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院士王梦恕

王梦恕生于河南温县安乐寨。他的祖父王文郁在清末宣统二年考入国子监。王文郁青年时曾游历中国,最后成为孙中山的助手之一,1911年当选众议院议员。

抗战期间,殷实的王家在逃难中沦落为难民。在王梦恕后来的记忆中,全家只剩下祖父精心挑选的一箱书籍。王家与铁路的交集就在此时开始:父亲王崇和在陇海铁路谋得了一个检票员的差事。据王梦恕回忆,父亲是个“不称职”的检票员,很少追究车上的穷人是否有票。中学时代的王梦恕第一次听到了詹天佑的名字。詹天佑对于王梦恕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将铁路工程师和科学家集于一身。在此之前,王梦恕的梦想是当一名铁路工人,“不再让外国人在我们国家修铁路,而是让中国所有的人都能在自己修的铁路上坐着火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年轻的王梦恕还是个武侠迷,仰慕《三侠五义》中的侠之大者。他一度想到峨眉山学功夫,做打抱不平的侠客。中学里一位许姓老师临终前给他写信,希望他改变个性,不要因愤怒干扰社会,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梦恕决定不再打架,并于1952年进入天津铁路工程中专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隧道专业。在天津,王梦恕遇到了被他称为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吕学谟。吕学谟在南洋大学毕北后因强国梦归国,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吕学谟去世。

从天津毕业,王梦恕在锦州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成为一名铁路勘测人员。期间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完成了山海关区间约15千米铁路改线的设计任务。

1956年,他考入唐山铁道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二个重要的人——高渠清。高渠清是1950年前后自海外归国、建设新国家的那一批人之一,后来被称为“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

1960年,王梦恕到成昆铁路实习,发生了一件被他称为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情。那时,隧道工程手段落后,王梦恕到工地的第三天,8名工人因塌方遇难。此前,王梦恕一直钟情于桥梁设计,这次事故使他转向隧道工程。毕业时,他只给高渠清留了一封信,没打招呼就去了比“成昆铁路更艰苦”的地方。刚刚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的高渠清四处寻找他,但王梦恕并不领情,说道:“如果你进了隧道看到施工的场面就不会叫我回来,因为那里需要技术。”高渠清则向他展示了从国外带回的资料——使用先进爆破技术,隧道壁就像刀切豆腐一般整齐,没有一根柱子支撑,工人的施工安全有充分保障。心服口服的王梦恕开始了研究生学习。

1965年至1970年完成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是王梦恕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只是,对这一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为当时主持工程技术的施仲衡“出头”。那时这位技术权威已经被打倒,王梦恕找到造反派头头质问:“施仲衡博士从苏联回国参加地铁修建应该给予支持,他有什么罪!”

改革开放后,王梦恕南下粵北大瑶山,迎接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个工程——大瑶山隧道建设。当时,衡广复线要打通大瑶山隧道,隧道长度位列国内第一、亚洲第三、世界第十,包括使用双线电气化等复杂技术。铁道部隧道局上万名干部、工人云集岭南,一筹莫展。王梦恕决定采用一种先进的爆破技术:一次性使用800千克炸药,精确地将5米深、100平方米大的断面“切割”下来,而对周围岩体的破坏又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王梦恕对于大瑶山工程的另一个主要贡献,就是采用了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并降低了投入。

(摘编自葛江涛《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

①王梦恕眼里揉不得沙子,有话从来不藏着,只要发现问题,哪怕是在专家会上也当面批评,丝毫不留情面,有时竟追到铁道部去“骂人”。

(《国家工程师王梦恕》)

②王梦恕曾言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40多年来,他始终兢兢业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

