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化功能。在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有机融合的乐诗之教形式,不像那样刻板刚性,而是具有优美柔顺的基本特质。故其能使人精神愉悦,进而给人带来精神气质上的变化。按照汉儒的看法,乐诗之教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变民风、化民俗的政治目的。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可以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

其次,乐诗之教与王道的推行关联在一起。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就社会治理来说,礼、刑、政等手段都是一种刚性规范,通过规训和惩罚达到治理效果。而乐诗则不然,它是一种柔性手段,是通过艺术感化促进人们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以优美方式来达到天下大治这一崇高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乐诗不仅是艺术生活,更是政治生活,是当时国家经常运用的一种政治治理手段。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最后,乐诗还是政治评价的一种载体。儒家在观察和评价现实政治时,往往把乐舞的审美判断引申为政治判断。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即所谓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礼记·乐记》)。《诗经》的乐诗演奏,从中也可演绎出对政治与道德的看法。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并进行了艺术评价后,逐一对国家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对于儒家来说,正是因为乐舞、诗歌从制作上就具有政治性、道德性的考量,那么从观赏的角度,当然能够品味出不同的政治意义。

总之,乐诗之教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这种乐诗之教的形式彰显出诗礼文化的艺术性与政治性完美结合的基本特质。

(选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诗之教”是儒家为推行公共教化而提出的观点,其文艺方式和教育形式都具有三方面的政治功能。
B.乐诗之教之所以能使人精神愉悦,进而给人带来精神气质上的变化,这是因为它具有优美柔顺的基本特质。
C.作为一种柔性手段,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崇高”目的。
D.因为音乐与政治相通,所以儒家把乐舞的审美判断引申为政治判断,将其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紧扣论题,在对论题进行简要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从教化功能、王道推行、政治评价三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综合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论证严密。
D.文章引述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例子,是为了论证《诗经》能够进行乐诗演奏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诗之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用以提高、强化、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
B.与礼、政、刑等一样,乐诗也是一种国家政治治理手段,只是它以柔性来教化政治。
C.儒家能从观看乐舞中品味出不同的政治意义,是因为乐舞制作时就有了政治性考量。
D.“乐诗之教”所承载的政治功能是多方面的,这些政治功能让诗礼文化具备了政治性。
22-23高三上·云南保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当代小说一直没能较理想地平衡好两种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实与虚、小与大的关系。很多写作困境由此而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小说革命,常常在极端抽象和极端写实这两种思潮之间摇摆。先锋小说时期,因为语言和结构探索的极致状态,写作被抽象成了一种观念、一种形式法则或语言的自我绵延,代表作有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信使之函》、北村的《聒噪者说》等;后来的新写实小说,写日常生活琐细的困顿,各种孩子入学难、乡下来亲戚了、豆腐馊掉了的两难,走的又是极端写实的路子,精神意蕴上飞腾不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日常生活书写的张扬,走的就是这种经验主义、感觉主义的写作路子,物质、身体、欲望是叙事的主角,新状态”“身体写作”“O”“O等写作现象背后,都有经验崇拜、感觉崇拜的影子,叙事中的细节流指向的多是日常生活的烦难和个人的私密经验,这种由感觉和经验所构成的实感,对于认识一种更内在的生存而言,敞露出的往往是一种空无感——写作到经验为止,而经验的高度同质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验的贫乏,其实就是意义的贫乏、精神的贫乏。

标新立异并不是现代小说唯一的途径。如果写作只是修辞和技艺,任何一种变着花样的探索很快就会模式化和雷同化,谁都可以玩一次意识流,谁都可以荒诞一把,博尔赫斯的圈套、马尔克斯的开头也可以模仿得像模像样。写作除了要有方法论的革新,也要有丰富的现实信息和审美信息,叙事才不会变成语言的空转,因此,文学该如何向公众发言并重获大众影响力,这并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当年的先锋作家,如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北村等人,后来都发生了写作转向,并写出了《活着》《人面桃花》《黄雀记》等故事性很强、读者很多的作品,这本身也表明,不再坚持过于乖张的艺术面貌,未必就是向大众妥协,而可能是通过艺术的综合和平衡,让小说回到了小说自身的中间道路中。中间道路这样的概括也许过于粗疏了,但从极端抽象的艺术探索中撤退,同时又避免沦入经验主义、感觉主义的泥淖,让写作变得既感性又理性,既实又虚,甚至用寓言的方式来写人间万象,这种综合和平衡所带来的写作突破,是近年来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之一。

好的小说,总是游走于纪实与虚构、微观与宏大之间,让自我、意义、价值关怀、精神追问等,隐身于细节、经验、语言和结构之中,进而实现某种综合和平衡;它既有坚硬的物质外壳,又能在意蕴上显出一种浑然和苍茫,有限的讲述,好像敞开着无限的可能。而综合、平衡、杂糅、浑然,正是文学精神的核心。尤其是当我们把西方各种艺术流派都模仿、借鉴一遍之后,文学如何才能建构起真正的中国风格,就得借力于对各种艺术力量的综合。文学要想对中国作出重新体认,不是简单依靠回望传统、激活传统叙事资源就可以了,它还要处理好与现代世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只有融汇了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文学,才能称之为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学。小说是当下最重要的文体,理应担负起文学变革的使命。

