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自东晋滥觞,就以青绿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理想中自然应有的色彩。青绿山水在唐代成熟并达到鼎盛,至宋代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从此开始衰落,原因在于水墨画的崛起。

水墨山水画起源于盛唐,五代两宋一跃取代青绿而成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牵涉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特别是儒、道、禅哲学对宇宙、自然、人生、艺术多领域的特殊见解。也与中国古代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有关,他们掌握中国哲学,发明了全世界独一无二,以墨分五彩代替颜料的绘画,并发展为文人画,以之作为修身养性的有效工具,因之勃然发达,广泛普及,直至今日。

宋代出现文人画思潮,将以青绿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贬为“作家”画;元代文人画左右画坛,提倡“士气”;明末董其昌又提倡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把以青绿色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归为北宗,以水墨为代表的文人画归为南宗,明确贬北崇南,这些都成了青绿山水式微的重要原因。

然而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青绿山水之所以乏人问津,都还不全是因为艺术观念受文人水墨画影响支配,可以说和画水墨山水相比,画青绿山水太艰苦,太难臻绝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水墨可工可写,以写为尚,随时都可信手挥毫,还可泼洒自由。青绿只有工笔,没有写意,甚至连清代王鉴那种在水墨皴染基础上重设青绿色的山水都很少。以院体画标准衡量,它要涉及造型、构图、勾染、设色等技术性极强的专业,难度很高。以士大夫画标准要求,则在技法精妙中还得高雅有书卷气,这个更难。水墨用色简单,省工省料,青绿着色却对颜料质量要求极严,古代许多画家不得不自己研制,其烦难可知,故而使人却步。

青绿山水成形时还没发明皴法,平面性与装饰性很强。起初山水只作为人物画活动背景,如《洛神赋图》很像一幅工艺装饰带,独立成为山水画科之后,装饰性便遗传成了本性。这种本性,恰恰是青绿山水画的特点与优点,使它既来源于自然,又比自然更美。尽管后来有些画家,如北宋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增加了理想性,比较自然真实,但仍不脱装饰本性。水墨山水发明了皴法,增强了“石分三面”的立体感,因而削弱了平面性与装饰性,增强了意象,另有美感,与青绿韵味不同。

青绿与水墨的基本品格,一为富丽,一为野逸,故前者得庙堂之气易,后者得书卷气易,各有千秋。青绿山水需要适度的装饰,又不能直接沿袭传统画法,还得创新,而一有新意,又往往装饰过度,显得造作不自然,没有雍容气度,与它在唐宋时代的那种阳刚壮美,振奋精神,富有庙堂之气的距离太远。本来,我们的时代就需要阳刚壮美振奋精神的艺术,青绿山水的传统品格,正好最能适应和满足这种时代需求。

(摘编自洪惠镇《时代需要青绿山水画》)

材料二: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工笔重彩表现形式。用呈色稳固、经久不变的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青绿相映,富丽堂皇。青绿山水曾作为主要的山水样式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宫廷,宋代以后逐渐式微。相传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完整独立的山水画卷,同时开启了青绿山水之端绪,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李思训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形成“金碧辉煌”的富丽效果,把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高峰。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用精细匀称的铁线勾画出山石树木之形态,线条硬朗且疏密有别。画面设色浓厚,以石青、石绿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染数次,正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整体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辉煌的景象,极具装饰效果。《唐朝名画录》称李思训为“国朝山水第一”,赞颂的就是其在青绿山水上的突出贡献。此时,青绿山水发展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李昭道继承父业,但“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画山水楼阁,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而更加精巧细密。从李昭道的作品,可以看到唐代青绿山水的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春山行旅图》中以重青绿的设色增强了“春”的气氛。

提倡水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王维,也曾作青绿山水。区别于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带有一种抒情和恬淡的诗意,在作品中参用破墨的方法,且“一变钩斫之法”,用斧披皴作画或是在用斧披皴的同时亦参用披麻皴。在题材上更倾向于捕鱼、山居等具有田园趣味的内容,而李思训则喜作以宫殿楼阁、朝暮晴雪为题材的金碧山水。后代称李思训李昭道这一体,多勾勒、皴笔少、重彩较浓者为大青绿山水,称王维这一体重彩较清淡者为小青绿山水,此一体一般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青绿山水的丰碑之作当属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此作为大青绿设色,画面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极富变化和装饰性。

青绿山水发展至南宋时期,以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代表。二人在继承李思训、李昭道大青绿的画法基础之上,汇入北宋文人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和情趣,以“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雅致清润之貌取代过去的富丽堂皇,创造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江山秋色图》为赵伯驹的代表作。

