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放眼全球,所有伟大文明的起源,无不伴随着神话幻想支配的文明奇观:埃及金字塔与斯芬克斯像,巴比伦神庙庙塔,迈锡尼的黄金面具,中美洲玛雅金字塔,等等。对照之下,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既不在巨石建筑方面,也不在贵金属的冶金术方面,而是突出表现在切磋琢磨的玉礼器传承方面。如凌家滩5300年前80公斤巨型玉猪,北方红山文化玉雕神祖像与南方玉雕羽冠神徽之类。还有延续五千多年,至今依然发挥经济作用的西玉东输路线——“玉石之路”。

②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文明起源期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袤,与尼罗河、两河流域和希腊半岛孕育出的偏于一隅的文明古国截然不同。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句古代熟语已道出此中奥秘,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如《论语》所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③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礼神祭祖要以玉器为中介?以玉和帛为至高价值的国教信仰,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研究表明,此类国家信念体系,建立在中国文明独有的两种物质的互动基础上。从文明的基因构成看,先于青铜时代王权国家,还有一个更早更深远的玉器时代,该时代铸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注定给文明发生提供不变的价值导向。诸如完璧归赵、卞和献玉璞、周公手持玉璧玉圭和祖灵展开现场对话等故事,读书人早已司空见惯,却未能有效反思其所以然。其实,这和一万年来玉文化在东亚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史前玉文化的点线面传播过程靠什么因素得以实现?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具体讲,以玉为神,以玉为天,以玉为永生不死的象征,这是一整套神话信念体系。此类观念的跨地域传播,在距今四千年之际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是一个没有金戈铁马的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该过程要比秦帝国武力统一中国,早出整整两千年,其重要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不言而喻。

④以往的国学传统受制于文献史学观,根本无法认识到这一场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唯有走出已有的书本知识的束缚,跟随第四重证据(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不断出现的轨迹,才能走进前文字时代物证符号认知的广阔天地。这就意味着要对大量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并由此展开辨析解读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文本编码与再编码的本土化理论。

⑤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这个重要命题,现已逐渐形成更为细化的认识推进:璧、琮、璜,加上锥形器和冠形器的完整玉礼体系,早在五千年前的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就已率先完成。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此种认识的递进,又推出基于环太湖地区田野调研的考察记类著作《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2021年),让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探讨,揭示出在无文字时代发生过的重大文化传播现象对文明起源的意义。而如果要追问为什么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却唯独孕育在长三角地区,那一定和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率先驯化出稻米,并在七八千年前开启养蚕缫丝生产等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摘编自叶舒宪《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不像其他文明那样表现于巨石建筑或贵金属冶金术方面。
B.“化干戈为玉帛”这句古语中蕴含的华夏文明价值观把中国人凝聚于一个文化共同体中。
C.以玉帛为最高价值的国教信仰源于玉器时代,这个时代神话信念体系得到了跨地域传播。
D.玉文化首先孕育于长三角地区,促使夏商周玉文化的形成,良渚文化后辗转传播到中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在起源期的覆盖区域上的对比,引出了中国为什么以玉为礼神祭祖的中介的话题。
B.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语,论证了华夏文明的最高价值观就是“化干戈为玉帛”。
C.《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细致探讨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揭示了玉文化的传播对文明起源的意义。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比使论证充分而有力,举例则使中国文明的特点更突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在玉文化传承方面表现突出,与史前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以玉为神、为天、为永生不死的象征的观念的传播,是精神统一的过程,它在秦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
C.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已经存在五千余年,最初它依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如今它仍然发挥着经济作用。
D.对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予以辨析和解读,有助于人们理解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
2022·四川南充·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寺考古发掘已历42年,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和丰硕的研究成果。适时地尝试从陶寺丰富的考古发现及成果中,概括提炼出陶寺文化时期这个社会的特质,以管窥其文明形成、持续发展与传承的内在原因,显得十分必要。

陶寺社会是王权国家,而非神权主导。在复杂的等级差别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陶寺社会群体中权贵家族的家族长权力不断强化,逐渐将神权、军权和族权集中于一身,王权开始出现。陶寺城址统一性的规划、较为完善的布局和功能的分区、重要的大型夯土建筑和宫殿类的建筑等,表明这即是王者所居之都。陶寺社会其“观象台”和圭表系统作为天文观测仪器也被国王所垄断,标志着王权集中、治理天下的意识形态。可见,王权是陶寺这一类国家统治的核心。

