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行,还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伤,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B.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C.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D.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者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D.有司,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个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另一个意思是泛指官吏。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孔子和渔父的直接对话,阐述了人应以闲适的心情去自然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C.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D.本文写渔父见孔子后直接批评他“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即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小题4】下列对文中第四段划线句部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刚才先生带着情绪说完就走,我没有才能,不能了解您话的意思,我恭敬地在这儿等着,幸亏能听到您的一些话,来帮助我。
B.刚才先生带着情绪说完就走,我品行不好,不能了解您话的意思,我恭敬地在这儿等着,希望能听到您的一些话,来帮助我。
C.刚才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我品行不好,不能了解您话的意思,我恭敬地在这儿等着,幸亏能听到您的一些话,来帮助我。
D.刚才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我没有才能,不能了解您话的意思,我恭敬地在这儿等着,希望能听到您的一些话,来帮助我。
【小题5】下列对文中第五段划线句部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诸侯、大夫、庶人,这四种人若能改正自己,治理就很美好;四者若是离开本位而作乱,也不是什么大事。
B.天子、诸侯、大夫、庶人,这四种人若能改正自己,就是完美的治道;四者若是离开本位便是最大的混乱。
C.天子、诸侯、大夫、庶人,这四种人若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是完美的治道;四者若是离开本位,便是最大的混乱。
D.天子、诸侯、大夫、庶人,这四种人若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治理就很美好;四者若是离开本位而作乱,也不是什么大事。
23-24高二上·福建宁德·阶段练习
知识点:庄子(约前369-前286)《庄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庖丁解牛》)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其礼乐,以君子       俟:等待
B.而不见             舆:车
C.年免于死亡            凶:凶残
D.而刀刃若新于硎        发:出
【小题2】下列句中的“之”与“千乘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B.牛何
C.臣所好者道也D.保民而王,莫能御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B.因其固然
C.每至于D.技经肯綮之未尝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视为止,行为迟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5】下列课内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译为: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译为: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C.“虽然,每至于族”译为:纵然,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D.“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译为: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D.视/为止,行/为迟
【小题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小题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能。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杂篇·说剑》,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剑一A用B如雷霆C之震也D四封之E内F无不宾服而听G从君H命者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当能”和“当察乱何自起”(《兼爱》)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
B.“得五六人”和“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
C.“然臣有三剑”和“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含义不同。
D.“瞋目而语难”和“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王酷爱剑术,长期让剑客互相比剑,死伤无数,国家因此衰弱,其他的国家也在谋划着攻打赵国。
B.太子听从了左右的话,请庄子游说赵文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后也不行跪拜之礼。
C.庄子初见赵文王时表演了超凡的剑术,得到赵文王的赏识,并答应与赵文王选拔出来的剑士相互比试。
D.庄子的“三剑”使赵文王恍然醒悟,他设宴招待庄子,后三个月不出宫殿,躬身反省,剑士都自杀了。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2)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小题5】请简要说明庄子“三剑”的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