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与抒情,是文学写作的两大范畴。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囿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文类划分,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由此淡出观照、梳理,甚至造成了中国早期文学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误解。说体的提出和揭橥,正是考察先秦叙事文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和全新视角。

说体是对先秦源自讲说、记录成文、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叙述体故事文本的统称。字取自《说林》《储说》《说苑》等篇题书名之,含义并非说理、辩说,而是述说,用为名词即所说之事。先秦时,除《韩非子》将这种文体题为之外,《吕氏春秋·禁塞》在提到以说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下称五伯名士之谋后,称他们行说语众以明其道。也都是以指称传闻故事、历史故事。

这种叙事文本在先秦有时又被称为。叙述故事的文本何以会被称为,或者被称为?先秦时虽多义,但说话为本义,所谓道听而途说。如此则称作的文本当与说话有关,亦即这些文本最初应是出来的。正好也是说话;至于另一个表述,《墨子·经说上》云:或告之,传也。”“”“”“三个可以互代的称谓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由此可知,先秦存在记录源自讲说的叙述故事文本。口头讲说决定了它的情节性和描述性。

遗憾的是,说体这一源于述说的故事文本,述说母本其实大都已经湮没无存。庆幸的是,援用这些故事以叙史、论说、讲解,乃是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经说书、杂说书的普遍现象。通过对这些著作的考察,即可发现、揭示说体的存在。

《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吕氏春秋》两部著作中的文章几乎是同时写作、同时完成,将两部著作比对,其中不见他述、仅彼此互见的故事,诸如壬登为中牟令”“夔一足等,既不存在谁抄自谁的情况,也不可能是作者杜撰,只能是均援引自今已不见的某个故事文本,而内外《储说》又以名篇。这是先秦存在说体文本为人们所援用的铁证。互见故事中又有种种差异,则确凿证明了两书所援用的母本是说体而非书体,因为只有才容易信口开河白纸黑字则不会有这么多变异。

说体是对已经堙没在历史尘封中、不曾被命名和关注的叙事文本的新揭橥,随之而来的研究便都与字关联。

文学史审视对象的新拓展。对先秦说体的援用,才形成了先秦两汉诸子寓言、历史散文、史传文学等特有的文学体类和形式。要重现说体,必打破壁垒,不但《左传》《国语》《史记》等会因此被重新梳理,那些较难归类或涉猎不多的著作,诸如《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出土文献等,更会被纳入考察范围和视野。

传统学术疑难的新回答。比如《国语》《左传》,因被司马迁说同为左丘明所著、重心皆为春秋史且有故事互见者等而关系缠夹,几千年官司不断。其实,改用说体视角两相对勘,即可发现两书之所以造成如此复杂局面,乃是皆援用说体以成书。

出土文献价值的新发现。从说体角度重新审视出土文献,会发现《汲冢琐语》、汲冢《古文周书》乃是典型的说体故事文本,对先秦说体的存在有重要印证价值。

总之,说体范畴的提出,为先秦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视角,将此研究推向深入,必将结出新的硕果。

(摘编自廖群《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在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中被忽视,造成中国早期文学拙于叙事的误解。
B.“说”“传”“语”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先秦叙述故事的文本可被称为“说”,有时也被称为“传”和“语”。
C.“说体”的“母本”大多湮没无存,但可通过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等对“说体”的普遍援用去证明“说体”的存在。
D.如果从“说体”的视角去比较研究《国语》和《左传》,便会理清两本书之间复杂的关系,解开两书作者的谜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说体”的起源与概念进行阐述,接着论述“说体”被湮没的状况及“说体”范畴的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将《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和《吕氏春秋》做比较,意在说明两者不是互相抄袭,也不是作者杜撰而成的。
C.文章以《韩非子》和一些出土文献为例,论证在“说体”出现后,这些著作将被重新重视,从而对其进行观照、梳理。
D.文章观点新颖、层次分明,围绕“说体”这一故事文本,对整体和局部的论证都是层层深入的,结构严谨又具有深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体”的文本最初应是“说”出来的,包含着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成分,口头讲述使其具有情节性、描述性特征。
B.“说体”容易“信口开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书体”则是“白纸黑字”,因此“书体”的文学价值要大于“说体”。
C.“说体”的出现,为研究文学史、传统学术和出土文献的价值都提供了新的角度,将对先秦文学的研究推人新的深度。
D.“说体”中“说”的本义是说话,在先秦多指传闻故事、历史故事,这与后来的“传说”“小说”也应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22-23高二上·河南信阳·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于中西文学理论的两个不同范畴。二者的义理和内涵之隔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两个方面。神思的心理特征是虚静,想象的心理特征是记忆;神思的思维特征是超越时空,想象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然而,神思与想象也有融合、融通的地方。无论如何,神思和想象在中西方各自的语境中都是直觉思维,赞美神思或想象,就是赞美直觉,肯定直觉在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中的重大意义。这是神思和想象之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神思与想象之融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们都是虚构。中西文学理论分别肯定了神思或想象的虚构性。陆机说:“虽离方而通圆,期穷形而尽相。”(《文赋》)神思的开展是“离方通圆”的,即离开事物本身去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物象是方的,作家不要直接说它是方的,应该离开它的方的形状去说它是方的。同样,那个物象是圆的,也不要直接说它是圆的,应该离开它的圆的形状去说它是圆的。这就是离形得似,也就是陆机所说的“穷形尽相”。刘勰也说:“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文心雕龙·神思》)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虚构,通过作家的虚构,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文学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创造都是“刻镂无形”的结果。“离方遁圆”“刻镂无形”能够创造出无数艺术形象、艺术意象,保证文学艺术创作生生不息。

