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0 组卷4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

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

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亚风格的餐厅、外语歌曲《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格调,体现了舅舅的生活情趣,隐约透露出舅舅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B.“我”只是因为特别喜欢东南亚餐厅的饭菜,开始才能忍受驻唱歌手跑调的弹唱,但经过五年时间,“我”却喜欢上了这种跑调。
C.缺少天赋并没有阻挡舅舅当歌唱家的理想,但厂文艺汇演失败后,他偃旗息鼓,可见对自尊心的打击更容易让人受到伤害。
D.小说把目光投向舅舅这个小人物,反映了舅舅曾经的追求和现状,能引发读者对以舅舅为代表的普通人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
B.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
C.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
【小题3】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4】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23-24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地之上》引子(节选)

王方晨

大河湾曾是香庄粮仓,土地非常肥沃。古人就不要说了,还说仍被记着的吧,眼下,能记得最早的,就只有老勺头了,也免不了驴头安在马嘴上,偏他最爱吼几声颠倒语,看官且清耳:

颠倒语/你颠倒听/拔了萝卜栽上了葱/六月天/穿棉袄/口袋驮着叫驴跑/吹铜锣/你打喇叭/门楼子拴到马底下/拴着拴着官来到/抬着马/骑着轿/东西街/你南北走/十字街上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砖头咬着俺的手……

老勺头的户口本上,写着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算来他已经八十六岁了,但他有时说自己属牛,有时又说属虎,可见真实年龄他自己也说不准,从日常表现上来看,他要比自己的岁数年轻得多,所以,除了自家的人,不分老幼,人人称其为“大叔”。

在老勺头的记忆中,大河湾最早生活着三户人家,其一是外乡人,至于这外乡人是初来,还是久居,老勺头就说不出了。听其口音是河南人,近鲁之商丘一带。看那主人的样子又像西人。

大河湾生活着一个黄头发、凹眼窝的异域人,很能刺激周边乡人的神经,老勺头当年作为一个小孩儿,大河湾是他最好耍的宝地,逢到吉祥的日子还会得到一块甜死人的洋糖,但这户外乡人消失得很突然,老勺头每天清早醒来,脑子里照例是大河湾美好的景象,他的父亲却走来残酷地告诉他:外乡人走了。

走去了哪里?父亲不知道,反正是人不见啦。

居所留了下来,土地也留了下来,它们又有了新的主人。

这个就比较确切了。新主人姓赵。

赵家的路子比较寻常,不同之处是在外乡人留下的土地上种满了果树。那片不大不小的果园里,找得到这块大地上的所有果树品种,除了苹果、葡萄、梨子、桃子、李子、杏,还有像是野果子的林檎和沙果,没吃过的会以为这是同一种东西,而前者口感较硬实,后者较脆甜,所以又叫“甜子”。

因为有了这个果园,大河湾比外乡人在的时候还要美好,看的吃的俱全。

天不遂人愿,偏那赵家的主人在四十五岁的年纪上,爱上了赌,好起了色,时不时还要去北荡街,抽上两口。

他家不败谁家败!

等赵家的房子土地都归了邻家所有,赵家余下的人也就流落四方,有去济宁州贩皮货的乡人见了赵赌棍,是在跟日本人干事,尽管他脸上贴了块狗皮膏药,仍将他认了个准!

这邻家的当家人有名有姓,老勺头历经多年也还叫得出来,是李姓“贵”字辈的,叫了个“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字。

李贵仁素爱种庄稼,不喜果木,赵家留下的果因就被伐了个精光,刨出的树根带着黑黝黝的泥土,都晒在河岸上,供他家烧了三冬。

李贵仁从小到大没吃过一颗果子,跟赵家做邻居,果子采摘了送来,也一概不吃。窝窝头是天下最好的美食,他总吃也吃不够,有比粮食香的么?没有。顶多就是年节时佐以红通通秦椒酱下饭。


“窝窝头,蘸秦椒,越吃越上膘。”这话是他倍感知足时,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守着莱河,少不了鱼虾之利,不知他仅是为了做样子,还是真的不思鱼虾之味,他从不沾腥。自然鱼虾都便宜了家人。

从这里看出来了,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纯种庄稼汉。他敬土地,惜庄稼。割麦的时候在田里休息,见人坐在麦捆上,他必得赶人起来。

麦子怎么能在屁股底下?

