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时期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D.马家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当代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松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正面表现红军长征的艰难。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及其传承发扬的一项是(     
A.瑞金苏区的建立和壮大,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伤致死。
C.焦裕禄治理兰考县时,以乐观的心态和过人的意志克服自然和身体的种种困难。
D.抗击新冠时,无数医务工作者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情谱写了抗疫的浩荡史诗。
【小题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
22-23高二上·广东佛山·期中
知识点:时评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会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自诞生便拥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挖掘“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2021年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杜甫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面靥等精致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繁景……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短短的时间内,编导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航天的精神内核,提供了丰富、深刻、可视化的艺术样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电技术如若运用得当,自有锦上添花之效,但作品若一味迎合观众对于声色的需求,则难免为博眼球而匠气过重,甚至沦为纯粹“炫技”的媚俗之作。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但凡出彩的文化创新节目,都能做到主次分明、“道术合一”,在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观众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它们真正做到了以文“驭”娱,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输出和供给。

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祈》的“破圈”,再次证明了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精心制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文化创新类节目在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片丰沃温厚的土壤,从中择取一点加以发挥,往往能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然而,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以文化创新的名义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祈》的意义其实更在于,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长久地留住大众的目光,唯有沉潜钻研,用心经营,下大功夫打磨作品,才有可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好节目。例如,为了能在水下起舞,舞蹈作品《红》的演员张娅姝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学会了潜水。为保证镜头的完整性,工作人员需要在每次拉完红绸后迅速游到光照不到的水池角落,而且因水下无法沟通,每拍一条,制作组都需上岸交流改进方案,就这样共下水400余次。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辛勤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各传统领域筑匠魂、塑匠韵、守匠心,才使广大观众发自内心为之折服,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下,文化创新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机械结合,也绝非纯粹为迎合观众而产生的媚俗之作,而是需要团队用心发掘,用情演绎,关注每一处细节,深入传统精髓,用旧瓶酿出新酒,真正做到如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言“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并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摘编自《文化创新节目的内美与修能》)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既叫好又叫座,是因为文化创新类节目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B.《天地之中》的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科技手段完美地交织融合。
C.《祈》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留住大众的目光。
D.《红》的舞蹈演员为在水下起舞而学会潜水,作者举此例是为了证明沈宗骞“自出精意……生面”的观点。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创新节目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包浆”韵味,使得它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B.文化创新节目中的“内美”,指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亦可理解为“道术合一”中的“道”。
C.以文“驭”娱,指文化创新节目运用科技手段,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D.践行工匠精神,是文化创新节目避免生搬硬套、粗制滥造而使观众折服的必要条件。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文本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优秀的文化基因,我们就不能赓续民族精神血脉,也就无法创造出令人赞美和惊叹的文化创新类节目。
B.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服务助力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C.一档成功的节目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刻意炫耀现代技术的先进,也不是纯粹为了迎合观众而制作。
D.成功的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破解传统密码,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去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小题5】当下,一些文化创新类节目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甚至歪曲历史来博得观众眼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生态变化推动网络剧新发展。随着当下网络视频蓬勃兴盛,视频的通信社交、新闻纪实、文艺娱乐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普及,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生活和文化需求,这也推动网络剧在体裁、题材、表现方式等方面不断拓展。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提升对网络剧质量的监督管理水平,有力推动网络剧创作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在网络剧新生态中,大制作即所谓“超级剧集”的篇幅容量与传统电视剧已无太多差别,从过去对传统电视剧“题材短板”的补充逐渐过渡到与电视剧互为补充、比肩而立。大量资源为网络剧精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缩小甚至消弭了电视剧、网络剧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

视频网站与影视机构强强联手是提升剧集品质的重要基础。一批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纷纷布局网络剧市场,知名影视导演和成熟演员加盟网络剧拍摄日渐成为趋势。同时,网台密切合作对网络剧制作播出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破冰行动》提供成功范例:该剧由视频网站与央视电视剧频道联合制作、监制出品,是网络剧探索主旋律表达的有益尝试。在剧目排播上,首轮播出的网络版和央视版吸引不同圈层观众,获得广泛话题度。

