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

(二)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
B.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C.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元丰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常常年号干支兼用。
D.团练,也叫乡团、民团、团勇,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方武装。“团练副使”是地方上有实际兵权的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乘船在江面上任意漂流、无拘无束的状态,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生动写照,他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
B.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多角度看问题,因此他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C.苏轼到黄州,初步安排个人的生活后,就开始闭门思过,以报答皇帝的不诛之恩。
D.苏轼觉得自己与权贵不是同道中人,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正好可借助佛门澄澈心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
22-23高一上·贵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苏轼(1037-1101)《赤壁赋》杂记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取材于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浮扁舟以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1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2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3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

(取材于苏轼《屈原庙赋》)

[注](1)曰惟:句首语助词。(2)茕:忧思孤独的样子。(3)黾勉:勉力,努力。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者,犹忧也             离:同“罹”,遭受
B.举类而见义远                       迩:近
C.浮扁舟以楚兮                       适:到……去
D.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区区:自得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正不容也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
B.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不仁,如礼何
C.志洁,其行廉                                 静女姝(《诗经·邶风·静女》)
D.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B.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
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C.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我独自嗷嗷不停地抱怨君王,就是害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
D.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到苏轼,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各自的经历、思想和审美体验去理解屈原及其作品,不断地给作品以新的解释、补充和发挥。
B.材料二采用“骚体赋”的形式纪念屈原。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C.材料一指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将悲悯、哀叹、仰慕、赞颂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热烈地歌颂了屈原的才华和理想。
D.材料二详细描写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想象屈原徘徊沉吟的心情,抒发了苏轼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远离祸害保全生命的情感。
【小题5】司马迁评价屈原,“志洁行廉,不染尘垢,与日月争光可也”。请你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简述苏轼对屈原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先公四岁而,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文本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飨!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闻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公四岁而       孤:少年时失去母亲B.不与公相识       素:平素
C.朝廷无所稽       疑:疑问D.功名成就,不而去       居:以……自居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公平生奖进贤材为己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尤务直道行/旦视暮抚,已去而复顾
C.闻公丧,义当匍匐往救/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惟公生有闻当时/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B.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C.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D.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反映欧阳修“器质深厚,智识高远,学术精微”的一组是(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
③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④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
⑤君子有所恃而不恐
⑥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2)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小题7】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两文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子瞻:即苏轼。②乱流:横渡江湖。③一旦:一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息                                  极:穷尽
B.子瞻策载酒                           杖:拐杖
C.然将西山                           适:到,往
D.睥睨终日                           睥睨:斜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亭成西山之胜始具                鼓作气,再
B.不可加斤斧                              故荆轲逐秦王
C.旁古木数十                              还也
D.怅然                                   夫晋,何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无一字具体描写九曲亭,重在描写苏轼游览武昌诸山之乐。
B.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强调了苏轼纵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C.第三段作者追忆少年时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称赞苏轼的达观。
D.文章以重建九曲亭和赞美“适意为悦”为线索,而以前者为主主线。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