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文本二: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D.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小题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
B.倒数第②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以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
D.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
【小题3】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赏析。
23-24高一上·山东临沂·开学考试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之眼

聂鑫森

秋风送凉,雁字南飞。

蓄着短发的杨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

上午十点钟,南城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

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

杨帆眼里兀地有了盈盈的泪水。

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

杨帆十年前从黔西一个小县,考上这所大学的包装设计系,师姐们就说起了这个夫妻店,还说他们整天笑呵呵的,已经在此修车好几年了。

车师傅叫车百里。妻子叫蓝姑,是个盲人。

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帆,怎么也没想到大学的校园有这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要走三十几分钟;到食堂吃个饭,到图书馆去借书,都有不短的距离。自行车成了校园里最受人欢迎的交通工具。“永久”“凤凰”“飞鸽”……什么型号什么牌子的车都有。

杨帆不敢奢望,一个贫困农家的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读书钱全靠父母从土里刨出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县教育局担保向银行去借贷的。同学问她怎么不去买辆自行车,她说:“在家走路爬山练出了脚力,方便哩。再说车子出毛病了,我不会修。”懂事的同学连忙附和地点点头。

杨帆真的需要一辆车,可以节约出许多时间,去读书听讲座,还能去校外看展览看风景。她决心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一辆只要可以凑合骑就行的二手自行车。她从修理铺前经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码在墙边的自行车零散配件,笼头、车架、钢圈、踏脚,很多都生锈了。

一天中饭后,她走进了修车铺。车师傅在校正钢圈,蓝姑在“看”花瓶里的一支野菊花。

车师傅问:“小同学,你要修车?”

“不……不。是……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我引来的,真好看。大嫂看花的样子,也很美。我叫杨帆,刚进校不久的新生。”

车师傅笑了,蓝姑也笑了。

“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

“我从乡下来这里打工,带着她,为的是让家里老人减轻负担,也赚些钱寄回家去。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

“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

车师傅忽然问道:“杨帆,你没有自行车?”

“嗯。家里穷,买不起……”

“你要是不嫌弃,我用这些旧配件,给你组装一辆车,不好看,但肯定能骑。”

“我怎么会嫌弃!我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

“那怎么行?”

“怎么不行!只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铁。没事时,你就来和蓝姑聊聊天。”

“好!”

几天后,杨帆有了一辆自行车。她高高兴兴骑着它,去教学大楼,去食堂图书馆,去校外看美展看博物馆,看湘江风光。隔三差五,她会在中午时分去修车铺,帮蓝姑洗衣扫地,或者为车师傅递送工具。

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

杨帆也觉得一个个不同的节令,是在花瓶里更替的,她看得很清楚。

杨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回到贵州,供职于贵阳的一家包装制造厂,从事包装设计。一眨眼,她32岁了。

这次来南城参加一个关于包装设计的学术研讨会,她原本是不想来的。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因开车去一个矿区调查矿源存量,被一辆逆行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撞到山崖下,经治疗刚刚出院,但脸部严重受伤,都变形了。本来按他们的计划,再过两个月,就要结婚了。杨帆的闺蜜劝她要慎重,她心情郁闷极了:天天面对这样一张丑脸,哪里还快活得起来。

男朋友力劝她来开会,散散心也是好的。“你常说忘不了当年的车师傅,为你拼装了一辆自行车,有机会要去看看人家,还要买一辆新车送去,或许有买不起车的贫困生入学,车师傅可以免费让他使用。”

于是,杨帆就来到了母校的修车铺。

她喊了一声“车师傅”,再喊了一声“蓝姑大嫂”。

车师傅转过脸,茫然地望着杨帆,不知道来的是谁。

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她说:“这个声音我记得,是杨帆妹子来了!”

车师傅一拍脑袋,说:“果然是杨帆!”

“车师傅和大嫂,一点儿都没变,还是这么精神。”

车师傅笑了,说:“杨帆,你都变得让我认不出了,我们怎会不变,那不成妖怪了?”

