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材料二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调人掌司A万人B之仇C凡杀人D而义者E令F勿仇G仇之H则死。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尉,唐代县级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一县的军事、治安等工作,为县令的属官。
B.原始,推求事情的开始,原,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用法相同。
C.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自克,与“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一样。
D.谢,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诛杀徐元庆也是为了成全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尚节操,诛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体现了孝道与大义,但若赦免他,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
C.柳宗元认为旌与诛不应该同时施加到一个人身上,陈子昂的提议更不可以成为国家法典。
D.柳宗元引用《周礼》和《公羊传》中关于违法受诛不可复仇的规定,进一步说明礼与法的统一。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2)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小题5】请简要归纳柳宗元不同意陈子昂对徐元庆杀人处理方式所提建议的主要理由。   
23-24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柳宗元(773-819)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日与其上高山(      )     外与天(      )     不知日(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文本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文本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指牵引                                 目:眼睛
B.吠者犬耳                                 顾:不过
C.疑质理                                 援:提出
D.吾南矣                                 道:学说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患在好为人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又挈挈                                 吾尝终日思矣
C.以是人多书假余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则又请                                 ,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选项中行为全体现好学、上进的一项是(     
①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稍长,潜心经史 ⑥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顶着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一天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小题6】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小题7】“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成语出自文本一,柳宗元讲述这两个故事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味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养其根而俟A其实B加其膏C而希其光D根之茂者E其实F遂G膏之沃者H其光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指飞快,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中的“速”在词义上皆不相同。
B.乃,解释为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乃”解释为竟然,两者词义上不同。
C.明,指阐明,《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明”表彰显,两者用法相同。
D.《书》,指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与甲文“游之乎诗书之源”的“书”所指不同。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想要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B.韩愈认为在能够清楚明了地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还不够完善的内容以后,写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C.柳宗元年长以后,才明白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故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辞藻、声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
D.柳宗元在写给韦中立的信中,既阐述了自己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也提到了自己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2)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
【小题5】从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为文之道”,请结合以上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