在网络剧新生态中,长篇网络剧不断晋级,相应地也会让网络剧失去曾经短平快等特色,而此时出现的微网剧、竖屏剧、互动剧等新形态网络剧开始填补这一空缺,让网络剧始终保持求新求变的优势与活力。这些新体裁样式与早期“段子剧”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简单回归,而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体裁新变,以其短小、喜感、互动性等特色满足多样化审美需求。

需要看到,当下网络剧虽然收获丰饶,但精品剧在整体创作中占比还不够高,内容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网络剧要想继续保持创新活力,首先应在题材类型上拓宽表现内容,突破玄幻、古装等固有题材囿限,积极拥抱现实,拓展新题材空间,通过多元化、探索性的艺术表达和垂直细分、差异化的内容开掘对现有题材进行深入表现。

(摘编自戴清《网络剧发展方向:精品化大众化特色化》)

材料二:

随着类型化的成熟和制作上的专业化、精品化,网络剧与台播剧在当下可谓平分秋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剧单方面向传统影视剧靠拢,事实上这些年来,网络剧已多多少少改变了传统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

传统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原本就是针对大众的文化工业产品,网络剧则尽可能地把这一特征发挥到了极致,最重要的是网络剧参与构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交互的虚拟空间。在过去,传统影视剧往往是模仿现实,在叙事上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度,看起来十分“真实”,不过观众也都清楚那是一个个平行的幻想世界,是每天暂时脱离日常生活、沉浸在现实主义叙事幻觉中的一两个小时。而在网络剧之中,剧情或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不再那么重要,相反,提供高度符号化的、可供快速辨认的类型化的快感才是关键。多数时候,观众对有没有“梗”、CP好不好“嗑”等的关注超过了对网络剧内容本身的关注。网络剧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的沉浸感是减弱的,而观众的参与度却发生了质的改变。

与其说在讲故事,倒不如说网络剧为观众提供了表达情绪和意见的素材。亨利·詹金斯曾以“文本盗猎”来形容观众对影视剧的创造性参与行为——主要是制作同人视频、写同人文等,不过这也需要在影视剧播出和观看之后才能有所反馈。网络剧时代的“盗猎”行为显然具有即时性乃至超前性的特征。“弹幕”文化可以说是即时性的代表,在特定的时间点出现的评论带给观众一种同时观看的错觉,而且有时比剧情本身更有趣,导致不少人不佐着弹幕都看不下剧。此外,在网络剧的宣发阶段,粉丝或平台方就已经开始不断地放出路透、制作话题冲媒体热榜,在播放过程中截取“高光时刻”、进行二次创作剪辑,以及播放系统中“只看TA”“倍速播放”的设置,实际上都为观众更快地筛选素材、参与话题提供了方便。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观众的参与已不再纯粹和自主,因为平台方经常会利用这种高参与度来扩大宣传。

网络剧可控制速率又可随时暂停和重放的播放特点,也在快餐式的消费之外,创造了“N刷”的现象。这种情况多出自有一定理解难度、需要“盘逻辑”的悬疑剧,例如火出圈的《隐秘的角落》,就有网友通过反复观看、截图分析某些情节,甚至从短暂的音画分离中解读出除了黑化的朱朝阳以外另外两名同伴均已死亡的“隐藏结局”。这也使平台并不能完全忽视内容的力量,即便背后仍然是流量的逻辑。