蓝姑说:“杨帆妹子声音没变,还是又清又亮。”

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和草,还是这么不离不弃……”

(选自2022年《第二十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获奖作品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杨帆在南城工业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再次回到母校写起,设置悬念,既引起了下文的回忆,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十年来,虽然环境有变化,但车百里夫妻的精神总鼓舞着杨帆,使杨帆始终坚信自己对心爱之人的选择,没有丝毫动摇与迟疑。
C.小说插叙了杨帆的家庭状况和其就读大学的布局,从而推动了杨帆需要自行车和车百里免费组装二手车送给杨帆的情节发展。
D.文章所写内容虽然时间跨度较长,但选材很典型,主要情节聚焦于杨帆两次到车百里的自行车摊位前所发生的故事,空间集中。
【小题2】车百里夫妻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花草之眼”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笑孩儿(节选)

葛水平

人给畜生当奶奶,那是要惊掉人们的下巴颏儿的。

六十三爷常在祸害的奶奶耳边念曲儿似的说:没福人住在深沟大山,有福人住在城市口岸,你是没有福气的人,但不能没有善良,对一个没娘娃心里没有怜悯不是好女人,你给笑孩儿当一回奶奶又能够少了啥?

奶奶说:你是一个人畜不分的老糊涂。

一阵乐呵呵的笑声之后,六十三爷站起来拍打着满身的黄土,指着远处说:老伴儿,你敢说那不是你的孙子?

远处的草地上,笑孩儿驮着小主人祸害。两兄弟是挨在一起的,不能说那地方不是自己的孙子。奶奶不看那地方,可那地方有无尽的遐想。

笑孩儿是一头没有娘的驴。

祸害出生的春天,上一年的冬天,雪下得铺天盖地,天晴后,人们发现六十三爷家的院子里少了一样风景。

六十三爷家的桃树下常年拴着一头老驴。驴一身灰毛,四条白腿,年轻时驴的四条白腿像抹过油蜡似的,打老远看过去,贼亮亮地闪着光,年老了,毛色也暗淡了,远远再看过来,驴和窑墙的土坯一样,眼睛不好使的还以为是云彩的影子落在了院子里的土墙上。

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这句话说的是打铁的不会吝惜炭,火烧旺了铁才能烧红;养儿子显然要吃粮食,而且要吃更多的粮食,孩子吃饱了才要长个儿。从前,柳条沟的道路交通落后,六十三爷舍不得雇别人的三轮车,就想用驴去山外驮炭,四十多里路,全是山路,要头一天去,第二天擦黑儿才能回来。

柳条沟捂了一场厚雪,山坳里雾气重,几日不晴,儿媳妇要生娃了,房屋里不能缺了火炉,六十三爷还是决定出山驮炭。

在炭窑驮了炭往回走时,老驴依旧套着自己来时的脚印归。在后面赶驴的六十三爷突然发现老驴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好像是老驴的屁股大了,又好像是老驴的肚子大了。

雪天里直程的背阴路因不见阳光,被寒风吹得比来时冻实了许多,原来毛毛的雪被太阳一照一化一冻变得滑溜了。人和驴彼此交困,老驴害怕路上有绊脚石,似乎是在护着什么,怕自己摔倒了,走路也不像平常走得大胆,似乎驴脾气也少了许多。看着打滑的路停下坚决不走了,将后蹄牢牢把住雪地,实质上前蹄已经看上去形同虚设。

六十三爷和驴说:我决定卸了炭空着回,你不能不要命,我更不能不要你,你这一辈子给我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能因为年老了驮不动从前的斤两了就不要你。

老驴听罢,泪眼婆娑地用了吃奶的劲儿,身体抽抖,贴附于路边山坎上,用眼睛盯着雪地。驴什么也不想了,就想报答主人,专注地夹紧尾巴,一只蹄扒紧雪地,一只蹄呱嗒,呱嗒像锄头一样想把地掘出一个坑。

先是人和驴酝酿出无尽的力气,之后是人、驴一起使下劲儿,驴被六十三爷牵着的缰绳提示,人和驴劲儿往一处使,一二三,一二三,四——

哈呀,总算走出了险道。

老驴回头看六十三爷,心思突然重了,有话吐不出,用力扭回头看六十三爷踩过的雪地,雪地上因为光脚的温度,化出了一汪一汪清水,风吹过皱起了冰碴子。老驴卷起嘴唇在主人的光脚面上舔了又舔,然后仰天咯哦咯哦咯哦长嘶了一阵子。

