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9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的分析和考据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而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得不够。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选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2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3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的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22-23高一上·贵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充满敬畏和依赖,并发展出丰富独特的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园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城内外有上千处园林,形成了中国城市山林的基本格局。自此从皇室到民间造园之风日胜,逐渐形成了古人集耕读织绣、风水祭祀、医养生息等方方面面内容于一体的园居生活。古代住所一般分为宅与园两部分,宅通常按照儒家礼数布置空间,强调等级与秩序感;而园则是道的世界,四时八节流转更迭,宇宙万物皆融于这一方浓缩的时空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构成完整的生命系统。因此园不仅是景物,更是生活,园主人通过巧妙的借景构思“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同时也要仔细关照家人的日常起居,合理设计宜人的生活环境。

古人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秋季,农产收获,物质丰裕,天气渐寒,外出的游子也应当回家团聚了,所以秋日园居活动十分多样,包括女眷的“乞巧节”丢针游戏,少女祈求美好姻缘的“拜月”活动,中元节祭祖放灯,中秋节玩月赏菊食蟹,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为长者祈福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当属“菊”与“月”。

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菊被称为“花中隐士”。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长江南北,牡丹、芍药与菊花都是园林中极为重要的花卉,但前者只需简单维护,菊则需要特别精心地栽培。清代京城富贵家庭常以赏菊品蟹为主题举办雅集,主人将各色品种菊花盆栽布置于园中,并邀请亲友携盆菊前往赴会,品赏一番,称为“斗菊”。城西南的陶然亭每年深秋举办菊花博览会,市民把自家的菊花带来参与评选,同时有酒席、诗会、笔会等,热闹非凡。

对月的崇拜和赞美起源于上古时代,自初唐将中秋节固定为节日至今已有一千余年,2006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全民赏月玩月之风盛行,玩月诗和玩月记广泛流行,有一百余篇存世。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宫苑、闹市和私人园林中处处“结彩楼,饰台榭”;明代吴彬《岁华纪胜图》的八月图题名《玩月》,描绘了一户京城人家在园中举办祭月活动的场景:方桌上放着供品斗香,一男子正对月祭拜,身后一女子怀抱婴儿与一红衣小儿游戏。清代传教士郎世宁以圆明园为范本绘制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八月赏月》真实细致地描绘出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中秋的情境。

园林中,“月”是永恒的主题,常见的月洞门月牙桥、圆月窗等以具象造型点景,文人构园更讲究借天光云影,抒写诗情画意。如苏州拙政园西园“与谁同坐轩”取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句,援引东晋名士庾亮在武昌与下属秋夜赏月吟诗咏唱的典故,表达了主人期待与友人分享这无边风月的心情;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位于水池西北,坐于其中可享受东南拂水而来的清风,静观水面升起的明月;扬州寄啸山庄的片石山房以“镜花水月”立意,湖石假山圆洞投映在水中的光斑,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冰中之月,廊墙上镶嵌的方镜中映衬出与山石缠绕的幽花,揭示了蕴藏智慧的人生知觉。

北京晚清名臣那桐的私宅怡园中有一处院落,由东西厢房“吟秋馆”和“筛月轩”构成,馆前种植一对石榴树,轩前有约四十平方米的紫藤架,颇有“天棚鱼缸石榴树”的京城合院特色。北京秋夜气压高云量少,月色格外明亮,通过廊架形成的深浅变化丰富的光影效果,正合轩题额“紫藤筛月”之意趣。

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其中秋山是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意空间。山体以黄石堆叠上下三层,主峰高达九米余,山顶有“拂云亭”,是秋日登高赏月舒啸的理想地点。秋山遍植红枫和鸡爪械,将金黄色的山体映衬得更加绚烂多彩,正合郭熙画论“秋山明净而如妆”之意。最妙之处在秋山内部的山洞,顶部开有天窗,窗下正对一方石桌,坐于桌边可于洞中窥月,洞内亦洒满月光如银尘覆地,天窗旁植有几株桂花,偶有花瓣自天窗飘落山房中,顿时馥郁满屋。

世风日上而人心恒古。古人充满审美意趣、与天地相通的园居生活仍令现代人心生向往。从古代园林艺术研究出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实现理想中的“诗意的栖居”。

