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即使有一天,技术成功地造出像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机器,能干我们所能干的一切事,它顶多还是一个单人,实际上,这不顶什么事。要跟我们比,它们得有三十亿,还得有更多的机器不断走下流水线。我怀疑是否有人能花得起那份钱,更不用说腾得出那样大的地方。即使真能造出那么多,它们还得用电线统统连起来,且要连得那么复杂,那么微妙,像我们一样,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一刻不停地讲着、听着。如果它们不能在醒着的全部时间内这样彼此相对,它们就不会成为任何意义上的人。我想,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我们最神秘之处在于我们的集体行为。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神秘,不然就造不出像我们一样的机器。而我们现在离这种理解还很远。我们只知道这样的现象:我们花时间互相传送信息,一边讲话,一边专心听话,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似乎是我们最紧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我们毕生的事业。临近末了时,我们每个人都积蓄了一堆惊人的信息,足够让任何计算机忙死。其中大多数是不可理喻的,而且一般来说,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信息是我们的能源,我们被它所驱动。它成了巨大的企业,成了人类自己说了算的能量系统。我们三十亿人都由电话、收音机、电视机、飞机和卫星联系在一起,利用大众传播系统、报纸、期刊等长篇大论地讲话,从高空撒落传单,从别人谈话的边上插话。我们越来越成为环绕地球的电网、线路。如果长此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计算机,会取代所有的计算机,能把世上所有的思想融合起来,成为一个合胞体。

已经没有什么封闭的、双向的谈话了。今天下午你讲的一切,都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不到明天就传遍全城,不到星期二就传遍全世界,快至光速,一边传一边变调,形成始料不及的新的信息。最后,它出现在匈牙利时成了一个极其荒谬的笑话,或者成了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或者成了一首诗,或者竟成了巴西什么人讲话中间的一个长时间的停顿。

我们进行大量的集体思维,大概比任何社会性的物种都要多。尽管这种思维几乎是秘密进行的,我们并不公开承认这一天赋。我们不像昆虫那样因进行集体思维而备受赞美,但我们仍是这样干着。我们能毫不费力、不假思索地在一个寒暑之内,在全世界改变我们的语言、音乐、风尚、道德、娱乐,甚至改变穿着的时尚。我们似乎是通过一个全面的协议这样做的,但这里不用表决也不用投票。我们只是一路想下去,到处散播着信息,交换披着艺术外衣的密码,改变想法,改变自身。

计算机玩不了这一层次的事,这对它是不大可能的,而这也没什么坏处。如果它玩得了这个,那我们就该打主意争取对自身的控制权,以便作出长治久安的大计,否则那就一定是我们的末日了。那会意味着,某一才智过人、消息灵通、当然还有计算机引路的集团,将会动手决定五百年后人类社会该是什么样子,而其余的人将以某种方式被说服而跟着他走。到那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就要“嘎嘎”响着停下来,我们就将永无尽期地停滞在今天的辙里。

倒不如不要什么管辖,走出自己的路。前景如此多趣而多险,不能交托给任何能预知后事的可靠代理人,我们需要失足跌跤的一切机会。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留自己相互联系着的大脑的绝对不可预测和不可思议的性质,就能像过去一样,让所有的选择都敞开在我们面前。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计算机》)

材料二:

人类为什么不能信任智能机器(机器人)?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因为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与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恰佩克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使用的“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中的“Robota”(奴隶)。究其原意,指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人造生化人。而“Robot”后来在人们脑海中变成了铁皮机器怪物,则要拜20世纪初美国平民社区中“通俗杂志”的封面及插画所赐。所以,科幻作品中的智能机器(机器人)从源头上看就只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替代品”而存在的。

但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英国数学家罗素在希尔伯特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卷本《数学原理》。如果说牛顿的《数学原理》把机械的世界转化为按物理定律运行的数学世界,罗素则把这个数学世界再转化回由算法控制的机械世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世界,即今天我们追求的智能世界。换言之,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为了达成设定目标而运转的“机械”系统,其智能只体现在通过算法的优化和设备的升级,把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度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实现机器对人的替代。就如同阿尔法狗与人类棋手对弈时,完全不必理解围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精神内核,只要算出赢得比赛的最优解就可以了。至于比赛过程中,人工智能给予人类棋手的压迫感,只不过是人类棋手个人的情绪投射而已,与人工智能本身无关。

