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后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尝遣子孝宽参其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前3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B.“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因会稽山得名,文化积淀深厚。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佳作。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致仕”,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22-23高一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黄发”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蘗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三年,神宗手紥移轼汝州,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B.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C.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D.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工作。
B.信服的“信”指相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信难求”的“信”不同。
C.御史,周代属于史官,秦汉以后,成为专门执掌纠弹之任的监察官员。
D.神宗,皇帝庙号。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会更改庙号,这被称为“改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所写文章被欧阳修欣赏,参加殿试,又被选拔为进士乙科。
B.王安石一向厌恶苏轼的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排挤苏轼,让苏轼担任判官告院。
C.御史李定等人诬陷苏轼写诗毁谤朝廷,苏轼被逮捕入狱,宋神宗惜才,没有杀他。
D.苏轼在金陵拜见王安石,劝王安石向朝廷进言止兵息狱,但是遭到王安石严厉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②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小题5】从苏轼和王安石的交往,可以看出苏轼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佶仲雅,本燕人,后徙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佶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端拱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至道中,通判陕州,再部送刍粮赴灵武,就改国子博士。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赐绯鱼。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三年,徙西川转运副使。时诏讨王均,以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郎。贼平,分川峡为四路,以佶为利州路转运使。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泾原钤辖兼知镇戎军。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佶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诏书褒之,赐锦袍、金带。景德中,徙益州钤辖。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大中祥符四年,车驾祀汾阴,以为西京旧城巡检、钤辖。又为廊延钤辖。会秦州李浚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马知节称佶可任,上然之,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赛,开拓疆境,边部颇怨。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赉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请拒绝之,事具《吐蕃传》。天禧初,召为契丹国信副使。未逾月,擢拜西上阁门使,复为泾原钤辖。四年,卒,年六十九。佶涉猎书史,好吟咏,勇敢善射,有方略,其总戎护塞,以威名自任。论曰: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宜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节选自《宋史·张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B.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C.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D.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可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名之外所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号。文中“雅”与“佶”意义相关。
B.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其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唐代的韩愈曾担任国子博士。
C.车驾,文中指帝王乘坐的马车,即皇帝乘坐马车前往汾阴祭祀,并授予张佶新官职。
D.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佶少有志节,献文请求考试。张佶年少时就有志向,起初因父祖有功而做了殿前承旨,因为他通晓儒家学说,便献上文章请求考试,于是改任国子监丞。
B.张佶颇具才干,几次击败西夏。到了延安,遇到西夏人侵犯边境,张佶率领军队击败敌人;在麟府路钤辖任上,亲自射杀侵犯边境的西夏将帅,击败敌军。
C.张佶劳苦功高,多次受到奖赏。咸平初年,张佶被提升为陕西转运副使,并赏赐绯鱼;后来又因击败入侵的西复人,皇帝下诏书褒奖他,并赏赐锦袍、金带。
D.张佶防守边区,措施十分强硬。张佶到秦州后,设四门寨,开拓疆境,边境部族怨恨,因而袭击他的军队,被他打败;请求朝廷不对宗哥、立遵等部族施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擿奸伏,冤人得雪。
(2)会秦州李浚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