老驴很少叫,这回叫了,说明驴想说人话了。

桃花开罢,春暖河开,院子里屋檐下有一个马蜂窝,马蜂在驴身上爬来爬去,人们在看马蜂飞落时,发现了驴的肚子胀大了许多。好事者围着驴议论开了。

驴的皮毛粗糙不堪,和人一样年老色衰了。有人解开绳子要它走几步,它走起来步履蹒跚立脚不稳,走了几步又返回重新站在桃树下,靠着桃树安静地躺了下来,它是真老了,只能和泥土相亲相爱了。

人们的说话声拂过它的耳膜,听人们说,这驴怕是得了大肚鼓症,活不到夏天了。

六十三爷也觉得这畜生跟了自己受了一辈子苦,临老却得了大肚鼓症,没救,死是肯定了。一时想着它的好,给驴拌料的时候破例加了两碗黄豆。

驴站不起来,无法站在槽头上吃料。

喂着,喂着,六十三爷用手臂擦干眼泪再看驴,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看驴脸,驴吃料吃得狼狈,一口接一口吃,再看驴脸,驴脸上浮了喜气。六十三爷急忙站起来,挽了袖管,突然一个毛团出现在院子的地面上。

奄奄一息的老驴生下小叫驴驹子时,用尽最后的力气舔了舔小叫驴身体上的胎毛,冲着六十三爷咧了咧嘴想朝天叫,可是力气用尽了,嗓子眼儿麻刺刺的,发不出半点声音。

它实在是叫不动了,老驴用驴脑袋拱着小叫驴的身体帮助它站起来,小叫驴在妈妈的协助下,努力站起来,挣扎了半天果然站了起来。老驴反倒扑通一声,脑袋跌落在石板地上,只见它缓缓闭上了眼睛。

眼睁睁看着眼前发生的事,六十三爷老泪纵横。有过真情的日子,方能叫人回头一望,小小的叶子也是四季孕育,也知道叶落归根,何况一头老驴,劳作了一辈子还给主人留下了一头小叫驴。

六十三爷抱着小叫驴和老伴儿说:咋就没细看过你呢,你长了一双大眼睛,长耳朵,还穿了一双漆皮鞋,在人世间你给驴当了奶奶,那真是阎王不要鬼不撵啊。

说罢独自笑一阵子,哭一阵子。

春天,起起伏伏的山峦晕染出青葱与鹅黄的春色,迎春花不等叶子先出,花朵就黄灿灿地开了。山腰间点缀着一大片浮云,渐渐碎散成点状,笑孩儿咯哦咯哦咯哦喊破了宁静,仔细瞅,原来浮云是一群放养在山坳中的绵羊,笑孩儿脊背上驮着它的小主人祸害。放羊人在不远处的一块山石上拉二胡,一阵古老的乐声丝丝缕缕在山间漫滤开来,羊群闻声聚拢在一起,一只叫耍瓜瓜的头羊带领一条长蛇一样阵势的羊群,跟随笑孩儿行往暮炊的村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六十三爷和奶奶的对话描写,与他们庄稼人的身份相符,而且从对话中也可看出老两口相濡以沫,感情融洽。
B.“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这句俗语引出了下文六十三爷用驴去山外驮炭的情节,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C.小说写老驴“皮毛粗糙不堪,和人一样年老色衰了”“走起来步履蹒跚立脚不稳”,预示着它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
D.六十三爷在老驴死后要老伴给小驴当奶奶,抱着小驴“哭一阵子”“笑一阵子”,说明在他心中老驴就像家人一样。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人给畜生当奶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中间则采用补叙的方式,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吸引力。
B.老驴肚子胀大后,好事者议论纷纷,最后小驴“笑孩儿”的出生让小说取得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C.柳条沟“捂了一场厚雪”“几日不晴”,路“被寒风吹得比来时冻实了许多”,景物描写为后文写驮炭艰难作铺垫。
D.划线词语“喂着,喂着”“看着看着”用反复手法舒缓了人物动作,同时给人一种定格似的画面感,突出了人物心情。
【小题3】简要分析老驴肚子胀大后六十三爷的心理变化。
【小题4】作者葛水平说写作的人一定要怀有一颗温暖疼爱的心,呵护笔下的每一个生命,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这种主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小秋