(百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梦恕在中学时代才首次听到詹天佑这个名字,但詹天佑对他却有特殊意义,他坚定了王梦恕当一名铁路工人的信念。
B.王梦恕仰慕侠之大者,并为之到峨眉山学功夫,但许姓老师却否定了他的做法,写信劝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C.成昆铁路塌方事件深深地刺痛了王梦恕,这使他放弃了一直钟情的桥梁设计专业而转向隧道工程专业。
D.王梦恕采用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加快了大瑶山隧道工程建设速度并降低了投入,也为他赢得了“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的荣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梦恕成长在书香之家,祖父的熏陶、父亲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在铁路工作并获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B.看了恩师从国外带回的资料,王梦恕心服口服跟随他读研究生,这说明王梦恕对西方学术很推崇。
C.在天津遇到了吕学谟,在唐山遇到了高渠清,这两个人是王梦恕生命中的贵人,对他影响至大至深。
D.王梦恕为被造反派打倒的施仲衡“出头”,发现问题当面批评,不留情面,这是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具体表现。
【小题3】王梦恕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1-22高一下·四川南充·开学考试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梁启超小传
陈书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等。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受其影响,开始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十九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次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年,他20岁。
1894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数月之间,销行达到一万多份。梁氏自己说:“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又说:“《时务报》实为中国革新之萌蘖。”就连当时反对维新的胡思敬,也在《戊戌履霜录》中惊呼:“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笔札之妙,争礼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由此可见梁启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之强烈。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1903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的转变。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1917年,曾任北洋军阀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但仅仅三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梁启超自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的束缚,自求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当时号称“新文体”。他的新体散文在中国大地从上到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之大,是举世无二的。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用诗一样的语言礼赞梁氏的文笔:“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可以说,梁启超的文章在整个中国近代散文史上都是无人可与伦比的。
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得好:“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不到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溘然长逝,终年56岁,他最后写下的一行字,是:“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梁启超56年的人生,以1917年辞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为界,前期积极“从政”,后期潜心“治学”,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B.小传用反对维新的胡思敬对《时务报》和梁氏的赞语,直接表明梁启超创办报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动摇了保守思想。
C.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炫耀自满的心理,在给夏曾佑的信中说自己拟定了全部新政。
D.由于敢于打破自身束缚,梁启超凭借新兴气锐的“新文体”完全扫荡了文学上的旧思想旧风气,成为无人可比的散文家。
E.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十多年里,梁启超成为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在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小题2】严复评价梁启超“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这一评价?
【小题3】梁启超一生能取得政治与学术上众多业绩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小题4】梁启超去世后,时人评价他前半生是“长彗烛天,琼花照世”,暮年却是“光(光彩)沉响(声音)绝”,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结合本文以及课内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传记讲求真实性。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
【小题2】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小题3】翟俊杰“三拍长征”最为人称道,这和他的“创新”密不可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哪些“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怀哲: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
启君
1875年,史怀哲生于德国一个家境优涅的牧师家中。父亲用旧外套给他改制过披风,他由于同伴没有便坚决不穿。买手套帽子,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30岁前,史怀哲拿了博士学位,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学》《巴赫传》等著作。毕业后,母校邀他回校任教,教堂聘他做神职人员,老师魏多则认为他在音乐方面必成大器,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人会怀疑史怀哲将在富足、优雅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
1904年秋的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看到恶劣生存状况下的法属赤道非洲迫切需要医疗服务,并招募前往服务的志愿者。他突然发现了自己要做什么。他为学医四处奔走,获得了旁听资格并允许参加考试。一门门课程和考试,再加上神学教授和教堂的牧师工作,他身心疲惫,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被填得满满的。8年艰辛,38岁的他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3月,史怀哲和妻子及筹办诊所的70大箱行李一起,开始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那时的非洲丛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人在房间缝隙的阳光下待几分钟,就高烧发病;一个人的帽子掉进水里,马土用上表遮住头部,片刻就能让人患上日晒病昏过去,甚至迅速死亡。脱肠、橡皮病、热带赤痢、麻风病、疥癣……虽早有心理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患还是令史怀哲暗暗吃惊。一种能让人昏睡不醒并猝死的热带蝇,令人防不胜防,即使史怀哲医生本人,也时时处在危险之中。
史怀哲的丛林诊所一开始就是完全免费的。不仅诊治、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由于效果显著,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从300多公里外划着独木舟花一周时间赶来看病。从早到晚,史怀哲已经无法停歇下来。
病人太多,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后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求救。支撑诊所的资金都是他在朋友和教会中筹措的。筹款并不是件容易事,吃闭门羹,遭到委婉或断然的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而同时也把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视为正常。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
众多的麻烦并没让史怀哲对黑人土著心生轻贼,他把这看作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当地人没有国家、法律、职业、储蓄这样的观念,他们的财物观也与白人有很大不同。但史怀哲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评判强加给他所服务的人群,而是以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了黑人,为他们承担危险工作的勇气而惊叹,为他们不知疲倦连续36小时送选病人而感动,为他们不得不卷入白人的战争而在饥饿、恐惧和病痛中悲惨死去而悲悯……当他的某些同胞把黑人当作劣等民族,挥舞着纳粹旗帜在德国狂舞时,他说:“我始终坚信,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黑人的生命力,要比自诩为文明世界中的人来得强韧,也更能思受疾病的煎熬。”他还发出控诉:“白人带来的酒与病,给原始居民造成极大灾难,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如果把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种残虐行为一一列出,无数悲惨的事实,将使自诩文明的白人绅士淑女无地自容!”
史怀哲数十年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本人也曾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就又开始筹划重建医院,虽然受尽种种煎熬,已心力交瘁,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当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军队在附近激战时,双方都很有默契,不伤害史怀哲的医院。1945年1月14日,美德还在进行最后的激战,而英国广播公司的电波里,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一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
80岁后,他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一直生活在兰巴伦。他每日仍巡查病房,诊病,甚至进行手术。直到86岁,凡有大一些的手术,他仍守在手术台旁,给予指导。1965年,90岁的他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9月4日,史怀哲逝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史怀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自己的管风琴音乐会,靠此为自己的丛林医院募集经费,多次进出非洲。
B.史怀哲认为白人给非洲当地原始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也给有色人种造成无数悲惨的事实,这是不公平的,也将使白人无地自窑。
C.激战中的戴高乐军与维希政府军都不伤及史怀哲的医院,英广播公司在英德激战时却为史怀哲庆祝生日,说明史怀哲和多国交情很好。
D.史怀哲有强烈的博物学情怀,他涉猎的文化与知识领域很多,其中他在哲学、医学、宗教、文学和音乐上都有他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E.史怀哲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他有着博大的精神生活,也有着自己坚定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实践铸造出一种社会共识与公德。
【小题2】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史怀哲拥有哪些条件使他能够为非洲服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史怀哲被誉为“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