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中华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中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中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摘编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的传统建筑黯然失色,土里土气,常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的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古建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是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22-23高二上·陕西西安·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上海在近代中国地位

(演讲记录稿)

葛剑雄


  (1)近代的上海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我可以这样说,研究下来,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比我们老上海想象的还要高,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2)首先讲一下,近代以前的上海。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特别是在西方人中,说上海是从一个小渔村突然之间变成国际大都市的,好像一切都是因为西方人来了。但是,近些年也有另一种说法,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的地方,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上海在中国一些古老的城镇中间,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据目前所知,到公元10世纪才有了上海这个名称。它是一个小小的聚落。在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应该承认,上海超越其他县城,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居国际前列的大都市,转折点就是上海开埠。在1845年设立了英租界,以后还设立了法租界、美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又合成公共租界。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主要城区还是开埠后所设租界的范围。
  (3)我想给诸位介绍一下上海的自然地理状况。在1843年刚开埠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就跟它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有很密切关系。
  (4)上海有非常好的内河航运和海运条件。黄浦江上游和苏州河上游连通着江南的水网,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 上海更有利的位置是江海之会,南北之中。上海处于长江的出海口。通过长江及其支流,上海可以连接整个长江流域,具有最广阔的腹地,上海大致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气候条件较好,冬天不冻,夏天受台风影响较小。这样的位置既便于进入太平洋,并通往世界,也便于世界各地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并联系南北各地,或通过长江深入内地。
  (5)但是,自然条件不过是提供一个舞台,真正起作用的还要靠在舞台上活动的人,以及人赖以活动的体制、制度。对上海来说,主要是两个因素,即______和______。
  (6)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清朝是被迫开放的,租界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象征。实际上租界是一个国中之“国”,拥有治外法权。但这也使它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各种势力都利用它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包括革命党在内。
  (7)租界是侵华基地,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世界上任何想侵略或影响中国的势力,都会先进入上海租界。同样,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会通过租界与外国势力接触和结合。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可以离开外国的影响或支持而取得成功的,因此也都离不开上海。因此,上海不仅是当时的金融、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讲它是政治中心,大家可能不理解,因为上海没有做过首都,但我们回顾近代的历史,包括辛亥革命,就可以发现,一些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在南京、北京做的,而是在上海做的。政治中心主要是看它的内容和活动,而不是形式。另外,租界是中西文化汇聚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大多是先从上海引进,在上海实验做出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8)上海这个地方之所以近代发生那么大的作用,与它人口的来源有关的。开埠时整个上海县只有50余万人口,到1900年突破100万,到1915年突破200万,1949年到有500多万。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不是本地人口的增长所能达到的,主要是靠移民,上海人口的70%以上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大多数移民来自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这是近一千年来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移民的总体素质比较高。开埠时上海只有26个外国人,以后迅速增加,最多时有15万外国侨民,解放时还有28000。由于上海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他们在上海居留的时间或长或短,其中的重要人物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9)今天我们讲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说明, 甲______,乙 ______这是我们在回顾历史后需要思考的。
【小题1】在第(5)段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小题2】联系全文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文章的第(1)段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个老上海人。
B.“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C.是上海“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D.中国人对于上海租界的感情是复杂的,它既是中国人民屈辱的标志,也为上海发展带来机遇。
E.第(8)段所列举的数据是为了说明本地人口的增长对发展的重要性。
【小题3】请以上海为例,解释第(7)段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辨析文意,分别为第(9)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内容(各20字左右)。
【小题5】本文的语言风格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社会,“家庭”界限分明,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
B.亲戚关系在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认同这一观点的当代青年正在减少。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更多是一种情感心理层面上的。
D.受目前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影响,可以预期,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会出现。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界限清晰。
B.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会影响到“家庭独立”的程度。
C.当今社会教育内卷严重地压榨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D.有的年轻人可能要在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后,才会借由亲身体验才能产生“亲缘唤醒”效应。
【小题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们因教育孩子等问题而相互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时经常“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
C.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工作所在地相距较远而导致无法频繁交往,关系淡化,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D.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这种排序体现了材料一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小题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5】《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贾府‘草字辈’远房子孙)等便接了……传于贾蓉(长房长孙)……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论述,分析“贾家宗祠献祭”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村民开始自办村晚,这是可喜的现象。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村晚虽然没有多么高大上的天籁之音,也没有大腕演员,但最大的特点就是草根气息浓、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在演绎农村农民幸福生活、颂扬逐梦时代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乡村文化自信。村晚示范展示可以更好地释放乡村年味,在满足节日文化消费的同时,凝聚乡村振兴的正能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摘编自《村晚唱出乡村振兴新乐章》)