新的观念催生新的小说。当一个现代社会来临,我们不仅希望作家告别陈旧的写作方式,写出真正的现代小说,也希望他们能不断地写出新的现代小说。

(摘编自谢有顺《召唤一种新的现代小说》,《新华文摘》2023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小说时期,写作被抽象成了一种观念、一种形式法则或语言的自我绵延,代表作有《褐色鸟群》《信使之函》《聒噪者说》等。
B.新写实小说写日常生活的困顿,精神意蕴上飞腾不起来,充分说明写作不能走写实的路子,如豆腐馊掉了的两难,乡下来亲戚等。
C.“新状态”“身体写作”“七O后”“八O后”等,专以物质、身体、欲望为叙事对象,写作到经验为止,显现出意义和精神的贫乏。
D.中国文学除回望激活传统外,还要处理好与现代世界、现代艺术间的关系。只要融汇了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就能面向未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当代小说一直没能比较理想地平衡好实与虚、小与大两种关系。
B.文章引余华等先锋作家转向写出故事性很强的作品,旨在论证让小说回归“中间道路”的重要性。
C.文章运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观点,层次清晰。
D.文章以“较理想地”“收获之一”“当下最重要”等语言,对表述作出限制,用语审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除了方法论的革新,也有丰富的现实信息和审美信息,不是谁都可以玩一次意识流,谁都可以荒诞一把。
B.近年来中国文学的一大收获是不再坚持过于乖张的艺术面貌,让写作变得既感性又理性,既实又虚,既综合又平衡。
C.当我们把西方各种艺术流派都模仿、借鉴一遍之后,文学要建构起真正的中国风格,就得借力于对各种艺术力量的综合。
D.《祝福》《红楼梦》这样的优秀小说既有坚硬的物质外壳,又能在意蕴上显出一种浑然和苍茫,有限的讲述,好像敞开着无限的可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是对汉代《水经》的注释与补充,篇幅却达原书的20倍。《水经注》不仅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河流,还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山川古迹、风土人情、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歌谣俗谚,可谓中国古代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在战乱频仍的北魏全凭传抄流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沈德潜称此书“不可无一,不容有二”,以示历史上难有与之比肩的作品。

《水经注》吸引着数代学者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郦学。清乾隆年间的全祖望、赵一清和戴震,被誉为“郦学三大家”,近代对《水经注》研究贡献较大的学者有王国维、胡适等。不仅如此,海外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水经注》的学术价值。1918年,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琢治撰写《水经与水经注文》,全面介绍《水经注》并给予极高评价,他的学生森鹿三成为在日本名气和成就最大的郦学家。1905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发表《魏略所见之西域诸国考》一文,称《水经注》“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地理文献”。

《水经注》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首先,郦道元为水著述是因为中华知识体系中的史书传统,而为河流撰史则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春秋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典故,书中涉及35条水道的分布,东汉时《水经》出现,郦道元延续了前人的书写传统,并非首创。这一传统一方面缘于水在农业文明中有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来自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在西方,柏拉图开启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这也是西方知识体系中没有较早出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按照经、史、子、集四个分类,往往把史学提高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位,有“六经皆史”之说。由一本书形成“郦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水经注》包含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词章学等,还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这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按今天的图书分类法,《水经注》仅是地理专著,读者也就难以体会它的价值。

最后,西方相关著述直至19世纪才出现。西方启蒙运动后,社会学科组织分化、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切断。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影响了之后对西方史学界起革命性作用的法国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后,年鉴学派《莱茵河》《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逐渐以河流水道作为线索书写历史。作为反思与修正,年鉴学派开创的史学范式推崇“总体史”,强调打破学科界限,以史学整合社会科学的研究。

跨越十余个世纪,年鉴学派的观念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书写不谋而合。这一“巧合”的背后,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郦学”显示了中国独有的史学引领的中华传统知识体系,这对如今构建中国学派、形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有着宝贵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文情俱胜<水经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不仅在篇幅上远超《水经》,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作了最全面的再现。
B.郦道元为河流撰史,既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水”的重要性,又缘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因为《水经注》这本书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所以《水经注》能在学术界形成“郦学”。
D.《水经注》影响了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对打破学科界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给年鉴学派提供了依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出论述对象,接着论证了《水经注》的国内国际学术地位及其原因。
B.文章将中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比较,显示了史学引领下中华传统知识体系的特点。
C.文章引用中外学者的评论,有力地论证了《水经注》的学术地位以及学术价值。
D.文章以年鉴学派的反思与修正为例论证了中华传统知识体系对西方学术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体现了“观象于天,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
B.西方没有较早出现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
C.如果仅把《水经注》归类为地理专著而忽略其史学意义,它的学术价值就无法被读者体会到。
D.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等现象人为设立了学科壁垒,不利各学科的整体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B.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C.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D.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B.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C.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
D.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C.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D.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