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

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

(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材料二:

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

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所说的,属于第一自然的高山大海等,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属于第三自然的人造园林,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属于第四自然的工业废弃地,虽真实,却往往欠美;而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教授对土地所做的美且善,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周易·坤卦》中即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

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而得以更多地保留源于生命本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朱清时院士讲过: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的知识面,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正是乡村环境的审美价值之一。

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正是乡愁情怀之源。那些树木掩映、庄稼簇拥、散布于平原旷野或山间水畔的村庄,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

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有益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B.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暖暖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
C.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第三自然矫揉造作;第四自然往往欠美;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
D.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
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
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C.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
【小题4】简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小题5】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2-23高三上·河北·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史学研究的先驱兰克认为:没有一种完整而精确的治理国家的知识,就没有政治,而这种知识必须建立在对过去时代所发生事情的了解之上;历史研究的重点必须是政治史,包括一个共同体有无能力造就复杂且稳定的政治组织,形成能够让大多数人服膺的政治文化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叙事的重心就在于正确叙述中国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实践,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培育人民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正本清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中国历史叙事的重建问题。

文化方面,中华文明具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责任伦理”。每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要对周围的人和事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共同体,而非基于个人主义,单纯以利害关系与人相结合。正是因为认识到个体与一个广阔的共同体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于是便产生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之感,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其根本动力也正在于此。故此,作为政治与文化共同体的中国才能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并在近代变局之下得以生存与发展。

经济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复杂的政治组织离不开已有数千年之久的小农经济。自汉代起,中国就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经济网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形成涵盖面极广的儒家文明圈。这一全国相互依赖的经济网络,即使在国家分裂时,还能发挥经济一体的功能。中国常常分裂,然而分久必合,就是因经济上的互依创造了促成国家复合的契机。因此,历代贤人都十分注意中国的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将其视为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基础。

制度方面,国家在中国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对家庭负责与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是一致的,因而在政治实践层面重视将德治礼治、法治有机结合。另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设计,能够不断吸纳各地的贤良之士进入政治组织当中,并用国家的力量去推行统一的文字、观念、伦理,使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让相距万里之遥的人们具有基本的政治与文化认同,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及至近代,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和制度设计固然需要变革,但其合理的内核则不容否定,在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依据西方现代政治理论,政府的存在只是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自然会觉得中国的“家国共同体”式的政治文明很不“正常”。同样的,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叙述中国历史,又如何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而本文所论及的三个方面,或可为我们重建中国历史叙事提供参考。

(摘编自王锐《构建中国的历史叙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研究只要正确叙述中国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实践,就能培育人民的政治认同。
B.中华文明中的“责任伦理”,是中国社会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C.国家分裂时,连接全国的经济网络仍在发挥作用,这是促成国家复合的直接原因。
D.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应充分继承传统社会制度和家国共同体的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兰克的观点作为本文的理论起点,引出重建中国历史叙事的必要性。
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根本功能是形成涵盖面极广的儒家文明圈。
C.文章末段论及以西方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时的局限性,彰显了立足中国的论证立场。
D.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为重建中国历史叙事提供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对中国过去所发生事情的完整而精确的了解,历史叙事就能符合中国的实际。
B.中华民族共同体内个体之间的荣辱与共之感,也是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C.重建中国历史叙事,增强家国认同感,需要认识到中国古代制度设计的合理之处。
D.构建中国自己的历史叙事,对正确认识中国的当下与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随着现代戏的成熟和观众对其的接受,我们对现代戏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现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抗日战争、阶级矛盾严重时期,显然对敌人的残忍、奸诈、恶行要暴露、鞭挞,对伟大的战士、人民要讴歌赞扬,以激发起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38年,毛泽东观看秦腔传统戏《升官图》和《武家坡》时,发现群众非常喜欢,热情很高,就对时任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随后柯仲平组织落实,上演了由马健翎创作的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看完这两出戏,台下观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党之情得到激发。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此外“革命群众迫切需要的,是工农兵成为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而且显示出他们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伟大气魄的现代戏”。基于这样的现代戏创作原则与方向,显然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对待过去先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当今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建设。在现代戏中,英勇、智慧的人民群众总能够通过战胜困难心想事成,如以婚姻问题为题材的《李二嫂改嫁》和《倒霉大叔的婚事》,前者成功塑造了通过自身的追求进步和群众的帮助喜结连理的李二嫂和张小六的形象,后者讲述了热爱生活、遇挫不馁的常有福和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魏淑兰战胜阻碍终成眷属的故事。这类现代戏让人民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且对他们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予以赞扬。