其实,在希尔伯特之前,作为直觉主义代表的法国数学家庞加菜的数学思想体系,要更具影响力。庞加菜认为,除了逻辑、推理之外,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直觉,在数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希尔伯特却驱逐了庞加莱数学思想中这块神秘主义的领地。这也让“电脑”(人工智能)拥有爱情、仇恨、野心之类的人类情感变得毫无必要。事实上,人工智能不需要有人情味,只要让人觉得“她”有人情味就可以了。毕竟,现实中的“她们”只是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存在的。工具不会压迫人,只有人会压迫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道理恐怕依旧适用。

(摘编自刘健《让电脑更有“人情味”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即使目前人类能造出像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机器,它也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材料二认为,罗素在牛顿的理论基础上,将两个不同的世界组合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世界。
C.材料一认为,交换信息属于人类的集体行为,当下,人类对这种行为的神秘性还认识不够。
D.据材料二可知,庞加莱认为逻辑、推理和人的直觉在数学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开放的、多向的,一个信息发布出来很快就会被极其荒谬地传播开来。
B.如果计算机能够把世上所有的思想融合起来,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C.人类的前景充满趣味和危险,人类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失足跌跤中走稳自己的道路。
D.希尔伯特的数学思想比庞加莱的更具影响力,他驱逐庞加莱数学思想中的直觉主义是正确的。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加点的“一般来说”说明人类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出科普文语言的严密性。
B.材料一将人类的集体思维与昆虫的集体思维进行比较,以突出人类集体思维的隐秘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是输入输出机器,受到刺激反应定律的约束。这可说明材料一中人类大脑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思议性的说法。
D.材料二通过分析“Robot”和“Robota”的关系,来说明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与现实中的机器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小题4】不久之前,ChatGPT曾经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颠覆人类的恐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5】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证明“让电脑更有‘人情味’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这一观点的?请根据材料概括。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无数思想如繁星点缀夜空,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闪亮,“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创立并发展了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孕育新潮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形态的发展跃迁。它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在不断捕捉时代问题、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永葆生机活力。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行,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在与时代特征、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以坚持为前提的发展、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划分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这种划分方式不仅不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历程,反而容易引起混乱。按照这种标准划分,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个整体,似乎原生形态、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原理;似乎它们不再属于当代,不再具有当代价值,而变成书斋中的一种学问和理论;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才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也属于列宁那个时代,亦属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占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学说,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不与时代同频共振、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取材于任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不分中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欢迎马克思主义。正如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李大钊宣称的:“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强调马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亡党亡国。这也是我们今天观察和讨论中国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教条,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最为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教条主义的敌人,其生命力在于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取材于许全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具体性,必须扎根所在民族、国家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公式,“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一旦进入其他民族地域,必须同其他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靠中国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但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孔夫子,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存在融通与契合。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的“一中有二”以及对“大同”理想的阐释,分别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辩证观及共产主义学说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改造和发展社会。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思考人自身成长、发展的问题,致力于认识和改善人生。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互补性,可以互鉴互学。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产生丰硕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实事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所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辨析与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概念的提出是毛泽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借言赋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作出的经典概括,是非常鲜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和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凝聚传统与现代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取材于陈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在自身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B.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其价值不会因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丧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
B.中国的伟大飞跃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C.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与时代同频共振。
B.不断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自身的发展。
C.一旦进入其他民族或地域,便具有了民族的具体性。
D.基本原理反映世界的客观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项是(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小题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材料中的除外)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
参考:《论语》《孟子》《荀子》《老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既有赖于外在明礼遵规的行为表达,更有赖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普遍提升。得益于春秋时期孔子的以仁释礼,礼乐文化从符号系统转化为道德系统,从正名定分的行为规范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从而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文传统在数千年的文明实践中弦歌不辍,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大国的形象。

