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画同源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常常谈到的一个重要话题,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而其后的贺拉斯更在《诗艺》中将其浓缩得简洁有力:画如此,诗亦然。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在中国,先辈们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苏轼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画作《蓝田烟雨图》上的题跋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最为著名,从而引起了许多关于诗画是否同源,诗画何以同源的论争。大文豪苏轼无疑给中国的书画同源说抬高到一定的地位,也给中国的诗歌艺术领域增添了魅力。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也是艺术的天堂。众多大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大家,对于诗画同源的理论,某些人认为是荒谬的,这是对诗画同源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理论的运用范围及其思想体系没有深刻探讨的缘故。某些人认为所有的诗画都是相通的,这也是一个误区,由此可见,构建诗画同源说的理论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淳道书画艺术《诗画同源如何理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和中国画的跨界融合使二者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古代文学史上和绘画史上的典范。
B.中国文化提倡书画表情达意,西方则把诗画作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等同建筑、雕刻。
C.山水田园诗把诗歌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出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也推动山水画的发展。
D.现在中国画发展遭遇瓶颈,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用西方画的技法加以改造。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诗与画的跨界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
B.源于对诗画表达手段差别的认识,西方文化史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C.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D.诗画合璧就是把自己的诗题写在自己的画上,或在自己的画上题写他人的诗。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朝王维描绘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的《山居秋暝》。
B.唐朝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者求亲场面的《步辇图》。
C.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描绘曹植与甄氏爱情故事的《洛神赋图》。
D.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描绘汴梁城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
【小题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答。
【小题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22-23高一上·广西玉林·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成人礼定型于周代。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现存《仪礼·士冠礼》是当时士阶层以及后世礼仪重建的文本依据。古人重冠礼,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缁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成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日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宾者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人”模范,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此外,冠者在加冠之后还要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他们的训诫。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内化于冠者心中,对其身心意志进行规训。

古人有名有字。一个男孩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由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并加以劝勉之辞。

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文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晚唐以后,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使其得以在社会上感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训、字解等,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说写作内容或繁或简,形式或韵或散,蕴含着长辈的殷殷希望和切切叮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成人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学者叶国良曾对“字说”与成人礼关系加以集中讨论,认为字说源于周代冠笄之礼中的“命字”仪节,在冠笄礼仪式衰微之时,部分取代了冠礼的部分功能,在民间社会继续发生作用。

随着国家对青年教育的重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共青团和教育部门开始重建18岁成人仪式。这种成人仪式一般都相对模式化,包括教育篇、感恩篇、成人篇、高考誓师篇,只是仪式环节设置上略有差异。教育篇多是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讲话;感恩篇多是通过一些互动环节或者往事回顾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成人篇则形式多样,比如过成人门、佩戴成人徽章、颁发成人纪念册等;高考誓师篇的地区差异明显,一些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正在逐渐淡化高考指向,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学校仍然强调高考之于成人过程的“考验”性。

(摘编自贺少雅《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

材料二:

至今能看到的较完整的成人仪式见于《仪礼》中的士人冠笄之礼。其中,冠礼于宗庙中举行,由父兄邀请宾者来主持,仪式繁复隆重,体现着对冠者成人的重视,也显示出浓重的父系家长制的权力色彩。仪式核心环节为“加冠”和“命字”,而又以“换装易服”作为主要程序。仪式环节基本如下:

(1)筮日:主人于家庙门前占卜冠礼的举行日期。

(2)戒宾:主人将举办冠礼之事知会其僚友,并邀请其为宾客。

(3)盆宾:冠礼前三日,择吉选定一位来宾为正宾,为冠者加冠命字。

(4)宿宾:冠礼前两日,至宾客家再度邀请正宾,同时约请一名赞冠者。

(5)为期:冠礼前一日,于家庙外举行仪式,宣布冠礼时辰,并通知众宾。

(6)陈器服:冠礼当日晨起,陈设盥洗用具和三加礼用冠服。

(7)就位:主人、亲戚、冠者及诸位执礼者各就各位。

(8)迎宾:主人迎候贵宾于门。贵宾抵门后,主人出门外迎接。主宾三楫三让,而后升堂。

(9)三加:正宾在赞冠者协助下,为冠者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并致祝辞,三次不同;冠者三次易服。