新麦下来,第一碗面他要送到土地庙,给土地老爷吃。一说庙,人会想到飞檐翘角,但大河湾的土地庙非也。它只是一块巨石,半为泥土所掩。离地三寸余,有一天然石坎,可插香烛、摆供品,两侧隐见石棱,仿佛两根宇柱,石上青天为盖。

人们多以为这巨石为河水大泛滥时自丁公山冲来,细说则更有来历。

往古之时,女娲补天,锻炼神石,因工程浩大,免不了刮刮擦擦、磕磕碰碰,便有一石埃逃过了女神的眼睛,飞落到人间的丁公山,就是半大不小的一座山头。

土地老爷虽为小神一枚,然其农历八月十五得道日,天见异象,那可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直下了个天地倒悬!女娲所遣石埃,应时崩落,滚入河中,一路如沸汤浇雪,至大河湾方止,宴时云开雾散,风平雨歇,广阔天地上,但余细流淙凉。

你道是何朝何代啦?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约三千年前大周朝是也。有传石下铭文记载甚详,但挨了石基掘下去,丈深不见其根。再掘,黑水“咕嘟嘟”直冒,恐怕大地都给掘漏了。

昔日四极废、九州裂,尚有女娲拯救黎民于水火,而后世哪里寻得着第二个女娲来?

皆因土地庙有这神迹,即便二十五里开外也有不拜大庙,而专门来拜这小庙的。李贵仁又是那样视土地为命的人,岂肯怠慢了土地爷?

也是靠了土地爷护佑,大河湾年年五谷丰登。李家仓库里,大囤满来小囤流。

喜这李贵仁也不是吝啬之徒,村中纳捐纳粮,他倒主动占了大半。

日本人投降的第二年,庄稼长势极好,眼见得又是一个大丰收。

蹊跷,蹊跷,真蹊跷!一夜之间,李贵仁全家老少皆亡。

什么原因?不详,反正一家人个个死挺了。但总得有个原因啊,人家说死于瘟疫。

想想是有道理的,土地庙下面有个大窟窿,能通到哪里去啦?谁说不是黄泉路!近幽冥地府鬼门关之处,疫气瘴毒潜滋,一个土地小神怎么镇压得住?

大河湾土地固然肥沃,怎么看都肥沃得不正常。庄稼秸秆那么粗壮坚挺,叶片那么苍郁墨绿,仿佛长在了死人身上。

有心人记得,大河湾的麦子成熟了,根部的老叶一律变红,像死人血,泛了出来。想想都瘆得慌。

于是,大河湾就没人去了,任它疯狂荒秽着,远看黑压压的,像一个巨大的怪物低低蜷伏在寂静的地平线上,荒秽了两年,三年。

到第四年的一天,忽然,那里蜂拥一样出现了无数垦荒者的身影。

……

这已是新社会,看官多不陌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大河湾留作了村中公产,名曰“机动地”,实为安不忘虞之见。

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丰足的粮食,也产生了三天三夜说不完的故事,可惜大多故事刚发生也就忘了,或只得从老勺头的颠倒语中寻些蛛丝马迹。

鸟在天上自由飞,鱼在水中欢乐跃。

大河湾啊大河湾,清新空气里,灿烂阳光下,你就是人们心目中美如图画的桃花源,你把日精月华吸收,混以醇厚地气,将密实的、沙糯的、多味的果实,无私奉献给人类,让他们一个个筋骨强健、心房殷红、皮相光鲜、目光炯炯、牙齿洁白,从你的躯体上驻足或行走时,宛若上天的宠儿

颠倒语,语颠倒,

千吨巨石水上漂……

老勺头又吼起来了!