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而言,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乐感文化特征。的本质不是肤浅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积极乐观、愉悦明朗的健康心态和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第一,重视人伦和乐。这种人伦和乐不单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私人伦理,还包括以己为中心推及的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第二,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可谓儒家的终极伦理关怀,高度具象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即在确立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谱系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第三,志在生命之乐。把个体生存旨趣和生活意义的内在需求,导向旨趣高雅、旷达畅快的生存情态的获得。孔子赞赏的曾点之乐正是这种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寄托的正是儒家希望君子超脱物欲羁绊的旷达的人生价值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礼乐文化重人伦和乐、追求仁者之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表现出深沉而久远的人的主体性超越,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摘编自李焱《彰显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如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再比如,古时有很多繁文缛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对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称呼不一样,这些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有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也用在当下。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化能够转化为道德系统,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与春秋时期孔子“以仁释礼”密不可分。
B.表现出主体性超越的礼乐文化,在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C.过于强调等级差别的古代礼制,完全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D.尝试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可礼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曾点之乐”表达了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符合儒家对君子旷达人生观的希望。
C.对待传统的礼仪流程,我们不需要全盘否定,有些可以结合实际灵活变通。
D.《成人礼》篇启示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念都可以从传统礼乐文化中找到源头。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B.“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
C.“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与简竹居书》)
D.“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
【小题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直是礼乐文化的价值追求,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5】如何推动中国礼乐文化在新时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箭长征二号F(以下简称长二F”)运载火箭的每一次亮相,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会再度提升。

为满足空间站阶段新的任务需求,长二F运载火箭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改进,其可靠性指标已由原来的0.97提升至0.98,安全性指标提升至0.99996

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做到了比万无一失更好,为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长二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如何提升的?

低空逃逸,特别是发射台逃逸,是长二F运载火箭所有逃逸程序中最为复杂的一项。为了进一步增加逃逸救生的可靠性,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有风情况下发射台逃逸,科研人员提出了改变逃逸飞行器控制发动机点火策略,以提高对于低空风场的适应性。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更改控制逃逸发动机点火策略、在发射前决策控制发动机点火状态的措施,可提高在低空风的作用下返回舱落点远离危险区的概率。

在优化研制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火箭对故障的适应性能力,消除薄弱环节,科研人员针对全箭各系统产品,尤其是新研产品重新开展了一轮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工作(简称FMEA),查找薄弱环节,确认设计改进和使用补偿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于继承前期或仅相对前期适应性更改的产品,对其FMEA进行了复查、确认。

针对涉及控制系统、火工品、发动机等关键产品多,影响飞行成败的点火、分离等关键环节,科研人员开展了设计指标闭合检查工作。针对点火—起飞、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共6个正常飞行时序功能,4个逃逸程序和船箭应急分离飞行时序功能,共11个关键环节开展指标闭合性检查。通过对火箭各系统的复查确认,保证全箭飞行动作的稳妥可靠。

在建造空间站阶段,长二F运载火箭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发射频率增加。每年需要发射两艘神舟飞船,半年执行一次飞行任务,将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实现乘组轮换。二是新增应急救援需求。为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期间的安全,当停靠空间站的载人飞船发生不能安全返回的故障时,地面启动载人飞船应急发射任务。因此,在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期间,长二F运载火箭采用了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模式,两发火箭轮流站岗

神箭自我提升必将托举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入新的阶段!

(摘编自刘泽康《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神箭自我提升》,有删改)

材料二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倒逼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面向未来,要主动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信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优化决策指挥、组织管理、人才激励市场环境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能力强大、功能完备、军民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

强化与底线思维和领跑思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把保障国家安全构筑在坚实可靠的科技创新堤坝之上。强化领跑思维,就是要构建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创新的遴选支持机制,坚持原创导向,在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和技术轨道中抢抓先机,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摘编自王志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二F运载火箭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改进,发射十万次,才会有四次逃逸失败的可能。
B.在优化研制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火箭对故障的适应性能力,消除薄弱环节,科研人员要对全箭FMEA再分析。
C.为保障航天员“万无一失”,“站岗”火箭若接到应急救援命令,可随时实施应急救援发射。
D.面向未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首要任务。
【小题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可以为我们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B.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倒逼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C.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但这些并不能影响整体创新效率。
D.强化底线思维,需要坚持原创导向,尽快实现关键领域强制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些科研单位破除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制度,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B.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C.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D.据悉,奇瑞汽车公司以创新为魂,继续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
【小题4】我国“梦天之旅”的高级工程师孙晋川曾说:“在载人航天器环境中,最核心的焦点是对航天员的保护——也是保证梦天舱安全性的重中之重。”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科研人员是如何集智群策,勇蹚科研“深水区”,来提升长二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
【小题5】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请结合材料二,就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短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