(摘编自欧阳月姣《中国网络剧的逻辑与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网络剧的新发展既与媒介生态的变化有关,又与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有关,两者助推网络剧多向发展。
B.网络剧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纷纷加入,大制作越来越多,但网络剧也失去了短平快的特点。
C.网络剧注重质量的提升,当下已能与台播剧分庭抗礼,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了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
D.网络剧是针对大众的文化工业产品,参与构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交互的虚拟空间,更加关注观众的快感体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新生态下网络剧发生的变化,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网络剧给影视剧行业带来的变化。
B.欣赏网络剧时,观众的沉浸感较弱,这是因为网络剧的剧情或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不那么重要。
C.为方便观众参与,网络剧平台方手段多样,例如在播放过程中截取“高光时刻”、进行二次创作剪辑。
D.“弹幕”文化、“只看TA”和“倍速播放”等是网络剧改变传统影视剧观看的底层逻辑的生动体现。
【小题3】下列选项,属于亨利·詹金斯所说的“文本盗猎”现象的一项是(     
A.在第四届新少年作文大赛中,王宁同学虚拟了《红楼梦》中的几位人物进行网购的故事,写了一篇文章。
B.导演钱雁秋在《西游记后传》播放多年后照搬其故事情节,更改设定拍出《石敢当之雄峙天东》。
C.出于对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的喜爱,有网友创作了十二幅有关主要人物圆满结局的漫画作品。
D.网络剧《画江湖之不良人》以唐朝末年为背景,虚构了群雄为争夺“龙泉宝藏”激烈斗争的故事。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网络剧改变传统影视剧制作、传播、观看的底层逻辑的表现。
【小题5】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认为,网络剧所处的新媒体环境通过对人类意识的模拟,创造了艺术真实,也使网络剧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美学倾向。美学家哈桑指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内在性。”请结合哈桑的话语以及两则材料对网络剧的“破碎性,反正统性”加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绿水逶迤,波光潋滟,江河湖沼等湿地留给人们无数美好斑斓的印象。11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设主会场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既是我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务实举措,也是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地球之肾”之称。中国湿地分布广泛,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到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若尔盖草原,再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遍布中华大地、形态各异的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栖息之地。

湿地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但却如大多数生态资源公共产品一样,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个时期以来,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下,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围垦、污染、非法侵占、过度捕捞等破坏性行为,令湿地伤痕累累。近年来,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旱情,鄱阳湖、洞庭湖1个月“缩水”近70%,露出大面积干涸龟裂的湖床,更释放出必须高度重视保护湿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鲜明信号。

保护湿地,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保护湿地,珍爱湿地,让湿地系统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从“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杭州西溪湿地,到“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大明湖畔,再到“江豚出没白波中”的万里长江盛景,湿地生态的系统修复,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湿地之美。

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绵绵用力。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把湿地列为一级地类,用制度刚性推动全国湿地生态保护。近日,最高检指导发布了首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披露了违法侵占、围湖填湖、非法狩猎、违法养殖、固体废物污染等不同类型的破坏湿地行为,共同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93.5亿元,为全社会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律遵循。

“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对中国人而言,湿地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性作用,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诗意情怀。守护湿地,不仅是守护我们日常生活的栖身之所,同时也具有守护中国人精神原乡的独特意蕴。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湿地,争取让更多孩子能记住湿地之美,记住乡愁。

(摘编自光明网《守护湿地关乎乡愁》)

文本二:

什么是湿地?它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早在数万年前,人类文明便在江河、湖泊等水源旁悄然萌芽。数十年前,人们给这些湿润的地方赋予了独特的名字——湿地。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型。自然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以及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约为8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平方千米,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湿地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其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因为它可以容纳大量水分——当洪水来临时,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湿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水分循环和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些植物死亡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便以固态形式保存了下来;随着湿地的水分蒸发,碳元素又会源源不断地以气态形式输送到大气中。人体中的肾脏,发挥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新陈代谢的作用。这与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相似,所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摘编自央视网《到底什么是湿地?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意识在大会中得以显现。
B.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从而造就了地球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C.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生态功能重要,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
D.近年鄱阳湖、洞庭湖流域旱情严重,大量“缩水”,这与湿地的不合理开发、破坏性使用有一定关系。
【小题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湿地是地球之肾”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长江流域的众多人口和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流域内的河流和湖泊湿地区域。
B.三江平原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高低等植物有1200多种,对调节当地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C.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D.珠江三角洲湿地位于广州以南,面积超过475000公顷,物种资源丰富,夏季吸收水分,涵养水源;冬季释放水分,反哺河流。
【小题4】下列有关文本一与文本二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是时事评论类文章,紧扣社会时代热点,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B.文本二是科普类文章,通俗易懂,注重科普性,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C.文本一行文结构清晰,语言有感染力,诗文的引用强化了文章的情感。
D.文本二语言科学准确,恰当的比喻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小题5】根据文本一相关内容,试分析保护湿地应该重视哪些工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