西方对想象的认识一直纠缠着幻想的问题。幻想就是虚构。究竟幻想和想象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黑格尔强调,“不要把想象和纯然被动的幻想混为一事"。即幻想和想象可能是一回事,可能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是“纯然被动的幻想”,那种幻想不具有创造性,而想象则具有创造性。克罗齐则不同,他似乎认为幻想是高于想象的,“幻想是创造者,而想象则不是”。无论想象是幻想也好,不是幻想也好,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它们都是超越现实的加工创造,且不管它们对现实的改造是剪裁现实本身、添油加醋,或依据现实的逻辑凭虚构象,都带有虚构的成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作用都非同小可。

神思和想象之融还表现在情感特征方面,这在中西文学理论中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因为,无论中西,文学艺术本身都是情感的产物,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情感。借助于情感展示人类的生存智慧,传播人文精神。无论神思还是想象都有强烈的情感参与,否则,神思和想象都会失去它们的创造价值。因此,中国古代言说神思的发生,强调“遵四时以叹逝,晴万物而思纷”(《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在神思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以情感观照万物,如此一来,万物才灵动感人,最终实现心物交融。想象也大抵如此。想象之中有强烈的情感奔突,为此,才有浪漫主义诗学对想象义理的深化。康德说,想象力通过一个给予的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愉快的情感。

由此可见,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达成一致。这是中西共同的文心。

(摘编自李健《“神思”与“想象”的隔和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神思能够超越时空界限,离开事物的本身去描述事物,它的心理特征是虚静。
B.想象可以借助直觉思维作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C.黑格尔认为不能混淆想象和幻想,因为想象具有创造性,幻想不具有创造性。
D.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做到心物交融,方能以情感观照万物,进入神思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神思与想象的隔阂,再分析二者的融合、融通,与文题中“隔”与“融”相应。
B.全文侧重阐释神思和想象之融,论证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直觉思维、虚构和情感特征。
C.文章用引证和比较论证阐明,无论想象与幻想是否等同,二者均含有虚构的成分。
D.全文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中西共同的文心在于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达成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中西文学理论的两个范畴,虽有相融之处,但不能被混为一事。
B.要创造艺术形象、艺术意象,保证文学艺术创作生生不息,可以利用神思或想象。
C.神思的开展是“离方通圆”的,这个物象是方的,作家不能说它是方的。
D.无论神思还是想象,如要不失去它们的创造价值,就应该有较为强烈的情感参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秋意,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
B.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树”“叶”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
C.“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美丽形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水”“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小题3】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木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的素材。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古典文献遗产,其时代属于商王朝后期。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包括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等。这些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日常生活事象,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记下了大量的神名、先王先妣名、贵显人物名、诸侯方国君长名、部落族长名、外交使者名与神话传说人物等,揭示出王位继承法与婚姻亲属制的特点,王事与臣属活动的政治景观,重大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商王与诸侯方国的关系,官僚机构与职官的职掌,社会生活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不同族群的宗教意识观念,军事战争中的武官、军队组织、武器装备和攻防行事,丧葬祭祀中人殉人祭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与墓主的关系等,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殷墟王都内的贵显人物每以龟甲兽骨占卜其日常生活行事的可行性,预测吉凶祸福。占卜程序分卜前的取材和对甲骨施加削、锯、切、锉、刮、磨、穿孔以及钻凿的整治。经过整治的甲骨,就可以进行占卜,“施灼呈兆”,在许多卜兆的近处,按一定的行文形式,书刻下占卜事项与卜后的记验辞,有的还涂朱填墨,包括之后的入档,集中瘗埋等等,有专门一批人从事这一活动。

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事卜辞,完整的甲骨大小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多属各地进贡的大龟,一般贵族用王都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最大的龟腹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武丁时。今见完整龟甲一片上字数最多者达404字,正反共刻71条卜辞。此外,还有十分鲜见的象胛骨卜骨,另有一些与占卜不相干的记事刻辞。甲骨文还有用软笔朱书墨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甲骨文,有的整批出土于当时有意瘗埋的土坑中,瘗埋地点也有所不同,甲骨组类属性也相应而异,可以据以整体断代及识别是某某王卜辞或非王卜辞。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内容丰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汉语的源头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B.殷商王朝特殊人群用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和记事文例形式把丰富、大量的内容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C.在殷墟王都内的高贵显要人物会用龟甲兽骨占卜自己日常生活行事的可行性,对吉凶祸福进行预测。
D.字数高达404字,正反刻有71条卜辞的一片完整的龟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作者列举“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是让读者了解“殷商王朝特殊人群”的组成。
B.第二段作者详叙龟甲兽骨上的内容,是为了证明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C.第三段作者列举对甲骨施加削、锯、切、锉、刮、磨、穿孔、钻凿的动词,由此可见占卜不可随意用未整治的甲骨。
D.最后一段作者论证了占卜所用的甲骨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有大小的区别,但甲骨上面书刻的都是与占卜相关的记事刻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甲骨文,我们就能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
B.因为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的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所以龟甲兽骨上写刻下的大量丰富的内容能够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C.龟甲兽骨在整治后可以占卜。按一定的行文形式,书刻在龟甲兽骨上许多卜兆近处的占卜事项与卜后的记验辞,有的呈红色。
D.甲骨文有的整批出土于当时有意瘗埋的土坑中,瘗埋地点也有所不同,甲骨组类属性也不同,可据此整体断代及识别。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