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岁,节气近后,宜晚田;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注】①②后稷、契:古人名。③薉(huì):古同“秽”,杂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幼有                                 叙:叙述。
B.粒实有                                 息:增益。
C.艺五谷                                 树:种植。
D.为治之                                 本:根本。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率欲早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种强苗避风霜                           作《师说》贻之
C.劳无获                                 不仁,不知其可也
D.有闰                                 恨晨光熹微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B.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C.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D.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是古代对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穑”,秋收为“稼”,泛指播种与收获等农业劳动。
B.“五谷”是古代稻(或麻)、黍、稷、麦、菽等五种谷物的合称,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C.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
D.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是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措施,以期获得应有的收获。
B.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C.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
D.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还需要接受教育。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小题7】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23-24高三上·天津南开·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史记 大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丈夫之______               (2)以顺为______
(3)募能使_________               (4)俱归汉_________
【小题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小题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文章长于修辞,大量使用排比,气势磅礴,读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甲文:孟子善于说理,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增强说服力。
C.甲文是一篇议论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了张骞出使匈奴的片段。
D.张骞从汉朝出发时有一百多人,被匈奴扣留十多年,最后只有二人回到汉朝。
【小题4】根据你对甲文孟子心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是“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之以桑(种植)
C.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D.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牲畜)
【小题2】下面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非我也,岁也
C.夫晋,何厌之有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小题3】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描述发展生产的措施及其效果,然后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陈,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孟子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环环相扣,层层紧逼,用墨不多,用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养生丧死”等事作具体的说明,明白晓畅,易于为人接受。
C.前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具体地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D.前两段文字两次运用排比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了孟子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笔墨酣畅的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教化百姓成为忠诚而有信义的人,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小题4】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B.何不虑以为大樽   虑:考虑
C.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小题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D.虽父之不慈子   虽:虽然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