注:①流经山东省金乡县。

文本二:

《大地之上》发表在《中国作家》文学版2022年第3期,其超拔的意向和丰饶的文学况味不断地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我个人特别喜欢《大地之上》的地方,就是它有别于通常的乡村振兴题材心思,作者非常努力地拂去了生活表象的喧嚷,始终把艺术的触角直抵人心深处,很恣意地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和凡俗的精神世界上着笔,以现实主义的小说虚构和情节搭建手法,深度描写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而离开了熟悉的家园、离开了空旷的山野、甚至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广袤大地时的惊喜和不安,将他们改变了居住环境后内心空空荡荡的忐忑与真实情态进行了惟妙惟肖地拿捏,让我们在作品中读出了一种通天接地的气象。

(节选自《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诗意所在——读王方晨长篇小说〈大地之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地之上》虽然是写当代乡村振兴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但实质上写的却是恒常的人心和人性,这一点从这篇引子就可见一斑。
B.取名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李贵仁取名“仁”背后承载的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李贵仁身上具有的“仁义”品质的高度赞美。
C.“麦子怎么能在屁股底下?”运用语言描写,表现李贵仁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表达了传统农耕社会里普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
D.小说在写法上将乡村风土人情的自然呈现与带有诗意的叙事风格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了新时代农村生活,体现了作品的人性美。
【小题2】小说中在描写土地庙时,穿插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说由大河湾的土地庙——巨石,自然引出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交代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丁公山、巨石等,同时通过神话也暗示了这里独特的社会环境。
B.因土地庙有这神迹,李贵仁不敢怠慢土地爷,这样写有助于刻画李贵仁敬畏神灵,珍惜庄稼的人物形象。
C.神话传说中巨石这座土地庙来历非凡,神奇的故事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底蕴。
D.在叙事中穿插女娲补天的奇幻神话,赋予大河湾以神秘色彩,为下文李贵仁全家死于瘟疫埋下伏笔。
【小题3】王方晨是语言大家,他精心地打造语言,铸造了自己的文学语言家园,特别是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题4】夏衍在回顾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时曾说:“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都没有虚构和夸张。”有人评价王方晨“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创作小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鼓殇
陈永林
山子是个十乡百村出名的好鼓手。一只小小的牛皮鼓,被山子敲得出神入化。人们从他的鼓声中能听到风声雨声,鸡鸣狗吠;能看到旭日徐徐升起,雪花漫天飞舞;能嗅到鲜花的芬芳,稻谷的馨香;能触到情人柔唇的烫热,刚垦的土地的湿软。
因而十乡百村谁家办喜事丧事,以能请到山子敲鼓而觉得脸上有光。
这天一大早,山子背着鼓刚要出门,村长来了。村长说,山子,你去哪儿?山子说,这还要问?村里德高望重的七根去世了,今天安葬,他当然得去祭奠七根。即使七根家没人请他,他也会主动去。七根对他有恩。山子自小失去父母,七根极怜爱他,家里好吃的总给山子留一份,一年也总给山子缝两身新衣服。过年过节,山子也大都在七根家过。山子的这只鼓,都是七根送的。山子说着就要出门,村长拉住了山子,说,你不能去。山子说,我咋不能去?村长说,乡长的儿子今天结婚,想让你去助兴。山子说,我干吗去?难道凭他是乡长?山子甩脱了村长的手,就出了门。
村长喊,山子,你难道不想要宅基地?山子立住了,说,咋不想?山子快三十了,可没哪个女人肯进门。女人嫌山子住的是低矮的泥坯屋。山子想拆了老屋重盖,可老屋地基太小。山子为这事不知找了村长多少次。村长总拖,说乡土管所不批。山子心里痛恨,但没法。村委会的章绑在村长裤带上,你总不能强迫他盖。
山子呀,你的鼓给乡长儿子的婚事驱了邪,他一高兴,跟土管所所长一说,你的宅基地不就批了?那女人不也有了?你岁数也不小了,不能再拖。要不,岁数一大,更找不到女人。村长又从口袋里掏出山子的宅基地申请书,说,进屋,章我这就给你盖,待会儿就给乡长。
山子冷冷哼一声,又迈开步子走。村长跑上前拉住了山子,说,就算你不想要宅基地,但你也该为乡亲们的利益着想。山子定定地望着村长。村长说,你知道我们村想修条路。村里人集的资远远不够。我想让乡里拨点儿款。这事,我已给乡长说过,他说可以考虑。到时,你的鼓敲得他高兴,我再一提,他的笔一挥,不就签了字?山子还有点犹豫。村长又说,要知道乡亲们待你不薄。你可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山子眼里就湿漉漉的了。