以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先后献出六位亲人的邓玉芬为原型创作的评剧《母亲》,以悲壮之美塑造了一位身份平凡而为抗日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母亲,讴歌了平凡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伟大爱国情怀。以反映浮夸风、瞎指挥的“大跃进”事实而创作的现代戏豫剧《谎祸》,塑造了生产队长李百锁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而遭到悲剧命运的普通共产党员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左”的错误给人民生活造成的触目惊心的苦难,但主体还是以歌颂人民智慧和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且在结尾暗示了生活的光明与希望。

现代戏虽然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剧目,但绝不是要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把原始状态搬上舞台,单纯地展示生活中的幸福、美好或苦难、丑恶,而是要经过作者的深入生活的体验,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讴歌崇高、赞扬真善美、给人以生活艰辛之后就是希望和梦想的实现,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基本的创作原则,才使得现代戏无论是讴歌英雄,还是描绘普通人民的生活艰辛,都能给人以正能量之美,让人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现代戏作为独立的戏曲艺术类型呈现出其独具的审美特征,不仅是社会和观众的需要,亦是其延展戏曲艺术生命的必然。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创作的现代戏,可能会为观众创造更多的美学享受,观众亦可于现代戏的审美欣赏中感受到时代的律动。

(摘编自李志远《现代戏的美学特征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的影响力有些下降,发展面临重重考验。这是因为评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能力整体下降造成的。这其中或许包括剧院体制机制变化、编剧人才缺乏、青年演员断层等多方面原因,但归根结底,造成的结果就是以现代戏见长的评剧,失去了自身的根本优势。因此,新时代评剧振兴的关键着力点,仍然是现代戏。

加强现代戏创作,首先要向本剧种的深厚传统学习。110年的评剧,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改编剧目还是移植剧目,都有大量典范。国家京剧院导演李学忠就曾称赞:“《杨三姐告状》永远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投入,却有大产出。”还有《花为媒》《三请樊梨花》《红丝错》等剧目,充分显示出评剧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深厚底蕴,都值得今天的评剧人常学常新。

另外,也要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现代戏创作已经日臻成熟,各剧种都不乏成功之作,也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经验共识,比如:现代戏的题材不能狭窄化为当代题材;“现代化”和“戏曲化”并不矛盾,其在内容和思想层面上的现代化,不应妨碍其在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段上的戏曲化;要用心描写英雄人物,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特征和心理世界……

现代戏需要敏锐体察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情世态变化,浸泡到生活深处,“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而这正是评剧的优势所在。

(摘编自杨晓华《振兴评剧现代戏仍是关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戏需要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要暴露鞭挞阴暗面,讴歌赞扬正面的人和事。
B.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顺应时代要求,侧重描写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
C.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创作的现代戏,要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给人以正能量之美。
D.现代戏要敏锐体察人情并浸泡到生活深处,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戏若能用传统戏曲的瓶子装现代生活的酒,就定能激发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现代戏要紧跟时代步伐,站在人民的立场,让人民成为主角,用歌颂的态度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C.现代戏具有浓郁的为人民而创作的主旋律色彩,不仅是观众的娱乐形式,也是非常好的教育载体。
D.现代戏如果能向本剧种的深厚传统学习,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就可能会展示出自身的优势。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戏的一项是(     
A.京剧《智取威虎山》,讲述了我军某部团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最终与追剿队联手歼灭匪众的故事。
B.评剧《窦娥冤》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讲述了古代一个女子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奇愿一一实现的故事。
C.豫剧《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D.川剧《情怀》,是由潼南戏曲协会与县检察院联手创作并演出,表现当代反腐题材的戏剧。
【小题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戏下一个简要定义。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三日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脍炙人口的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
B.曾氏家风中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
C.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
D.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邹鲁优良家风作为立论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B.文章在论述中大量引用有关语句,表明了重视文化内涵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
D.文章呈“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几个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鲁家风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关系。
B.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来就可能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
C.颜子、曾子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
D.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