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原型符号,铸就了上至以玉为神的信仰,下至道德品格的规约,并且在构成多元文化认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延续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玉器历经九千年的历史发展,从它被发现之时便不仅限于一种具有温润、坚硬特质的物质材料,而是以不同的器型及纹饰特征,承载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认知。在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中,玉已经不只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发展成为一种符号。

②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富含了大量的关于的描写,根据当时礼玉时代的文化特征,诗词中亦反映了饰玉载德以及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传统。《国风·鄜风·君子偕老》云: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诗中的是修饰妆容的美玉,以此描写女性的美丽大方。同时,更是将饰玉的行为作为一种约束德行的规范,要求佩玉的女子有德。然而,诗词后半句的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采用了反诘的语气来讽刺她不贞洁的品行。

③随着玉文化的演变,诗词中频繁出现了以玉为美称的玉人、玉臂、玉容、玉足、玉手等描述,成为美丽优雅女性的代指。无论是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的掩红泪、玉手亲折,还是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的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均是通过对玉的描述指代了美人及其身体,这种美称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借喻美的符号性表达。

④古诗词中将自然景象比喻为玉的用法屡见不鲜,其中将月亮比作白玉是文学史上隐喻的惯例。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以玉器与日月星辰相联系的使用方法。《庄子·列御寇》云: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这是庄子将逝之时,其弟子欲厚葬之,庄子回应的一段话,意思是我用天和地做棺材,用日和月做连璧。在这里,庄子将日月作为保护尸身不朽的玉璧,证实了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辛弃疾的《青玉案》: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玉壶原指玉制的壶形配饰,此处指元宵节的月亮。玉的自然属性中有透、亮之特性,因此还经常被用来比喻梅花、露水等自然景色,苏轼的《西江月·梅花》中对梅花如此描述: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晁端礼亦在《绿头鸭·咏月》中将秋露比作玉露: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诗人把握住了梅花和露水晶莹剔透的特性,以玉作为暗喻类符号进行使用。

⑤玉作为符号还呈现出由物象意象的指代性功能。诗人经常用玉楼、玉阁干、玉台等辞藻来描绘建筑等具体物象,这其中的究竟真是玉材建筑而成,还是由玉文化所构成的意象而已?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汉武故事》中有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之说。通过建筑史的考证,较为高级的台基用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者宫殿中的次要建筑,也就是确实是以玉石而筑。但是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指代特征的符号化语言。叶舒宪先生曾引证玉堂、白玉堂或白玉楼发端于天国想象的神仙世界建筑,在西汉时代被落实为都城皇宫建筑,汉代以后再次被文学家想象成一种若即若离、虚实相生的符号,在个人幻想与精神永生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文学桥梁。

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楼、玉阑干、白玉堂、琼楼玉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物象或场景,而是指代了一种表达美好境地的意象符号和思绪心境。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指想象月宫中晶莹瑰丽的楼台殿阁。这不禁令人感叹:玉作为一个语汇符号,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意蕴,玉从神话中来,最终又因诗人的浪漫情怀借由玉再次走向神话与想象,玉帮助人们构建了一座座仙境般的楼宇庙堂,或栖息,或感伤,这都是玉的丰富意蕴所成就。

⑦从先秦《诗经》中的巧笑之理,佩玉之傩,到宋代苏轼笔下《洞仙歌·冰肌玉骨》的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从佩玉将将”“德音不忘中隐含的君子之道,到草软沙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的潇爽洒脱,从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到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无论饰物抑或符号,无论精神抑或身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玉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象及艺术内涵。历史会发展,玉的内涵也将继续不断发生演变,然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及它为人们承载的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摘编自崔卉萱《从玉到玉符号:基于诗词视角的玉文化审美》,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不久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正式发布。官方介绍,同心背面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玉璧。