此后,由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青绿山水遭到贬抑,逐渐被挤出了画坛主流的位置。

(摘编自中国美术馆《青绿山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绿山水画起源于东晋,成熟于唐并达到鼎盛,至宋又出现一高峰,后因水墨画崛起而衰落。
B.水墨山水画成为主流,这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古代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有关。
C.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青绿山水画卷,对后世尤其是唐代影响深远。
D.初唐李思训被誉为“国朝山水第一”,他首创的大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具有富丽堂皇的效果。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昌具有“贬北崇南”倾向,因此他把青绿山水画归为北宗,把水墨山水画归为南宗。
B.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摆脱了青绿山水固有的装饰性,增加了理想性而显得更加自然真实。
C.李昭道继承父业,而设色用笔更加精巧细密,促进唐代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更大。
D.王维所做青绿山水画带有一种抒情和恬淡的诗意,这与他是水墨山水画家和山水田园诗人有关。
【小题3】下列诗句的意境最不宜画作大青绿山水画的一项是(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B.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题4】材料一说“画青绿山水太艰苦,太难臻绝品”,画青绿山水究竟难在哪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22-23高三上·山东泰安·周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莫春者,吞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四重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C.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小题4】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5】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的图像,是中国艺术中最流行的图像之一。它的造型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颈部和肩部各戳印的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则晚了400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相差400年的凤凰图像,都与太阳相伴。凤凰别称火鸟、朱雀,属火,就是火神的化身——凤凰崇拜与太阳崇拜相关,因此,远古凤凰的图像总与太阳相伴。

与龙是华夏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不同,凤凰是东方夷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以史载而言,少皞是第一个立凤凰为图腾的帝王。相传黄帝次子少皞被贬南方,成为东夷诸部落联盟首领,以凤凰为图腾,建立少皞国。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其后,作为东方夷人的一支,商族人认为他们的先祖商契是由其母简狄吞食凤凰落下来的蛋而生,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玄鸟》)。玄鸟是商族人对凤凰的别称。屈原在《离骚》中有凤皇既受诒兮之说,而在《天问》中有玄鸟致诒,讲的都是简狄生商契的传说,是将凤凰玄鸟通用的。

凤凰与商契的关系,不止于为商族人确立了一个神话来源。据史传,舜帝封商契司徒,派他在其封地商丘,担任火正一职。火正是主持研究天象以利民生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天文台长。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据之制定历法(殷历)。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那一天,是我国春分节气;大火星在西方黄昏隐没的那一天,则是我国的秋分节气。商契以火纪时,商族人奉之为火神。大火星春去秋来,正如燕子春天秋去一样。凤凰就是被神化的知时而行、给世间带来春天消息的燕子。作为天文学家,商契是人间当之无愧的神燕——凤凰。应当说,在关于商契身世的传说中,凤凰不仅是天人交通的火神,它还代表着引导人类理性觉醒的光明之神。

在汉文化中,凤凰更广泛的意义,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延伸,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中华五帝之祖黄帝,战败蚩尤,统一华夏即位称帝之后,就想望凤凰到来。黄帝的仁德之风召来了凤凰。这神鸟自天而降,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韩诗外传》)。这就是一个祥和盛世之景。《尚书·益稷》中有《萧韶》九成,凤皇来仪之说。它描述的是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夔龙主持音乐会,而音乐会的最后高潮则是凤皇莅临。凤皇不仅是这出音乐盛典的最后出场者,而且使之十全十美的最后完成者。凤皇凤凰原本的记法。作为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凤凰就是司乐的神鸟。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古乐篇》)

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崇拜很相似——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音乐与诸多技艺之神。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凤凰,它脱胎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的凤凰俗称不死鸟,它如太阳昼出夜没一样,通过自焚和新生,循环进行着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游戏。中国的凤凰,似乎没有生死问题,只有来去状态——可以说凤凰是超生死的存在,准确地讲就是一种被神灵化的高洁灵妙的气象或风仪。

(摘编自肖鹰的《汉凤凰的大美风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凤凰的造型,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而且这种造型图像与太阳相伴,可见在远古时代,凤凰崇拜就与太阳崇拜相关。
B.“凤凰”原本的记法叫“凤皇”,相传黄帝称帝后,凤凰自天而降,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
C.凤凰作为图腾崇拜,在汉文化中意义更广泛,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
D.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凤凰的自焚和新生,表现出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从凤凰图像的特征入篇,再写凤凰崇拜的历史传说渊源,再论凤凰的文化象征意蕴,最后拓展至外国神话中的凤凰形象,论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选文大量引用、列举古代中外的传说典籍中的资料,如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证明观点的同时,又使文章内容更丰赠,文意更典雅。
C.选文第四段中,列举《尚书·益稷》中描述的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凤凰来仪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的事例,证明了凤凰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的分论点。
D.选文最后一段,将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点明各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主管音乐与技艺之神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玄鸟》中对“简狄吞食凤凰蛋而生商”的记述,与屈原在《天问》中写的关于商契的传说是一致的。
B.据史传,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由此制定历法,以昭示气候变化规律,引导人们顺时而作。
C.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出现和在西方黄昏隐没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
D.凤凰在中国古代是司乐的神鸟,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文学源远流长,一方面是因为中药本身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难免和文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经历了数千年的文人的宣传和推进,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推根溯源,中药文学起始于魏晋南北朝,经唐宋的延绵发展而至清朝已形成大统。

