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踪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历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元气”“大初”“太极等条,没有对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时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要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小题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对照材料二分析“议论的针对性”。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黑龙江佳木斯·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如今,诗歌公众号已经成为不少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个私密角落。“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简介是:“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每晚10点,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诗意生活。”后者是:“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晩10点,为你读首诗。

②这些诗歌公众号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两大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与私人时间的约定。于是既保证了“意义”这一功利主义的必然追求,又承诺了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此二者显然构成悖论,但是在诗歌公众号中得到了统一。

③在追寻、阐释、实践这种高级意义的过程中,诗歌公众号推崇的“诗意”美学风格逐渐成形。理想、自我、情感成为诗歌公众号挚爱的主题。它们选择的诗歌,倾向于凸显浪漫主义风格,将诗意和自然意象密切联系,草木、花朵、星光……这些词汇频繁闪现,编织出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田园之梦。在公众号主播优美的朗诵声线中,虚拟性的诗意空间被建立起来。诗歌公众号决心要“反抗焦虑”,试图给出一种温柔平滑的夜之抚慰。人们借助对诗歌商品的消费,将美与生活建立了切实联系,达到自我愉悦。

④有批评者认为诗歌公众号对诗歌发展的多元生态是不利的。但欲使大树开枝散叶,首先需使其成活;同理,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诗歌公众号的流行,也可以视为诗歌不死的一个标志,看上去日益小众化、圈子化的现代诗歌,在新媒体全面介入后,成为了流行之物,被广大受众消遣。在诗歌公众号培养一批诗歌爱好者之后他们必将分流分享,成为专业读者甚至创作者,促进多元诗歌生态的形成。

⑤流行之物总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诗歌公众号在选择诗歌时,既要保持诗歌的审美品位,又要兼顾大众的阅读期待,同时还要将诗歌包装为文化产品。这种打造方式是否会拉低大众的审美?不可忽视的是,充分包装在降低读诗难度的同时,确实也限制了对诗歌更为自主的理解。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诗歌作品大同小异,变成了浅显的“金句”。但幸好大众审美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会自省、会生长的有机体。如果心灵鸡汤风格的抒情诗过分泛滥,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弃之而去。

⑥诗歌公众号会不会割裂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一些国外服装品牌发表了不再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新疆:一场邂逅,就足够美丽”为题的特别推送,呈现诗人和作家笔下的大美新疆。这些推送以文艺的方式有效回应了现实。

(摘编自何瑛《晚上10点的微信读诗,为什么吸引人?》)

材料二:

①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②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③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公众号在功能上统一了构成悖论的功利主义追求和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
B.诗歌公众号为人们编织出一个田园梦想,这与其只选择浪漫主义诗歌作为内容有关。
C.阿多诺认为“本真”文化商业化,虽让文化门槛变低,却不利于“本真”文化的提升。
D.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公众号推崇的美学风格、主题,选择的诗歌类型,都是其试图“反抗焦虑”、给予现代人温柔抚慰的尝试。
B.从眼前看,诗歌公众号是用流行的方式培养诗歌爱好者;从长远看,它们也是在培养隐藏的专业读者和创作者。
C.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小题3】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歌传播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A.某诗歌公众号推送了《在这里,诗意地享受美食》一文,用优美的语言推广介绍了北京的四家餐厅。
B.苏东坡是一位“快乐的天才”,某诗歌公众号以他为主角,策划了一期“半在尘世半为仙”的内容。
C.余秀华走红后,某诗歌公众号推出了12期的诗歌系列《遇见》,将余秀华、梅婷、春妮集合到一起。
D.某诗歌公众号将往期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集,把它们放在公众号底部的“诗意生活”栏目,进行展示。
【小题4】材料一中的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5】概括材料一针对材料二说法的正面观点。
材料一材料二
诗歌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
诗歌变得娱乐化
诗歌陷入庸俗化陷阱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选(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取材于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斯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斯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斯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斯将忠实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取材于党争胜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取材于杨乃乔相关文章)