山子就背着鼓来到乡长家。
新娘坐着宝马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热热闹闹地响个不停。山子起劲地敲着鼓,鼓声时而高亢如雷鸣,时而温柔如情人私语。人们被山子的鼓声吸引住了,不时发出赞叹声。
乡长也欢笑着看山子敲鼓。喝酒时,乡长给山子敬酒,说,你辛苦了,谢谢。晚上闹洞房时,还得辛苦你。山子就笑说,不辛苦。乡长说,宅基地的事,你村的村长也给我说了。你放心,这事还不是我一句话?山子说,那乡里能批给村里多少修路款?什么修路款?村长没给你说?我村想修条路,可村里集的资不够。哈哈,你别听村长瞎起哄。乡里的工资都发不出,哪有啥闲钱拨给你们修路?
山子握酒杯的手抖起来,他被村长愚弄了。山子仿佛瞧见七根怨恨地望着他。山子就起劲地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乡长劝住了,说,你晚上还要敲鼓,敲完鼓再喝个够。山子说,不碍事。
晚上敲鼓时,山子再找不到感觉。鼓敲得杂乱无章。人们很失望,也感到怪,这是山子敲的鼓?乡长也说,山子,你敲的啥鼓?山子很尴尬,我也不知怎么敲的鼓。你喝多了酒?乡长问。没呀,我以往喝那么多酒,鼓仍敲得那么好。
山子的鼓敲得更是一塌糊涂,山子索性住了手,灰溜溜地回家了。
晚上,山子背着鼓来到七根新落的坟前。山子又敲起鼓。忽而,刮起狂风,狂风呼呼地叫。片刻又下起雨。雨很大,噼里啪啦地响。猫头鹰在风雨中凄凄哀哀地叫,狗也惶惶不安地吠。又传来数百个人的嚎啕大哭。
村人奇了,都打开门,并没刮风,也没下雨。一轮被湖水洗了似的圆月好端端挂在那儿。
村人都拥到七根的坟前。山子拿鼓槌的手挥舞得让村人眼花缭乱。
(选自《名家名篇情感小小说》,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运用了通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四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子出神入化的敲鼓技艺。
B.山子打鼓出名,十乡百村谁家办喜事丧事,都以能请到他敲鼓而感觉有面子,正因如此,才为后文村长非要他去乡长家助兴做了铺垫。
C.在去七根家还是去乡长家的问题上,起初山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七根家,但村长以批宅基地为由,成功地劝说山子背着鼓去了乡长家。
D.迎接新娘子和晚上闹洞房两个重要的敲鼓场合,山子的表现截然不同,后者一塌糊涂,主要是因为山子仿佛瞧见七根在怨恨的望着他。
E.山子到七根坟前击鼓,鼓声感天动地,所以刮起狂风,下起大雨,此处描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窦娥冤》相关描写异曲同工。
【小题2】小说第三段交代山子与七根的关系,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小题3】主人公山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鼓殇”这个题目不好,不如“婚礼上的骗局”更能显示本文主题的深度和宽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采到了浆果,仿佛牧羊人寻找到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

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着的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了,他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

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的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

文本二:

我童年生活的山镇有一对傻子,他们确实是一对兄妹,他们勤恳、诚实而又温和,非常能干活,小镇的人都喜欢他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带着纯真之气走进了这篇小说,走进了秋收。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于是,在小说中,我让上天降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让我们分辨出谁才是傻瓜。当然,一个聪明人沦落为傻瓜,是有着辛酸的社会背景的。

(节选自迟子建《浆果——关于<采浆果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既是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它与金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仿佛牧羊人寻找到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农民的的生存状态。
C.文章运用了动作描写、比喻等手法,把曹大平夫妇两人涉水采浆果却不得的窘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D.“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到浆果自身的美丽。
【小题2】文本一中的自然环境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