②凌家滩出土了大量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尤其以精美玉石器著称世界。在1200多件玉石器中,代表性玉器有人、龟、鹰、龙等。玉龟、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③凌家滩出土的玉鹰、玉龙、玉版等珍贵玉器不仅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工艺制造水平,更反映了5000多年前先民的思想与智慧。凌家滩文化也因此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④此次成为冬奥会奖牌图案素材的凌家滩玉璧,其形制含义深厚。有学者认为,同心圆外圆有四个直角对称的圆孔,代表了四方,内圆代表人们生活的空间。内圆与外圆之间的弧形连线分割了内圆与外圆,也在玉璧上形成了一个中轴线。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11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诗词中,玉已经不是在描摹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承载了更多传统文化认同并发展成为有特殊含义的符号。
B.玉的自然属性中有透、亮之特性,因而庄子“以日月为连璧”,要将日月作为保护其尸身的玉璧。
C.诗词中的“白玉堂”不仅可指代天国想象的神仙世界建筑,也同样能指代都城皇宫建筑。
D.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的设计灵感得益于“双连玉璧”形制的深厚含义。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偕老》中女子佩玉的装扮和她不轨的行为构成强烈反差,加强了作者的讽刺力度。
B.随着玉文化的演变,古代诗词由起初以“玉”比喻君子(女子),渐而变化为来修饰人。
C.随着人们以玉寄托的情感越来越丰富,玉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象及艺术内涵。
D.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有100多件一级文物,足见5000多年前高度发达的工艺制造水平。
【小题3】下列诗句中,不是将月亮比作玉器的一项是(     
A.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B.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
C.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D.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⑤段的论证特点。
【小题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玉文化的内涵。
22-23高二上·江苏徐州·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契诃夫是西方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用简洁凝练但又意味深长的生活化语言来表现人物角色的精神空间,从而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诗意化挖掘。这种诗化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影响了一大批中国戏剧作家,曹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借鉴契诃夫诗化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努力结合本土文化创新实践,从而使其剧作呈现出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新型戏剧风格。

曹禺的多部剧作,无一不清晰地体现其创作深受欧美剧作家尤其是契诃夫的影响。他曾多次坦言自己对契诃夫的诗化现实主义戏剧风格的欣赏与钦佩,他说,若将契诃夫与世界著名戏剧家相比,他的剧本与莎士比亚以及易卜生的话剧都不同它显得很深沉,感情不外露,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因此,虽然《雷雨》大获成功,但曹禺并不满意,他开始不断反省,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的那一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为深刻的……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这段话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曹禺对契诃夫的推崇。曹禺将这些思考付诸戏剧创作实践,陆续创作出颇有别于《雷雨》的《日出》《原野》等剧作。

相比传统戏剧注重对故事情节与外部冲突的设计,契诃夫的剧作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他曾说: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戏剧舞台上去,必须写出这样的剧本来……通过对诸如吃饭、聊天、喝酒等日常生活题材的刻画去挖掘背后隐藏的戏剧性,因而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时一般都使用一种朴素简洁的戏剧语言。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那般华丽典雅、酣畅淋漓,但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其戏剧中每一句对白背后都隐藏着故事人物的内心隐秘,观众只有在反复揣摩对白后,才能洞悉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心理逻辑,才能把这种看似间断无关联的语言串联起来,从而明白其中真正的内涵。对于这种创作风格,曹禺非常欣赏,并将其付诸戏剧创作实践。

契诃夫的戏剧语言虽简洁凝练,甚至看似简单,但却充分体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风格,极富诗意。有些对白,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深刻透露出剧中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人物的孤独忧郁。比如在《海鸥》中,剧中人物妮娜说:我是一只海鸥……啊,不是的。我是一个女演员。这种朴实无华但却充满诗意的契氏戏剧语言风格,深受曹禺欣赏与推崇,并被他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从而体现出一种诗意特征,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或几句简单的对白,甚至几个常见的语气词,就能展现出故事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更是用无声的语言来抒发委婉悠长的诗化意境。正因如此,钱谷融先生说: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诗人的素质,促成曹禺将剧作的语言锤炼得极富抒情性。

以曹禺为代表的中国戏剧作家,通过借鉴契诃夫戏剧艺术的创作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相结合,从而使舶来品话剧历经百年吸收、消化和创新,终于演变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典型文化现象。