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社会也已进入国家时期,繁缛华丽而又形态较为一致的神面像,满目通天敬地的玉琮、玉璧的祭祀神器,都显示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文化与社会统一在于对“神”的认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晚期阶段,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如玉人和各类动物形玉器以及非实用陶器虽然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墓主的身份地位,但其主要作用当为沟通人与神的宗教法器或巫仪神器。可见,良渚、红山等社会的世俗王权与宗教神权两套权利系统中,神权体系等级有序且系统完备,相对统一,表现出以“神权”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特点。而陶寺社会的王权明显是这类国家统治的核心,宗教色彩或言神性相对弱化,或从属于王权。

陶寺社会礼乐文明,礼制初成。陶寺早期大、中型墓中一些珍贵器物,种类繁多且有一定的组合,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漆木器与陶器或互相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例如大墓中带有礼乐器性质的石磬、鼉鼓与土鼓及其搭配,正是这种规制化或言制度化就是最初“礼制”的内涵。陶寺玉璧与琮多是套在臂腕以修饰与显示身份。陶寺玉石钺系挂璎珞一类以显华丽庄重,增强仪式感,营造社会或群体重仪式的习俗,其实就是重礼仪,讲礼制。显然,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或言“礼序人伦”的礼制,在陶寺已经初步形成。

陶寺社会具有务实创新的品质。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中少见宗教性大型建筑,却舍得花力量修建城池,用于防御外敌的入侵。器物制作多是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陶器、石器等,即使一些与祭祀有关的器具,也多同时是以饮器、食器等容器为主的礼器。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社会因浓重的宗教祭祀而投入了大量非生产性劳动,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多的浪费在虚无的神之上。陶寺社会与这些社会在它们文明化进程中。明显存在务实与务虚的重要差别。需要强调的是,陶寺文化与社会对外来文化因素有所扬弃,经过了相当程度的改造或言创新。良渚文化之后散见于包括陶寺所在的中原龙山文化体系的玉石琮、璧、钺,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组合腕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

陶寺遗址4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它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中的重要一环,是实证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节点,是中华文明早期灿烂成就的重要代表。更为重要的是,陶寺文化与社会文明表现出的世俗王权、务实创新、礼乐文明等三大特征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内在特质,多为夏商周以及后世社会所继承发展,是中华文明自带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高江涛《陶寺文化与社会的三个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寺城址中王者所居之都的出现,“观象台”、圭表系统等被垄断,都是当时王权国家的有力证据。
B.良渚、红山社会,王权从属于居社会中心的神权,这与陶寺社会时期王权是国家统治核心有很大不同。
C.我国“礼序人伦”的礼制在陶寺社会已经初步形成,社会各阶层重礼仪,讲礼制,重视规制化建设。
D.陶寺社会在文明进程中的务实精神与良渚、红山社会的务虚形成对比,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陶寺考古42年成就为背景,阐述陶寺社会三大特征,指出了陶寺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让专业性很强的考古学变得通俗易懂,也让陶寺文明形态更突出。
C.文章列举陶寺社会对玉石琮等的改造创新,论证了陶寺文明的务实品质,并能通过这些举措凝聚族群。
D.文章阐述了良渚文明时期,文化与社会统一于对“神”的认同,旨在证明该文明时期神权的绝对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红山社会的精美玉器既能彰显拥有者的身份,更重要的功能则是用来作为与神的沟通法器或神器。
B.陶寺早期墓葬中的珍贵器物,其种类的多少、搭配模式以及摆放特征等都显现出该文明重视礼仪与礼制。
C.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重宗教祭祀而轻生产性劳动,这种务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D.作为中华文明自带的文化基因,陶寺文化与社会文明以其灿烂的文明而成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内在特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像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我们应该感激论说性的作品,哲学、科学、数学这些学科塑造出我们活着的真实世界,但我们也不能活在一个完全是这些东西的世界里,偶尔我们也要摆脱一下这些东西,到一个更深沉或更伟大的真实里。这是我们内在的真实世界,我们独特的世界观。阅读想像文学会使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获得深深的满足。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以形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

想像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就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

