此难也!吾欲免之而不能,为奈何?仲尼曰;若欲免之,则请子贡行。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敛躬而行,至于吴,见太宰嚭。太宰嚭甚悦之,欲荐之于王。子贡曰:子不能行说于王,奈何吾因子也!太宰嚭曰:子焉知嚭之不能也?子贡曰:卫君之来也,卫国之半曰:‘不若朝于晋。’其半曰:‘不若朝于吴。’然卫君以为吴可以归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今子受卫君而囚之,又欲流之于海,是赏言朝于晋者,而罚言朝于吴也,且卫君之来也,诸侯皆以为蓍龟兆,今朝于是而不利,则皆移心于晋矣。子之欲成霸王之业,不亦难乎!"太宰嚭入,复之于王。王报出公干百官曰。比十日,而卫君之礼不具者,死!子贡可谓知所以说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大密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大宰嚭曰子增土夫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 大宰嚭曰:然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赐譬A渴者之饮B江海C知足而已D孔子E犹江海也F赐则奚G足H以识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劝人而弗能使也”与“劝学”(《荀子·劝学》)两处中的“劝”意思相同。
B.“至于吴”与“至于怨诽之多”(《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至于”意思不同。
C.“惟不知”与“惟江上之清风”(《赤壁赋》)两句中的“惟”意思不同。
D.“终业而去之”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国国君到吴国朝见吴王,吴王将他扣留并打算流放,游说吴王的人很多,但是都没能劝阻住吴王,这是因为这些人讲的理由都不在理。
B.鲁国国君听到卫国国君被扣押很忧虑,他认为卫君是个仁义之君,不该遭此劫难,就主动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非子贡不能解除卫君之难。
C.子贡到吴国,没有直接游说吴王,而是先去见了太宰嚭,通过太宰嚭来劝谏吴王,以吴国扣押卫君不利于吴国成就霸业的道理劝阻了吴王。
D.太宰嚭问子贡对孔子有何增益,子贡把自己比作小堆泥土,认为用自己这一小堆泥土来增益大山,不仅不能增加大山的高度,而且是不明智的。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
(2)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
【小题5】太宰嚭和赵简子向子贡问孔子的为人,子贡说“臣不足以知之”“赐不能识也”。对于子贡的:这两句回答,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小题5】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被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魏善A楚B下C兵D三川E塞轘辕缑氏F之G口H当I屯留J之道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
B.“去王业远矣”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
C.“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D.“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2)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小题5】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