①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②更夫肖,当然姓肖,名字嘛,一个槽老头儿,也没人感兴趣。只是他又瘦又小,模样又滑稽,整天还嘻嘻哈哈的,跟谁都合得来,愣小子们没事既爱到收发室里跟他“扯西湖”;没空儿“泡”的,骑车路过门口就怪声撩一嗓子:“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他一边哼着京戏,一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甩一句:“龟孙子,老子好着呢!”

③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因此,厂里尽管后来设置了保安部门,而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

④收发室既是肖老头儿永久的“家”,那就免不了有“不轨的甜嘴客”,常来强行招待他喝几杯二锅头,无非是为了能从厂里弄出点儿钢筋、角铁什么的去卖钱。客人劝了酒,看时机已然成熟,正欲采取计划中的“无声行动”时,肖老头儿却面带醉意而嬉皮笑脸地悄声说:“别,千万别,说不定哪个当官的正瞧着咱呢!我怕呀!嘿嘿……嘿嘿……”总之他精于此道,甚至断案如神,所以不管明里暗里,就算是拼死拼活,也甭想私自把厂里的东西从更夫肖守着的大院里带走一丝一毫。

⑤厂院大,破烂也多,更夫肖长年累月地捡破烂。好点儿的,他扔回车间;废的积攒起来卖给废品站。这种人,差一分钱也要跟废品站计较,然后再把卖废品的钱款如数交给厂里。一段时间下来,厂里会根据他卖出废品的收据,让财务适当给他补个三元两元的小费。据说虽然更夫肖总把厂院内条条道路打扫得如同厅室,但领导们内心总认为肖老头儿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为了保住他打更的饭碗,于是也就从来不表扬他。

⑥忽一日,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可直到天黑他才一歪一尾地回到病房。他说自己去郊外给一个兵净了净碑,他恨自己当年曾误解过那个兵,只可惜那个兵就在解放这座城市的时候牺牲了。

⑦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肖老头儿的目光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说:“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

⑧可没俩月,更夫肖就死了,他从没跟人提及自己得了绝症。

⑨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竟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这下子厂领导们都为难了。要知道,上星期肖老头儿在弥留之际还主动拿出了20万元存款,说必须要借给厂里搞设备更新,那可是他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血汗钱啊!如今他撒手人寰,又没儿没女没亲戚,借的钱咋还?还给谁?

⑩更夫肖火化后,几个派去的班组长发现骨灰里面竟然有6枚硬质铜章没被烧化。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

更夫肖的追悼会是两个月后补办的。厂党委书记在悼词中说:“经市武装部、档案局、史志办等部门多方查证,肖胜利同志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共立过6次战功,和平时期他一贯……”书记哽咽,到场的市委领导也和几百名工人群众一起流下了眼泪。

郊外,两座石碑,朝夕相映,巍然屹立。

每年的清明节,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束束的鲜花。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既是战斗英雄肖胜利被当做籍籍无名之辈的特定环境,也是更夫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的客观因素。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使用了抑扬的艺术手法,开头处瘦小滑稽、嘻嘻哈哈、胆小听话的糟老头形象与结尾处崇高的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掩卷沉思。
C.在更夫肖把厂院打扫得如同厅室时,领导“从来不表扬他”;在得知他的光辉事迹后,领导补办追悼会,前后态度不同,讽刺意味强烈。
D.小说叙事严谨有致,例如第⑩段中关于模糊不清的“6枚硬质铜章”的来历,在后文厂党委书记的悼词中作了交代。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表现出“愣小子们”打趣糟老头,也为后文更夫肖得绝症而死埋下伏笔。
B.“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表现出更夫肖虽是个孤老头,但人缘好,跟谁都合得来。
C.“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表面上写“愣小子们”听老兵的故事入了迷,实际上暗示更夫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D.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别具匠心,以其“愣”侧面表现出更夫肖隐藏得深,无论是深藏英雄事迹还是隐瞒绝症。
【小题3】更夫肖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标题“碑”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