(节选自周海云《曹禺与契诃夫戏剧语言艺术的比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又借鉴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不断吸收、消化并创新,从而使其剧作呈现出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新型戏剧风格。
B.曹禺深受契诃夫诗化现实主义戏剧风格的影响,在欣赏钦佩之余反省借鉴,并付诸创作实践,于是成功创作出风格异于《雷雨》的《日出》《原野》等佳作。
C.契诃夫的剧作有别于重视故事情节和外部冲突设计的传统戏剧,通常聚焦日常生活琐事,采用朴素简洁的戏剧语言,于一句句对白中揭示人物的隐秘心理。
D.契诃夫的戏剧语言虽然简洁凝练、直白朴素,但是富于生活化、诗意化,他巧妙借助这种语言表现人物角色的精神空间,从而诗意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契诃夫对曹禺创作风格的影响,接着从契氏语言生活化和诗意化对曹氏影响的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B.文章论述了契诃夫戏剧创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对曹戏剧创作的深刻影响,并多次直接采用契诃夫的观点来增强文章说服力。
C.文章第二段多次引用曹禺对契诃夫戏剧创作风格的评价,体现了曹禺对契诃夫的仰慕、推崇,以及在创作上受到的深刻影响。
D.文章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阐释了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时一般采用朴素简洁的语言,是缘于其戏剧创作注重描写日常生活琐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雷雨》大获成功之后,曹禺却直言“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敲碎从前拾得的那一点浅薄的技巧”,表明他将彻底告别以往工于技巧的做法。
B.“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一句表明曹禺虽然极度推崇契诃夫,但是对将契氏戏剧理念付之于创作实践仍缺乏自信。
C.对契氏剧作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白,观众只要认真反复揣摩,并将这些语言串联起来,就能明白其真正内涵,进而洞悉剧中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D.正如钱谷融先生所发现的那样,曹禺归根结底是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虽然是戏剧,但是他的戏剧语言却显示出浓厚的抒情意味和委婉悠长的诗化意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前我们一般的看法是把科学当作和文学、艺术等性质截然不同的东西:文学、艺术等兴衰无常,不是直线进步的;科学则如积薪,总是后来者居上。这个看法当然并不是没有受到怀疑,如人类学家克鲁伯就曾提出异议。但直到库恩的研究发表之后,我们才真正对科学发展的历程获得一番崭新的认识。根据库恩的提示,我们知道科学的成长并不必然是直线积累的,相反地,它大体上是循着传统与突破的方式在进行着。喜欢讲辩证法的人也许不妨称之为从量变到质变。所谓传统是指一门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常态情形下,具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假定、价值系统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而所谓突破,则指着一种科学传统积之既久,内部发生困难,尤其是对于新的事实无法作适当的处理。当这种困难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这一门科学的传统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基本性的变化,换言之,即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一方面突破了旧传统,另一方面又导向新传统的建立,使研究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②根据库恩的理论,一切科学革命都必然要基本上牵涉到所谓集范的改变。那么,典范究竟是什么意思?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典范这个中心观会有极详细而复杂的讨论,但简单地说,典范可以有狭要二义,广义的典范指一门科学研究中的全套信仰、价值和技术,因此又可称为学科的型范。狭义的典范则带一门科学在常态情形下所共同遵奉的楷模。这个狭义的典范也是学利的型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最中心的部分。

③库恩的研究充分显示一切常态科学都是在一定的典范的指引之下发展的。科学家学习他的本门学科的过程,通常并不是从研究抽象的理论和规则入手。相反地,他总是以当时最高的具体的科学成就为楷模而逐渐学习得来的。这种具体的科学成就在今天是以教科书的方式出现的;在以往则见之于科学史上所谓经典的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牛顿的《原理》等等。这正是狭义的典范一词之所指。典范不但指示科学家以解决疑难的具体方式,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提供科学家以选择问题的标准。从科学史上看,可以说一切科学研究的传统都是由于典范的出现而形成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既经形成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在一特定的典范的笼罩之下从事解决难题的常态工作。他们的志趣决不在基本性的新发现,并且对于叛离典范的异端往往采取一种抗拒的态度。换句话说,库恩的典范颇近乎怀德海所说的基本假定或柯灵伍德所说的绝对前提。它们都是在某一个时代中被视为天经地义,而无从置疑的。而且离开了这些假定前提,当时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思考或研究。

④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科学史上树立典范的巨人一般地说必须具备两种特征:第一,他不但在具体研究方面具有空前的成就,并且这种成就还起着示范的作用,使同行的人都得踏着他的足迹前进。第二,他在本门学术中的成就虽大,但并没有解决其中的一切问题。恰恰相反,他一方面开启了无穷的法门;而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无数的新问题,让后来的人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因而形成一个新的科学研究的传统。在科学史上我们说哥白尼的天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就是因为哥白尼或弗洛伊德是建立典范的开山宗师。他们在天文学或心理学方面所创树的楷模使得他们的后学不得不在长时期内埋首于解决难题的扫荡工作。

③但是科学史上的典范并不能永远维持其典范的地位。新的科学事实之不断出现必有一天会使一个特定典范下解决难题的方法失灵,而终至发生技术上的崩溃。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危机一词的确切涵义。

⑥科学史上危机的成因很复杂,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外在因素言,如以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为例,则16世纪要求历法改革的社会压力便曾加深了旧天文学传统的危机。但就内在因素言,技术上的崩溃是一切科学危机的核心。危机导向革命,新的典范这时就要应运而生,代替旧的典范而成为下一阶段科学研究的楷模了)当然,新旧典范的交替,其间并没有一道清楚的界限。有时候,早在旧典范如日中天之际,新典范即已萌芽,不过当时不受注意罢了。另一方面,新典范当令之后,旧典范也并不必然完全失去其效用。举例来说,哥白尼天文学并没有完全取代托勒密的系统。一直到今天,在推定星位的变化方面,托氏天文学仍在被广泛地应用着。

