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0 组卷6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小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2020·山东滨州·三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改变中国人“愚、弱、穷、私”的现状,《乡土中国》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由于自身的写作目的,选择了论述类的文体样式,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共有十四篇文章,各自内容独立性很强。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虽然语言晦涩难懂,但是文中讲述了一些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案例,不乏形象趣味性。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本文提及这一内容是为了分析《乡土中国》从现象到本质逐步进行归纳的写法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B.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双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多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通常以“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产业构成的非农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基本动力,而由此带动的社会生活形态上的城市化则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如果我们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看作是一种“乡土文明”的话,那么,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则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城市文明”的时代。

对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描述中国整体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在费先生这里,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乡土型文明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乡土文明”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而是笼罩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但是,无论你是主动告别还是恋恋不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乡土文明”已无可避免、无可挽回地成为了或正在成为明日黄花,今日的我们已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城市文明”主导的时代。这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带来产业的集中,而产业的集中,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必然带动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大规模集聚,进而带来城市的扩张。这一过程,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看,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进程。

在传统乡土社会,一方面城乡联系本身并不紧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乡村是本位,而且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城市,而并非生产基地的城市则反过来完全依赖于乡村。但现代社会的城乡关系则截然不同,一方面,由于现代市场以及更为直观可感的交通、通讯技术的纽带作用,城乡联系变得异常紧密;另一方面,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之后,城市在城乡关系中便取得了几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必然地发挥出对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而且。只要承认经济运行的形态方式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那么,城市的这种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也必将及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运行方式必然是围绕着城市而组建起来的,今天我们的乡村振兴只能顺应而不可逆这个基本历史趋势而展开。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首先是(即使不是完全是)一个使乡村参与并共享以城市文明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过程,是乡村融入城市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过程。

(摘编自冯婷《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明是在社会发展客观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B.城市文明是独具中国特点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覆盖城市、乡利在内的整个社会。
C.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是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
D.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表征,在乡村振兴中只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定能取得成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写作目的,着重论述了城市文明是一种必须顺应的历史趋势。
B.文章着意厘清人们对“乡土中国”的错误认知,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是种文明形态。
C.文章提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概念,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城市文明的论述。
D.文章论述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城乡关系上的不同时主要从联系性和独立性着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正进行着由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转型,乡村受到城市的重塑和辐射作用,实质上已经完全沦为城市的附庸。
B.我们被带入城市文明时代,与当今中国产业的集中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带来的人口大规模向产业聚集地聚集有关。
C.在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城市文明时代这一背景,在城乡一体的视野下统筹规划。
D.潍坊鼓励企业到农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淄博依托工业城市底蕴发展乡村旅游,这些举措都和本文的理念相符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竞速时代更需要慢生活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①今天,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城市成为一座座魔都,在工业化的高速流水线上,竞速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和方向。现代人像旋转的齿轮一样沉沦于各种竞速中,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从前慢》可视作一个现代性的寓言,一种对现代社会加速特征隐现的预见。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折射出竞速时代现代人的生存镜像、情感呼吁和审美救赎诉求。

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竞速时代,空前凸显的速度体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社会中真诚而持久的情感关系。现代人通过虚拟网络空间,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跨时空交流,但这种虚拟空间建立起来的亲密感却并不能使现代人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距离的增大逐渐成为其新的生存困境。现代人征服了越来越大的时空距离,但仍然感觉时间不够用,并发出时间去哪儿了的感叹。竞速时代,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由于速度而被不断拆解和重构,现代人感受着一种不断加速的时间体验,同时也衍生出许多社会文化问题。《从前慢》实则强化了人们对于慢速审美主题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竞速时代现代人生存镜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视角。

③加速已成为生活的核心逻辑,不仅从物质层面,也从情感体验层面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模式,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时空体验和感知经验。虽然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似乎越来越感觉到日常经验的匮乏,越来越感觉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竞速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时空观念遭遇消解和颠覆,更以失去真实性体验为代价。

④由此,现代生活充满各种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现代人的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烈。网购现象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网购极大地提高了消费速度,直播带货、拼单团购,以秒杀呈现惊人的购买速度。但需要反思的是,在购买速度背后,个体实际上获得的只是虚假的愉悦感,而展现出普遍的焦虑。鲍曼认为,购物者的欲望是出于一种自由获得身份的幻觉和表现内在自我的期望,一旦购买激情消退,失落、空洞和断舍离的焦虑情绪必然蔓延,网购反映的是速度对现代人购买欲望的宰制。

⑤同时,直面的亲密关系逐渐被虚拟网络关系所取代,个体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反而滋生彼此间更远的心理距离。屏社交”“气球式社交等又成为低头族的普遍交往模式:开始很兴奋,一旦彼此离开,热情就会戛然而止。现代人需要通过交际来充实孤独的内心,但过于频繁的交往又会让现代人感到疲惫和神经紧张,进而逐渐陷入一种越社交越孤独的怪圈。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加速时代,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耗尽的倒计时之中,现代性从时间感知维度上建构了情感现代性。但当理性走向极端而带来的是非理性,也即普遍的情感焦虑。

⑥对速度的追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被速度控制,出现速度崇拜、速度异化,这也让我们更为怀念从前的慢生活,怀念传统社会的悠悠时光。因此,在看到速度成为现代性本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审美文化问题,反思竞速下的现代性生存。我们需要通过慢审美及对慢生活的追忆与建构来实现远托邦的审美救赎,这也是慢记忆”“慢生活审美理念的救赎意义所在。

慢生活理念是对现代性时间观的一种反思,慢生活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齐美尔认为,现代人要获得审美救赎,应当远离物质世界,依据个体的内心来体验和解释世界,这与慢生活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慢生活理念通过减速而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正是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和慢旅行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生活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⑧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传统文化提倡欲速则不达,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慢城运动提倡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呼吁放缓城市节奏,关注城市美化、城市绿化和城市传统工艺的传承。慢旅游看似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实际是对加速社会关系的远离,是一种去社会化、去利益化和去异化的表现。又如《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慢综艺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慢生活的诗意渴望。这些都是在加速中进一步反思,期望建构慢审美的诗意空间。

⑨总之,慢记忆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昆德拉对于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感叹:慢慢走,欣赏啊!的确,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需要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选自《探索与争鸣》有删改,2022.7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魔都”表明现代城市既有的特点,又有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速时代的速度体验,必然消解传统社会中人际间持久的情感关系。
B.速度不断拆解和重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导致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C.速度建构一种“加速现代性”体验,重塑人们的时空体验和感知经验。
D.竞速使我们距离真实体验越发遥远,以致逐渐失去了真实性体验。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网购”背后的情感焦虑可能源于商业逻辑与竞速逻辑的结合。
B.“低头族”的虚拟屏际关系更强化当下个体内心的孤独和无聊。
C.《极速挑战》的综艺收视率肯定不如《朗读者》等“慢综艺”。
D.片面打造“千城一面”的竞速规划将无法保留城市“慢记忆”。
【小题4】第④段,作者对“现代生活充满各种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现代人的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烈”的论证很有说服力,请说明理由。
【小题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乡土社会速率很慢的在变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道理使社会变迁在吸收社会继替之中,让社会安定祥和。在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以上材料与本文作者所谈的“慢”生活,所处时代及作者所持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