(摘编自谢明洋《暗香盈袖月满西楼——浅谈秋日园居的营造意趣》)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是种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造园风气的兴起为形成融合多样内容的园居生活提供了可能。
B.古代住所中的宅与园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前者尊儒,更强调等级与秩序,后者尚道,更关照景物和生活。
C.菊花虽然和牡丹、芍药在园林中的地位极为相似,但是在维护方面却大不相同,菊花需要特别精心地栽培。
D.怡园中月色借助紫藤架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才有了“紫藤筛月”之意趣,可见紫藤也是园居重要主题。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秋日园居的活动很丰富,大多数的活动都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鲜明的主题,这与我国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B.清代京城的富贵家庭常常举行“斗菊”活动,市民也参加有组织的菊花博览会,说明当时赏菊已经成一种时尚,深受人们喜爱。
C.“月”是园林中的永恒主题,既有具象造型点景,又有借助自然景观抒写诗情画意的功能,因此离开了月,园林便失去了魅力。
D.虽然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还是要向古人学习,通过研究古代园林艺术等方式,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诗意的栖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表达中国“秋日园居意趣”的一项是(       
A.《大中华京师地理志》载:“菊花,士大夫好者极多。秋日评菊,陶然亭尤佳。”
B.《天府广记》记载的太子太保吴宽亦乐园的赏菊诗会:翰林诸公会余园居为赏菊。”
C.《红楼梦》中姑娘们初秋季节在大观园结“海棠诗社”以菊为主题举行诗会活动。
D.《岁华纪胜图》的八月图中描绘了一户京城人家在自家园中举办祭月活动的场景。
【小题4】为说明“古代全民赏月玩月之风盛行”,作者使用了很多材料,请简要分析这些材料选取的特点。
【小题5】“诗意的栖居”也是现代人的追求,请结合扬州个园秋山的材料,谈谈当今我们如何构建“诗意”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程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其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我们需要一个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这一支持和服务不仅是宜居的、审美的,而且是产业的和经济的。只有越来越大的生态的支持和服务,才能持续地激起人类投入越来越多的生态实践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而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也只有在积极的生态实践投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竭泽而渔是传统实践方式的基本特征,不可再生的资源被无情榨干之后,生态支持不可持续,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生态支持一定是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而只有主要部门和地区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人类才能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也才能实现生态建设的美好的中国梦。
(摘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要求人的发展与生态改善必须具有同向性,不可把文明与生态对立起来。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
B.生态支持就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要求,用自己积极的实践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式。
C.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善生态,生态支持要求实践主体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但要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
D.人们既可以依靠自然自发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通过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来保护环境,这就是“生态支持”。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而是需要人们积极的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没有生态支持的实践形态,生态文明就难以建立。
B.生态支持的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等。
C.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所以人们就会放弃竭泽而渔的传统的实践方式,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不会被无情榨干。
D.人们摈弃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等,也是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的体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的生存发展在自觉帮助生态的优化中、在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实现,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家园是可以建成的。
B.积极的生态支持,最终使生态不断改善而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优质服务,“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正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实践。
C.人类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如可以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成就自己的新的美好的幸福生活。
D.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否则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种种难以应对的生存发展危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它们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了我们民族的心灵史。比如《三国演义》,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它弘扬的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它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另外,我国古典诗词,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苏辛;散文从庄周到韩柳;戏曲从十大悲剧到十大喜剧:其中不乏经典名篇,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文化矿藏,其历史深度和文化反思力度,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底蕴,值得我们不断品味。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当你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和话语圈子,你才会明敏地发现一个个既在文本之外又与文本息息相关的事实。因此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是我们在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有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他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世界和中国历史竟那样缺少骨肉血亲的了解。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在商业大潮和浮躁氛围下,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心灵的脱俗。文学艺术是最贴近人类灵魂的。我们的使命是把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阅读经典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生命的一种欲望。

(节选自宁宗一《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作品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淘洗,在一个时代曾经很流行的作品,并不能保证其将来能够被认为是经典。
B.我们传统的经典作品,不论其体裁和题材,必定都是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触及我们民族的心灵之作。
C.我们要采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阅读心态,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看法,脱离经典文化的束缚。
D.经典之所以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敬畏之感,往往是因为个人阅读经典时感受到了它的厚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宏大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了我们传统的经典小说对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B.本文在举例论证时,有详有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三国演义》,同时简要地分析了诗词、散文和戏剧。
C.本文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话,既是对经典特征的阐释,更是强调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和境界。
D.本文重点论述了经典之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意义,以此来强调阅读经典的目的和抵近其精神本质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并不是意味着已经达到顶峰,而是其社会认识、艺术表现具有永恒的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性。
B.《诗三百》《楚辞》可谓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富矿,每一首都值得不断挖掘。
C.我们重读经典时,之所以还像初读那样,关键是个人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
D.本文认为,商业因子侵入阅读世界,会影响经典阅读,就阅读而言,我们需要退守农耕文明时的清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