节选自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小题1】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库恩对科学发展历程的认识,其本质上还是量变到质变的后来者居上的过程。其认识的新颖之处就在于这种发展与超越是循着传统与突破的方式在进行着。
B.科学家学习他的本门学科的过程,都不是从研究抽象的理论和规则入手,而是以当时最高的具体的科学成就为楷模而逐渐学习得来的。
C.库恩的“典范”理论与怀德海“基本假定”理论或柯灵伍德“绝对前提”理论,都是在那个时代中被视为天经地义,而无从置疑的。
D.在科学史上,哥白尼或弗洛伊德是建立“典范”的开山宗师,因此我们称之为“哥白尼的天文学”或“弗洛伊德心理学”,这里是从“典范”的狭义方面而言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关于“科学革命”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科学传统积之既久,其共同遵守的基本假定、价值系统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发生困难,这一门科学的传统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基本性的变化,即发生了科学革命。
B.“典范”的改变是科学革命的必要过程。“典范”分广狭二义,即“学科的型范”与“学科的楷模”,它们之间呈现交叉关系。
C.科学革命引发的新旧“典范”的交替,其间并没有一道清楚的界限。以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为例,16世纪要求历法改革的社会压力便曾加深了旧天文学传统的危机,但哥白尼天文学并没有完全取代托勒密的系统。
D.“技术上的崩溃”是一切科学危机的核心,危机引发革命。新的“典范”应运而生,代替旧的“典范”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学科型范”。
【小题3】为什么说“一切科学革命都必然要基本上牵涉到所谓“典范”的改变”?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技术自一出现,便伴随着伦理争议和道德评判。正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导致的伦理后果难以预测,人们对人工智能问题争议不断。作为一种具有颠覆传统、重塑未来的强大力量的技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准确把脉人工智能的时代镜像,透视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风险,构建和谐共生的人机主体的伦理新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人工智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期,人类社会吁求高阶科学技术力量的伦理支撑。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伦理反思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被称为伦理学科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出现的人工智能伦理新问题,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丰富和拓展了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这反过来又成为助力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精神因素。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通过语义网络、知识图谱、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了人类生存的价值。依托于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运算、反馈和调整,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以围棋的人机大战为例,阿尔法狗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战胜人类顶尖棋手李世石,并且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不断促进自身进步,完成了在部分领域对人类智能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人类利用科技力量延伸自身能力以及追求提升自身价值的体现。另外,在日常生产生活领域,人工智能在增强人类能力的同时,也日益凸显出其对于人类自身解放的重要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挑战。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说,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的主体性。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就曾预言: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人工智能与一般人造物存在巨大不同,它不是单纯延伸人的体力的机械物。人工智能模拟的对象是人的大脑和思维方式。而人作为思维主体,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殊性,许多人担心一旦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个临界点,如诞生强人工智能,它就可能解构人的主体地位,彻底压倒人类。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如何有效控制技术力量的消极作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难题。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性问题。例如,企业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基于此了解目标对象的偏好和行为倾向,这造成了巨大的权利不对称。再如,人工智能在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创造新工作机会之余,会使得那些没有能力迈过技术性壁垒的人成为无用阶级。又如,在一些情境中,人工智能导致法律责任的归属成为困难。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创制提高人类劳作效率的机器,也在创制提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更是在创制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为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进行伦理调适。

(摘编自夏少昂《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时代镜像与调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力量强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伦理风险。
B.与一般人造物不同,人工智能不是单纯延伸人的体力的机械物,它模拟的对象是人的大脑和思维方式。
C.人工智能会带来伦理学问题,前者的发展对后者提出挑战,而后者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前者提出挑战。
D.很多人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殊性,担心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个临界点,可能会解构人的主体地位,威胁到人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提出中心话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指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调适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列举“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例子,论证人工智能的危险性,以及给人类伦理带来的新问题。
C.文章第三段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两个角度论述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挑战,层次分明。
D.文章整体上运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具有前瞻性,具有辩证思维和现实启示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颠覆传统、重塑未来的强大力量的技术,这带来了伦理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前景的担忧。
B.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其能力和价值是人类本身所不具备的,拓展了人类生存的价值。
C.人工智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隐私保护、就业公平、法律责任等带来挑战。
D.我们要创造“提高人类劳作效率”和“提升人类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机器,这才是“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