(10)宾醴冠者:正宾授冠者以醒,并致祝辞。冠者祭酿,祭脯醢。

(11)冠者拜见母亲:冠者持脯出门,北面见母于东壁,母拜受。

(12)宾字冠者:宾为冠者命“字”,并致祝辞。

(13)冠者拜见诸亲戚长辈:兄弟、赞者、姑姑、姊妹等,均互行拜礼。

(14)冠者拜见官长:冠者易服,奠挚见于君,然后持挚拜见乡大夫、乡先生。

(15)醴宾:主人致醴酒、皮帛于宾赞者。

(16)送宾、归俎:宴飨副谢各位宾客。送别宾客后,派人将祭祀所用之牺牲送至宾客家。

(摘编自萧放《伦理:中国成人礼的核心概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礼·士冠礼》中有关于命字仪式礼节的记载,却没有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等内容。
B.作为男子成人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C.冠礼分为三加冠服和命字两个环节,古人把这两个环节看作对一个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机。
D.当代成人礼虽不行冠笄礼,也不另取字,但各种讲话、寄语与古礼中的祝辞、字辞的功能相似。
【小题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取字是为“敬其名”,但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可见古人在面对最为尊敬之人时,不允许有私敬。
B.三加冠服每一加祝辞都有关于“德”的训诫,甚至主持冠礼的宾者都要求是人之楷模,可蚀高平知古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诲。
C.乡贤们可以对冠者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内容,使其从中得到教海。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出现了大量的引用论证,其中以直接引用为主,论证充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小题3】下列有关起名字的内容中最不能体现长辈的训诫之义的一项是(       
A.辄奉字日惟深,颇与名相称。沧溟渤獬所以能无不容,惟其深面已。传日“椎深也,故能民妈通天下之志”,此德人之事业也。
B.马之行地曰腾骧,取其駸駸载骤,日进无疆也。马之进可至千里,人之进可达圣贤。余为名之骧,而字曰进夫。
C.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D.既就学,喜讨论经义。五代文格浅弱,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元。既而改名字,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
【小题4】请简要说明古代成人礼的训诫是通过哪些途径完成的。
【小题5】古代成人礼和当代成人礼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二、材料二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约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令人着迷。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我们每天都在看,也不觉得有多神奇。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

新媒介应用到社会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既有跳跃式的迭代,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的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就秉持的态度而言,乐之者甘之如饴,怨之者弃如敞屣。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再进入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以“快手”为例。2011年,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网红直播”和“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这种适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与文字时代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镜头与画面,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有人说,新媒介割裂了时间,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导致人们“去深度化”的思考,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但是也要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再者,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摘编自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幻电影里的“魔法报纸”到当今微信的信息推送,反映出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
B.“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与“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是解答新媒介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所以新媒介在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
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电影情节引入,对比昔日与现今媒介的传播条件和使用状态,引出对新媒介应用于社会的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两个维度论述新媒介如何应用于社会,用比喻论证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
C.文章第五段举用照相术成熟带来传播方式改变的例证,目的是证明个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早已有之。
D.文章末段指出新媒介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分析新媒介带来“去深度化思考”问题,有思想深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当今用短视频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难以接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
B.随着照相术的成熟,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打破了文字时期长期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线性的特点。
C.尽管现今有部分人不适应新媒介,但是只要他认同“新媒介必然取代旧媒介”的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新媒介的能力。
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认为珍贵的思想是稀缺的,人类需要克服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样、梅花、长城、中国结等。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在超越传统的现当代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阀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B.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C.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D.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B.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C.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D.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B.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C.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D.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