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因为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解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大学章句》曰:“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君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去关心天下、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是创新的源泉,也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不能“日新”的人一定会退步。
B.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或许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有关。
C.《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D.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本体要义的内在之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了前人的观点。
B.文章在提出“君子之学必日新”的中心论点后,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再指出实现的路径。
C.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D.文章还引用程颐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从心出发”这层含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原因在于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这必然导致学习退步。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日省日新,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从利民、利天下的立场和初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互为本体,共为一体。
D.君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君子之学,应用心思进、无我无私,也应学用一体、知行合一。
22-23高二上·四川南充·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学教育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与创造能力,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正因如此,文学教育应当饱含真情实感,是一种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共情能力的教育。它是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更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碰撞、激发、佐证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在他看来,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还可以深雪精神,培养学生的直党、感情和想象。两方面的功用则共同指向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尖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人文素养它的内涵更为丰富,涵盖了情感道德、语言能力、精神领悟等方面。这些元素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对人的审美及共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文学教育恰巧可以完成对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育。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喜怒哀乐,更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渴求。这种渴求一旦在文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人心中的柔软之处、温暖之处等都能得到情感的安抚。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胸中恍惚不可捉摸之意境,借由文学艺术得以发挥,进而收获难以比拟的心灵满足。这种心灵满足想要在文学教育中实现,就应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进入文学的世界,想文学人物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要把自己摆进去。如此,才能经由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负载着深沉的生命意识与使命感,历来以构筑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望造人的品格而存在。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自《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光明日报》2022年4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学教育,兼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与创造能力。
B.文学教育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共情能力,所以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
C.文学教育,可以澡雪精神,让学生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指向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一种人生的表现形式。
D.通过内隐性的实践,借助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文学教育能实现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多个方面对文学教育进行了诠释,并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进行佐证。
B.鲁迅刻画“铁屋子”以唤民众之例,论证文学作品中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作用。
C.文章例举朱自清的主张,巧妙衔接了上下文,这与王国维先生的思想形成了类比。
D.文章末段指出了在新形势下的文学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认识独到深刻有见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可以让读者共情,这对塑造理想的人格具有辅助性作用。
B.人柔软的心灵要得到情感安抚与慰藉,就必须在文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才能收获难以比拟的心灵满足。
C.读一首诗歌,做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这有利于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D.文学教育,让其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关注人与社会、技术、自身精神世界的关系,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约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令人着迷。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我们每天都在看,也不觉得有多神奇。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

新媒介应用到社会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既有跳跃式的迭代,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的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就秉持的态度而言,乐之者甘之如饴,怨之者弃如敞屣。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再进入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以“快手”为例。2011年,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网红直播”和“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这种适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与文字时代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镜头与画面,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有人说,新媒介割裂了时间,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导致人们“去深度化”的思考,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但是也要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再者,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摘编自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幻电影里的“魔法报纸”到当今微信的信息推送,反映出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
B.“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与“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是解答新媒介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所以新媒介在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
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电影情节引入,对比昔日与现今媒介的传播条件和使用状态,引出对新媒介应用于社会的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两个维度论述新媒介如何应用于社会,用比喻论证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
C.文章第五段举用照相术成熟带来传播方式改变的例证,目的是证明个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早已有之。
D.文章末段指出新媒介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分析新媒介带来“去深度化思考”问题,有思想深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当今用短视频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难以接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
B.随着照相术的成熟,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打破了文字时期长期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线性的特点。
C.尽管现今有部分人不适应新媒介,但是只要他认同“新媒介必然取代旧媒介”的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新媒介的能力。
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认为珍贵的思想是稀缺的,人类需要克服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申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 “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因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才很少有宗教战争。
D.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则给人以上进的力量。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充满神奇的想象力,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大,腰身细,跟黄河流域的差不多。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