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 China Space Station)是我国建设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

1992年,我国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199911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于1121日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

200310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在轨飞行21小时后,于1016日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

200510月,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首次成功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收官。

2008925日至2013611日,神舟七号八号九号十号发射成功,并完成指定任务。

2016910月间,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接连发射升空,结成组合体并进行了长达30天的载人飞行。

2017年实施的天舟一号任务使我国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宣告完成。

2019719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地球指定位置。

202055日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新技术。

2021429日至917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完成在轨测试验证,天和核心舱满足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20225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20227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202211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11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材料二:

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以材料科学为例,一般材料的制备过程都是先把材料加热,熔融成流体,这个过程会受到重力影响。

“在空间站上,我们可以研究材料没有重力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能反过来促进地面上材料科学的研究、材料的加工,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表示。

材料三:

对话飞天英雄花——军旅作家王毅专访女航天员王亚平

王毅: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了,作为中国女航天员的代表,你有怎样的感想?

王亚平:特别激动。这次大会让我感受到了新时代女性自强不息、坚韧刚毅、智慧豁达的精神面貌,也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妇女的使命和担当。实现中国梦,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广大女性要建功新时代、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扬帆新征程、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王毅:成为一名飞行员,尤其是航天员,肯定要吃很多苦,你是怎么过来的?

王亚平:从17岁报考长春空军飞行学院开始,两件事始终形影不离:一是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二是不为常人所知的严酷训练。人生本来就是在不停的挑战过程当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当航天员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我当时的信念是,只有坚持,只有不断地挑战,才能触摸得到宇宙中的星辰。航天员的生活单纯而又规律,不仅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还要进行一些极具挑战性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接受几乎苛刻的零失误、零差错的考核,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不能出现任何的走神。那几年间是数千小时的刻苦训练。在八大类几十个训练科目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心机训练,航天员要承受8G值的过载,需要非常强大的意志力才能熬过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E.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功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是最终建成天宫空间站所必需的重要条件。
B.王亚平在不停的挑战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反映出新时代我国妇女所具有的使命担当精神。
C.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严格的学习和训练中去,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D.离心机训练时航天员要承受8个G值的过载,所以这个科目是最具挑战性的,也给航天员的印象最深。
【小题3】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成功的原因。
2022·四川南充·一模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材料一表明,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接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小题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假,3假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兴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和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和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期对话邀请萧放,孔祥智、唐志强三位专家,就二十四节气进行探讨。

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孔祥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气候、物种、环境、起源地点,还有演化路径等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演进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耕文明宝库,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重要功能和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萧放: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节气文化角度看,首先,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节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有的甚至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存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

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

萧放: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原载自2022年2月24日《农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基于太阳历划分,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B.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清明、小暑、寒露、小寒则反映了四季的结束。
C.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并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演进规律,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
B.“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C.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D.无需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只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小题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特点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D.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小题4】在阐释“二十四节气”时,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5】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请结合材料二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和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主要通过内部能力提升实现技术突破。对于后发国家是否需要自主创新这一问题,曾经引发广泛讨论,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一些人认为技术也是普通商品,可通过市场和贸易途径获得,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寄托于没有自主创新的“国际合作”。但是,与技术相关的贸易具有特殊性。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技术相关的经济活动往往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事实早已证明,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一方面,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知识经验、创新实践等大量隐性知识,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和提升;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持领先优势,不能容忍其他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后对其形成挑战,甚至动用国家力量打压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因此,虽然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创新发展过程并非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科技创新战略的选择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景,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研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高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提高……

也要看到,与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力量比较分散,各类创新主体联系不紧密,科技创新相关体制机制还存在堵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影响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活力发挥。一些关键领域仍然面临“卡脖子”风险,影响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还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增大,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无法有效应对新的国际科技竞争,无法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经济日报》《必须更加重视自主创新 》)

材料二: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尽快破解“卡脖子”难题。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目标指引前进方向,探索孕育创新机遇。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也要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前沿探索,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努力拓展认知边界、开辟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结合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长周期性特点,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研究自主权。同时,坚持系统布局、目标导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整体推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破解“卡脖子”难题。

坚持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强调要“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将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碰撞出创新之火、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要坚持“四个面向”,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瞄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机制,推动先进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同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我国完备的产业链、稳定的供应链、活跃的人才链,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坚持自主育才与对外引才相统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厚植人才培育土壤,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加强全领域、全周期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政策,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普通商品的技术,可通过市场和贸易途径获得,所以有人认为没必要进行自主创新。
B.为了维持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一些国家甚至动用国家力量打压后发国家创新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经济利益。
C.搞清楚“源头”和“底层”的东西,“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创新人才很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以是自主育才,又可以是对外引才。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原因是专利申请高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提高。
B.要有效应对新的国际科技竞争,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C.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既要凝练科学问题,也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D.我国有着完备的产业链、稳定的供应链、活跃的人才链,这为对开展“卡脖子”联合攻关提供了基础保障。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B.专利申请高速增长,2022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7万件,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通讯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
C.为确保美国辉瑞等疫苗生产商能得到充足原料供应、实现全天候生产,拜登上任伊始就援引《国防生产法案》,禁止美国出口用于生产疫苗的关键原材料。
D.被国外卡脖子,中国一美女博士打破垄断。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5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实现了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小题4】谈谈两则材料它们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请简要分析。
【小题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吴曼青说:“从创新角度来看,当前最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现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第二个就是在科技创新过程当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改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