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但这与科学及哲学教导我们的方式不同。论说性的作品不会提供我们新奇的经验。他们所指导的经验是我们已经有的或可以获得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论说性作品是教导我们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学则藉由创造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经验,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为了从想像文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一种神似的真实。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许多世纪前,亚里士多德强调:“诗与政治对正确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如果是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被当作是专门的论述,却出现技术上的错误,那就应该被批评。但将事实写错却不会影响到一本小说,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将整体表现得活灵活现便行了。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要确实可能在小说家笔下被创造,在经过我们内心重新创造的世界中发生,就够了。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个故事的意义,存在于角色与事件之中。你要对他们很熟悉,才能厘清彼此的关系。以《战争与和平》为例,许多读者开始阅读这本小说时,都会被一堆出场的人物混淆了,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又陌生得不得了。他们很快便放弃了这本书,因为他们立刻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搞清楚这些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了,对任何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而言,都是如此。

我们不期望记住每一个名字,许多人不过是背景人物,好衬托出主角的行动而已。无论如何,当我们读完《战争与和平》或任何大部头的小说时,我们就知道谁是重要的人物,并且不会忘记。虽然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我们很多年前读的,但是皮埃尔、安德鲁、娜塔莎、玛丽公主、尼可拉斯——这些名宇会立刻回到我们的记忆中。

不管发生了多少事件,我们也会很快就明白其中哪些才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作者在这一点上都会帮上很多忙。他们并不希望读者错过主要的情节布局,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铺陈。但我们的重点是: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所以,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顾一下,就会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活动的前后顺序了。所有这些都回到同一个重点: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才能谈你是否把这个故事读通了。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说性作品旨在传递知识、教导原理,提供阅读者已经有的或通过阅读能获得的知识和基本原理。
B.阅读论说性作品时,读者应该像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以主动姿态,随时准备获取知识。
C.与想像文学不同,论说性作品都注重逻辑性,这些作品的作者都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
D.“对任何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而言,都是如此”中的“此”指许多读者会因繁杂的人物关系放弃巨著。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通过阅读论说性作品认识现实的世界比通过阅读想像文学塑造内在的真实世界更为重要。
B.论说性作品不会提供我们新奇的经验,不能带给我们愉悦,因为这些作品所指导的经验是我们已经有的或可以获得的。
C.评价论说性作品时,我们要采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而评价想像文学作品时,则需要把写实和神似的真实作为标准。
D.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是专门的论述,像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事实、揭示社会真相,要避免技术上的错误。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毕飞宇在《〈水浒传〉的逻辑与〈红楼梦〉的反逻辑》中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小说语言第一要准确;准确是美的,可以唤起审美。
B.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影响着人类对抽象世界的认知。
C.余光中在《乡愁》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通过时空的变化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思念亲人、眷恋故土的深情。
D.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讲述动物领袖在农场建立一个动物社会后却成为比人类更独裁的统治者的故事,攻击了极权主义。
【小题4】阅读“想像文学”要注意什么?
【小题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对“想像文学”作相关阐述?请根据文本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微时代里的微表达
顾文豪
法国大革命时期,歌德在《诗与真》里写:“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我们既不关心报纸,也无意传播消息,我们的工作就是认识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据说身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是微博控的“微时代”,耽溺于一呼即应的互动体验,瞬间转发的信息散布,光怪陆离的微博文体,我们还会念及歌德这段话吗?
古人序、跋、铭、记、奏、表之类,如今更添新丁,名曰微博体。但论字数,古人写作本就尚简,主张文贵精洁,寥寥数语穷其隐微,尽其毫忽;论格调,微博上那些转发量颇高的文字,似乎也不外是送一碗鸡汤给你喝,指点人应对世情的所谓箴言,这些去翻翻《呻吟语》、《菜根谭》、《增广昔时贤文》,定然要慨叹古人从语词到深意的既富且美,我辈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与表达;论学养,算了,学养这事就不提了吧。
这类微博段子集,似乎从未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探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充斥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没有噱头的问题是根本没机会进入读者视界的。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极为深刻地指出,“‘大众’属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艺术’所做的无非是保留一个精英贵族的范畴,而‘大众’则典型属于民主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
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的受人欢迎本质上即是基于其民主性,但民主的靠近不代表艺术的同时来临。试问这样的写作,怎么可能进入问题的核心?怎么可能作缜密细致的析解,而非如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的大行其道,使得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有作者甚至认为这种浅平,是接地气。我以为接地气是假,求听众是真,看似是作者引领读者,实则是读者裹挟作者。
昔年鲁迅评陶元庆之画,用了一个比方,“心里的尺”,他说:“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失‘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那么,所谓微时代,所谓微表达,大抵也不过是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又一个微词汇而已。在这个莫名的“微时代”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简述文章写阿兰·巴迪欧的话的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