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解释为;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的定义和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表达了的德性。孔子践履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是公正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对哲学活动与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途”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C.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小题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下·辽宁大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这里“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如果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现代戏曲这个概念,它只是一种命名策略;但是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者,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以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戏曲的剧场艺术化包括戏曲演出功能的纯化,使之越来越变成可供艺术欣赏的精神创造,逐渐改变了戏曲被当成其他人类活动之附庸的现象。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台湾地区戏曲学者曾永义提出过“精致歌仔戏”的口号,正是大陆当代戏曲演进趋势的隔空回响。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戏曲的演出氛围从自由松弛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转变为认真严肃的“纯艺术”,原有的民间性状是被刻意剔除了的。

在戏曲的当代演变中,最重要的变化还是对戏剧的整体性前所未有的强调。当代戏曲不仅在剧本的结构上注重戏剧的整一性,在舞台呈现上同样极大地提升了整一性;不仅编剧将一部戏看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整体,演员按整部戏的思维设计自己的舞台表达;在戏曲音乐领域亦是如此,全剧从每个唱段的唱腔到过门、幕间曲和情绪音乐等等,均经过认真设计,并有使之成为整体的强烈主观意识。

近代以来戏曲的演变,体现了编剧、演员、作曲(唱腔设计)和逐渐界入戏曲领域的导演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从广场艺术和厅堂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化是根本,整体化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至于这些演变是否具有现代品格,实关乎我们对“现代”的定义和理解。

(摘编自傅谨《“现代戏曲”与戏曲的现代演变》)

材料二:

过去对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走向的研究缺少对演剧体制历史考量和剧种特性的细致划界,因而导致当代戏曲发展呈现出濒危剧种现代化、地方小戏大戏化、戏曲艺术话剧化的弊端。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戏改方针没有任何区分地在所有剧种中都加以推行,结果导致剧种特质的一律化、京剧化、话剧化。现在之所以要提出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多重走向问题,其出发点就是要反思百年来戏曲变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首先对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重新加以确认,并从班社演剧体制上加以还原,对剧种历史的沿革、影响力、主要特征加以区分,从而真正确立不同剧种依据自身特性而自由选择发展的走向。这是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的研究反思,是建立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不可取代性的基础上的。

(摘编自邹元江《“戏曲现代化”焦虑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现代戏曲”的“现代”有“对变化的鼓励,追求进步”的意思,并据此立论,提出并阐释了自己的主张。
B.现代戏曲的倡导者认为“观众审美趣味在改变”,他们描述传统戏曲的多种局限性,并对传统戏曲的各种弊端展开激烈批判。
C.近代以来,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
D.重新确认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考量还原班社演剧体制、研究区分不同剧种的特性,是剧种选择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前提。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达尔文主义认为艺术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必将不断“进步”,这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
B.戏曲剧场化倾向是戏曲现代化演变的根本,戏曲的整体性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这些演变体现了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C.“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戏曲艺术未来发展多重走向的理念,利于开拓或突破戏曲艺术当代发展瓶颈。
D.中国戏曲剧种丰富,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和不可取代性,鼓励不同形式戏曲自由发展,促成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崇景打妻》作为旦丑戏淋漓尽致地将楚剧极善于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特点载歌载舞地传递了出来,具有极强的与观众沟通的亲和力。”
B.“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说要让所有人穿着燕尾服进剧场看越剧,这同样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戏曲精致化呈现的强烈意愿。”
C.“《秋江》的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只有手持船桨作‘行船状’的演员。‘好看’是它的‘写’,‘行船’是它的‘意’。”
D.“经过河南豫剧三团几代创演人员轮流到朝阳沟村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努力,豫剧《朝阳沟》成为“用河南话讲河南事”的现代戏曲典范。”
【小题4】材料二指出,要“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我们知道,小说叙事是以语言为载体并在时间之流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对小说的接受只能是在时间之流中的阅读,而对小说的视觉观看或凝视绝无可能。因为,在本质上,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所呈现的形象本身并非是一种视觉形象,并不能直接呈现于人的视觉,因此不能形成观看或凝视的行为。

②当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时,要通过我们的眼睛,但这种行为并不能称为“看”或“凝视”,只是阅读行为。因为,凝视的对象应是视觉呈现物, 如图像、影像等。虽然小说也会塑造形象,但这“形象”并不是直接诉诸于视觉, 而是诉诸心灵或意识。而当小说以图像的形式亦即插画的面目出现时,读者对小说的接受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小说的接受出现了新方式,即对小说的“观看” 成为可能。而这一切,要归功于《红楼梦》插图的出现。