一般来说,中药的取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是以形状命名、以颜色命名、以气味命名、以滋味命名、以季节或者药效命名。此外还有多类,不一而足。形状命名的比较常见,最典型的就是人参。以颜色命名的我们熟悉的是红花和黄芩。以气味命名的如木香、沉香和麝香。再者就是以滋味命名的甘草和酸枣仁。季节命名的首推夏枯草和忍冬。至于药效命名的就更多了,决明子和益母草可作代表。也正是因为这些名字含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并把它们贯之于诗词、小说、对联、信件甚至笑话中,也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中药文学,其发展到近代自有它的趣味和魅力,更当为世人所关注。

中药文学的发展有古典文学作基础,更有着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贡献。作为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文学,它有着众多的载体。诗词因传颂的方便和社会的普及,毫无争议地成了它最大的载体。其次,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也积累了不少中药名,并因它的经典而代代相传。信件中的中药名总是含着一种莫名的哀愁和凄美,像是蕴含了中国文化历史上沉淀的所有情感的宣泄,不仅是爱情,还有友情和亲情。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中药文学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最著名的是《红楼梦》所记载的,我们从中读出的不仅是延续了千余年的中药文化,更是浓浓的人情世俗和文化积淀。

(摘编自于天任《浅谈中药名的文学味》)

材料二:

众所周知,中药的功能是疗疾养生,有趣的是,由于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千百年来,文人们巧妙运用药名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文学,成为重要的医学和文学现象。

中药文学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先秦文学作品中的药名,只是作者借以抒情言志的象征物,作者不一定意识到药名的文学价值。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道教和医学的发展,药物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诗人们或通过药性表达登遐成仙的愿望,或巧借药名抒情写意。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用药名的表层语义,如王融的《药名诗》,作者借用重台”“陵泽”“石蚕”“垣衣”“楚衡”“神草”“夜光等药名,渲染出一种凄凉惆怅的氛围,读去不觉”“详看始见,如盐入水,不着痕迹。二是借用药名的隐喻、象征、谐音功能,辛弃疾的词《定风波》、龚自珍的诗《远志》皆借中药远志言志。三是巧借药名,游戏炫才,离合诗就是这种产物,如权德舆的《药名诗》,其中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句,浪白”“微风”“坐钓”“藤阴本是四个词语,但断开重组,就变成白微”“钓藤两种药名。又如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半夏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栀子)”“桂心都是前句尾字和后句首字组成,巧妙构成连珠体,而喜君子则是中药使君子的谐音。总之,这时期的作者主要是巧借药名的语义,还没注意到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至清代小说戏曲,中药这一文学功能才得到挖掘利用。如戏曲《草木传》中和平村的老员外甘草,宋苏颂《本草图经》云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甘草的女儿菊花,有清热解暑之药效;甘家婢女栀子,也有凉血解毒、利胆退黄等功能。而菊花的未婚夫金石斛则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的药用价值,又有秉性刚强,忠厚可亲的属性,而大戟、甘遂、芫花性寒、味苦,与甘草等药草的功能正好相反,因而戏曲中人物的品德气质与药性相对应,戏剧矛盾的产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由药性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特别是《草木春秋演义》,作者借助神魔的故事框架传播中药知识,表达了士人抵御外敌的深沉忧思,在思想内涵上有很大的提升。

历来论者都认为中药文学是游戏笔墨,因而评价不高,其实是误解,由上所述,中药文学成绩不斐,若扩及整个中医,作品的数量更为可观,因而值得文学和医学研究者高度重视。

(摘编自万晴川《妙趣横生的中药文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的取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这是“中药文学”得以繁荣的根本原因。
B.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给不同的文学载体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C.中药文学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D.《草木春秋演义》表明中药文学不仅能传播中药知识,还可承载家国情怀。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文学可以借助诗词、对联、戏曲、小说、书信等文学体裁传承,但是以诗词流传最广。
B.中药文学起始于魏晋南北朝,先秦时期作者因无视药名的文学价值而在作品中少有引用。
C.中药药名有隐喻、谐音、象征等修辞功能,被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加以创造性地引用。
D.《草木传》虽属游戏笔墨,但因其注意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而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小题3】下列选项中都含有中药名,其中不属于“中药文学”的一项是(  )
A.剑戟如柴胡虏惧,兵声似水银光延。此夜防风多野火,王孙意气守关边。(《古出塞》)
B.白头翁骑海马,身披穿山甲;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银花。(《历代趣联》)
C.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邪?(李时珍夫人致李时珍书信)
D.贾府的人问黛玉:“常服何药?”黛玉回答说:“人参养荣丸。”(《红楼梦》)
【小题4】两则材料都以中药文化为话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小题5】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药文学?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