【小题1】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汉学家是早期中国典籍英译这一领域的主力。
B.西方汉学家缺少中国合作者则无法完成典籍翻译。
C.译作的缺失让西方学习者无法触及中华文化内核。
D.较之其他版本,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更加精准。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克斯的译本大体忠实原作,有时他会用省译的方法来迎合读者。
B.杨宪益的译本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紧紧贴合汉语文化观念。
C.霍克斯的译本翻译立场方面超越原作字面意义,增强了思想深度。
D.杨宪益的译本在语言方面,具有语义浑圆性和语法意合性等特点。
【小题3】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英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西交流,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B.中国翻译界急需增加典籍翻译数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就翻译的技术性问题,有着细致的讨论。
D.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与该书的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有关。
【小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材料二使用了“临摹”这一概念,其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
C.材料三的作者更加关注两种译本在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方面的差异性等问题。
D.材料三认为霍译本出于完成了文化观念的转换,由此才得以成功重构《石头记》。
【小题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手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文明前,过日子的吃穿用度大多有赖双手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手艺塑造了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也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如费孝通指出的:“凡是有特殊原料的乡村,总是附带着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靠河边有竹林的地方,有造纸和织篾器的工业;有陶土的地方,就有瓷器的工业;宜于植桑养蚕的地方,有缫丝、织绸的工业。”乡村手艺成为经济生产的组成部分。

经受过工业化冲击,乡村手艺因文化产业、创意经济重新振兴,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与电子商务、旅游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我国73%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乡村。2020年,在淘宝上年成交额过亿的14个非遗产业带,近一半位于县级及以下地区,乡村手艺是其中重要版块。电子商务消弭了空间距离与信息不对称,中西部地区保存较好的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除江苏宜兴(紫砂壶)、浙江龙泉(宝剑)、福建德化(瓷器)、安徽泾县(宣纸)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重镇,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淘宝村分布于中西部省份”,中西部地区乡村手艺文化赋能作用开始显现。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绿松石工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镇清水村铜器铸造工艺等,都带动生产,造福当地居民生活。

乡村手艺在慢生活、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综合助力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制作银器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制作唐三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制作社火道具的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等,一系列特色手艺村获得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艺作为乡村文化IP打造上,目前需从工艺品生产加工终端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延伸,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如乡村手艺IP标识打造,需发掘梳理传统手艺世代相传历史,明确其地方独特性,发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内容和样式,打造符合当代语境、有血有肉的匠人形象,实现物出有故、见物见人,产生认同感和吸引力。又如乡村手艺衍生品布局,需加强环境氛围等特色场域建设,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可加强乡村手艺IP形象相关的农副产品、礼品等设计销售,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乡村手艺产业生态,形成自身循环系统,使乡村手艺作为文化创意发挥赋能作用,促进乡村农产品、手工产品、旅游等相互带动,发展互联网带动下的乡村手艺新经济。

(摘编自《人民日报》潘鲁生《守望乡土润泽生活》)

文本二:

日前,抖音在江西景德镇正式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扶持对象包括国家认定的“大师”级手艺人,也包括大量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和创新型手艺人。根据该计划,抖音将利用短视频直播和平台优势,通过流量扶持、费用优惠、官方培训、专属运营活动、直播基地服务等多项举措,助力传统手工艺传播发展。

手艺也称“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

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种类繁多的工艺制品大量挤占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以切实可行的方式“看见”传统工艺,大力扶持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此次抖音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切中了传统工艺亟待支持和保障、亟须被更多人“看见”的现实。而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参与扶持传统手艺,本身也得益于手艺天生具有适合视频和直播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精确展现作品细节,还可以直播作品制作过程,高清大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诚如专家所说,“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既体现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也体现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里。”

(摘编自郭海英《以什么方式更好地“看见”手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生活中就地取材发展的副业多是费孝通认为的“有该原料的乡村工业”。
B.尽管乡村手艺源远流长,其传承却在各种工艺制品的巨大冲击下不容乐观。
C.乡村手艺本身蕴含的文化和生态价值,使得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得以重新振兴。
D.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属于其衍生品布局的具体实践。
【小题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商打破了空间距离限制和信息封闭的现实,使得中西部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
B.工艺品生产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意义重大。
C.手艺具有传统特质,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包含较强的历史传承和民族风格特点。
D.抖音的扶持计划对传统工艺的助力,人们凭借此举有可能更好地了解手艺人群体。
【小题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本一、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手艺与电子商务等结合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点。
B.乡村手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
C.乡村手艺生产有助于重建村落生产生活互助传统。
D.乡村手艺亟待支持和保障,并被更多人“看见”。
【小题4】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结合文本二内容,简要概括抖音“看见手艺”能够有效扶持传统工艺的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