③明清两朝,出版商为了吸引读者,在小说中插入了精美插图,特别是《红楼梦》的插图,版本更是繁多。显然,出版商的本意就是从售书这一商业化的目的出发的,但这些精美的插图却能对文字起到补充作用,如解释、说明文中的情节。鲁迅先生亦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文字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在鲁迅先生看来,插图相比文字, 更具形象性,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④从《红楼梦》的刊本可知,在程伟元首次将《红楼梦》付梓刊印时,其中就是附有插图的。这是因为,图像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图片互为阐发,无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变成一种关照性的体验。

(选自陆涛《关于<红楼梦>插图的图像学考察》)

【材料二】

①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叙事文体,应有自己的整一性、纯粹性。就此而言, 将图像插入小说叙事中是对文体纯粹性的挑战。眼见的插图通常与阅读想象并不一致,有的还差距甚远以至于相反,或使读者陷入“想得对”还是“看得对”的焦虑中。

②诚然,插图可以使小说在文人化之后继续亲近民间大众。问题在于这种“亲民”并非是通过小说本身,而是转移给了不同于语言叙事的图像叙事。语言和图像则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意符号,在阅读过程中观看图像需要翻越符号的栅栏, 即从沉浸其中的语言世界抽身而出,去观看一幅自己不一定认同的“图说”。就此而言,图像对于小说的“插入”实则是符号异类的入侵。图像作为“视觉诱惑” 是难以回避的,如前所述,任何小说阅读都不可能跳越其中的插图。于是,插图有着危险的负面效应——诱惑它的读者“东张西望”,心神不专,即干扰沉浸式的全身心阅读,使读者频繁出入于语言编织的想象世界,何况这“想象世界”并不像图像世界那样已被凝定,而是稍纵即逝、随时可能缺损、变形或破灭的幻影。

③就此而言,插图不能为阅读理解提供什么,尽管插图也能暗示画家对小说的理解,但却被隐匿在了图像的背后而未能“明说”,而其“图说”出来的意义也十分有限且模糊不清。原因当然还在于小说文体本身的虚构性,阅读它的根本意义在于激活想象力,引发多元、多层面的阅读恰恰是其文体价值所在。就这一层面来看,插图以其视觉优先性施加话语霸权,限制受众长期不能无视已经眼见过的“模样”。看来,插图有对小说叙事施加影响的图谋。这种“图谋”当然是指负面影响,与叙事艺术的自由旨归背道而驰。

④既然如此,插图对于小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叶逢春说:“虑阅者之厌怠,鲜于首末之尽详,而加以图像。”一言以蔽之,插图的目的在于刺激阅读兴趣。至少就文士书商们的初衷而言,小说插图就是如此,不过如此,就像鲁迅说的“增加读者的兴趣”而已。

⑤概言之,插图作为静观图像对于叙事流的瞬间凝定,决定了“暂停”与“川流”的不可调和性。就小说文体的纯粹性而言,这是一种危险的“插入”。

(选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三】


程甲本《元春》            改琦本《元春》

【小题1】综合材料一、二,下列不.属.于.插图优势的一项是(       
A.虚构性B.亲民性C.形象性D.优先性
【小题2】对材料二理解恰当的一项的是(       
A.插图最危险之处是使读者陷入“想得对”与“看得对”的焦虑。
B.小说是一种独立的叙事文体;图像则属于视觉符号,不能叙事。
C.利用视觉优先性原理,插图有预谋地对小说叙事施加话语霸权。
D.插图对小说有重重负面影响,而其意义却仅限于刺激阅读趣味。
【小题3】材料一、二中画线处都引用了鲁迅《“连环图画”辩护》中的观点,请分析哪一处引用得更合理。
【小题4】材料一、二在某些论述环节中,前提相似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请对此加以分析。
材料一材料二
相似的前提小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流而图像是凝视和瞬间暂停。
相反的结论(1)_____(2)_____
推论过程的差异(3)_____强调差异造成矛盾与不兼容,主张小说应保持文体的整一纯粹。

