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九,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早,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G田H必须岁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直,指不只,其中的“匪”与成语“获益匪浅”的“匪”意思相同。
D.率,文中指都,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如果国君能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小题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23-24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注】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注】而不知发【注】,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注】数罟:细密的网。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                                    凶:庄稼收成不好
B.王好战,请以战                    喻:明白、懂得
C.庠序之教                              谨:认真地从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制止、约束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冰水为之,而寒
B.斧斤时入山林                                     治天下为事者也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不仁,如礼何
D.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何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孟子“王道”思想的一组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B.孟子主张,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人手,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C.孟子主张,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
D.文章最后一段,孟子从正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胜之名,及得之利,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牼将之楚,孟子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计其A所自B胜C无所D可用也E计其所得F反G不如H所丧者之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伐”的意思不同。
B.故,所以,与“故亏兄而自利”(《墨子·兼爱》)中“故”的意思相同。
C.万乘,一万个骑兵。战国时,一般称小的诸侯国为“千乘”,大的为“万乘”。
D.“孟子遇于石丘”的“遇”和“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的“遇”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宁愿违背百姓的利益也要去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发动战争能让他们名利双收。
B.墨子认为大国不缺少土地,但缺少人民,所以用人民去换取更多的土地的做法不是治国的要务。
C.孟子见到将要去楚国的宋牲时,希望他详细地告诉自己他将如何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
D.孟子认为,如果大家都用“利”来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就会丢弃仁义,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
(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5】两则材料中,墨子、宋牼和孟子均不同意发动战争,其原因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今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

陈臻问曰:于齐,王馈兼金一百镒而不受;于宋,七十镒而受;于薛,归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归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戒归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己贪,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

【注】①王:指齐宣王。②陈子:指材料二中的陈臻,孟子的弟子。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夫富贵者A人B之所欲也C不D以其E道F得之G不H居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指国都之中,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意思相同。
B.有司,指官吏,与《答司马谏议书》“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意思不同。
C.归,同“馈”,赠送,与《静女》“自牧归黄,洵美且异”中的“归”意思相同。
D.前,指以前、从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的“东”指向东行,两者用法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返回故国,齐宣王前往会见,询问以后还能否再见到孟子;孟子表示,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
B.得知齐宣王要拿出一万钟的俸禄来奉养自己的弟子,孟子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子叔疑的例子进行类比,表示自己不会如他一样。
C.面对陈臻的疑问,孟子表示自己先拒绝金子后又接受金子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选择,先拒绝是因为没理由接受,后来接受是因为有理由接受。
D.王充认为,虽然金子和房子都有接受或不接受的理由,但孟子只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而没有直接说自己没有功绩或者已辞官再接受就不合理。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2)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小题5】王充反驳孟子拒绝接受俸禄和馈赠的依据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