材料二:

最早的乡村春晚月山春晚起源于1981年,是由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春晚,比央视春晚还早两年。通过网络宣传推广,月山春晚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几乎在全国遍地开花。

乡村春晚为何如此红火?最显著的原因,是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广大农民内心深处对贴近自身的文化生活的渴求。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但主流文化总是倾向于为城市人服务,即便是拥有各种艺术类型、尽力照顾到各类观众群体的央视春晚,也因其审美向度,与农民群体的精神需求有所疏离。而最早诞生于田间地头、灶台农具旁的乡村春晚,由农民自发形成,全程由农民主导,会吹拉弹唱的能人自然要一展风采,没有才艺特长的农人也不甘示弱。男女老少都可上台,台上台下开心喜乐,虽然节目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那种由内而外的对生活的蓬勃热爱令人动容,具有格外打动人心的朴素力量。

乡村春晚的兴盛引发了城市人的好奇心。去农村过年,赏民俗,住民宿,食农味,带走当地农副产品,正在悄然成为新兴的旅行方式。各地政府纷纷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发展利好,力图借力乡村春晚,吸引外部资源,推动乡村建设,打造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对于乡村春晚来说,有了政策保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可以进一步保证节目质量,也可以促进农民们走向更大的舞台。

然而,想借力乡村春晚,使乡村拥有更长足稳健的发展,对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是重中之重。每个乡村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自洽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文化属性。所以,各台乡村春晚的节目不能向高大上的央视春晚看齐,也不能和别的乡村节目面目一致。本土化、草根性、全民参与度,依然是乡村春晚不能舍弃的特色。要最大限度保持和表现出本土化,就一定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色;要体现其草根性,就要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己演,为娱乐农民而演。

(摘编自《乡村春晚:来自农民的文化创造》)

材料三:

在论及乡村春晚的发展成效时,村晚红利的说法也为人津津乐道。在乡村春晚的发源地浙江省丽水市,乡村春晚已累计带来10多亿元红利。

在追求村晚红利的具体做法上,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将村晚与乡村美食、乡村旅游串联,打造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年味需求的复合型文旅产品来吸引游客。

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能的今天,乡村把文化产业作为规划乡村春晚的重要考量因素,也受到国家文旅部门的支持认可。在制订推动乡村春晚发展规划时,文旅结合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也成为美好的愿景。因此,很多地方充分挖掘乡村春晚文旅产业潜能,使其也能产生富民的经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单一追求乡村春晚的商业价值。作为休闲农业发挥富民功能,只是乡村春晚生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有很多种模式,观众也会有多元化的需求。乡村春晚除了可以作为产业,还应当作为民俗和文化艺术;除了可以富民,还可以乐民、育民、强民。因此,要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

(摘编自《乡村春晚功能应注重多元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春晚节目简单,没有大腕演员参与,但赢得了农民们的欢迎,对乡村而言意义重大。
B.经济发展后,农民渴求贴近自身的文化生活,乡村春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
C.各乡村都有其自洽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文化属性,各乡村春晚节目要突显“本土化”。
D.在我国乡村振兴中,乡村春晚的文化艺术价值要摆在首位,商业价值放在次要位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由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在全国各地强势发展,成绩斐然,各地的春晚都获得了巨额的红利。
B.乡村春晚最早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月山村,比央视春晚还要早,后来的央视春晚就是以其为模板发展起来的。
C.央视春晚体现的是主流文化,虽然拥有各种艺术类型并尽力照顾到各类观众群体,但仍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有差异。
D.城市人对乡村春晚感兴趣,去农村过年已成时尚,这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更使乡村春晚的草根性特点得以保持。
【小题3】当下,如何促进我国“乡村春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