【小题5】小虹认为“以文为据”的优质插图,可以成为小说阅读的延伸。假如要为“读书报告会——元春”配画,你会选择材料三中的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作者与广大读者能否实现精神共鸣,关系创作的成败。网络文学吸收大众文艺成熟经验,凭借互联网传播即时性、宽覆盖等优势,实现创作与运营机制的创新,形成以读者需求为牵引的创作生产机制。创作者和文学网站及时更新连载作品,从读者即时反馈的收藏、推荐和评论中,了解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地将文化创新与受众需求连接在一起,强化网络文学的阅读黏性。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同样是由热心读者自发启动的。相关文学网站捕捉到海外读者阅读需求,不断推出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文学网站吸引海外作者加入,把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经验复制到许多国家,形成“世界网络文学”雏形。网络文学找到海外目标群体,目标群体推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滚雪球一般扩大影响。

创作者与读者求新求变的需求,是文学发展的持续动力。作者创作才华得到展现,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是其持续创造创新的可靠保障;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让读者获得独到的情感体验,读者才会跟随并支持作者的创作。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作者要学会把握艺术表达的新奇效果与读者理解程度的平衡,把握人类情感表达的分寸感等等,从而让艺术创新获得认可。

艺术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既要求创作者体察读者需求,又要求创作者熟知艺术传统。古往今来的大众文艺大多是类型文艺,其发展规律即始终围绕人类个体基本愿望和社会时代要求,在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类型,分门别类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每种类型文艺,如武侠、言情、科幻等,各有其广泛使用的世界架构、角色原型、故事模式等创作元素。

网络作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哲学、明清小说、现代通俗小说中,吸取创作元素,创造出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玄幻、仙侠等小说类型,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文体创新意义的成功之作。如《完美世界》以华夏神话、明清小说里的诸多人物为原型,对其融合再造,创造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特征鲜明的角色。与此同时,网络作家们还不断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滋养文学创作。如《盘龙》汲取奇幻文艺与游戏中的世界架构,展现出奇异的宇宙世界,赋予传统奇幻角色以崭新特征,令人眼前一亮。网络文学不断升级换代,近期更是出现一批阅读难度较高却受到读者热捧的跨类型作品,如《魔力工业时代》。

(摘编自王祥《借力良性互动促进文学创新》)

材料二:

什么是语言,什么又是艺术语言?语言是构成艺术形式的最小单元,也是基本要素,或称基本语素、基本语言;艺术语言是在艺术创作语境下,按美学特征与审美需要,将这些语素进行自由而独特的排列、组合,构成艺术作品的特殊表现方式与实现手段。

可见,语言是艺术构成的前提与基础,艺术语言是艺术呈现的生命与灵魂。并且,不能成为艺术语言的语言,无法进入创作语境;而不能进入艺术语境的语言,没有审美意义,因而也就不能建构艺术作品。

当下文艺创作中,确实存在着语言运用方面的病症或问题,比如陈腐、僵化、空洞、苍白、琐碎、庸俗、世故等,归结概括为一点,就是墨守成规、俗不堪耐。这些令受众失望、令审美无奈的“语言现象”,是对语言在艺术语境中的错置,与艺术创作之本质意义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回望文明史,文艺的演进发展正是艺术语言的演进发展。以美术领域为例,从原始美术到古典美术是这样,从古典美术到现代艺术也是这样,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同样是这样。在文学领域出现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艺复兴、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感伤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也正是由于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从而实现文学丰碑的不断矗立。并且,不管哪种艺术门类,凡能开启新的艺术语言形式者,往往能开拓艺术新径、走向艺术高峰。比如忠实于现实主义的曹雪芹、探寻魔幻现实主义的马尔克斯,比如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又开拓浪漫主义的贝多芬、走进抒情抽象主义的朱德群,还比如开启实验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开辟光影水墨山水的李可染等,都是艺术语言探索、创新、重构与超越的典范。

同经验语言不能摹写超验世界一样,传统艺术语言也不能生硬或原封不动地置于当下语境的艺术创作,否则,此类所谓创作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迟滞、倒退、抄袭与复制等问题,从而令艺术走向自我异化,也让艺术永远远离艺术,既有悖艺术精神,又窒息受众审美。

无可置疑,文明愈发展,审美愈不待。艺术创作要践行审美使命、承载时代担当,唯有语言创新,并且终究还是要语言创新。

(摘编自吕国英《艺术创新贵在语言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读者的阅读需求会激发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创新热情。
B.优秀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会在艺术表达的新奇效果与读者理解程度之间寻求平衡点。
C.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玄幻小说主要以华夏神话里的人物为原型,再对其融合创造。
D.艺术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态,只有具有审美意义的语言,才能建构起艺术作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经验虽然不能够应用到海外,但推动了“世界网络文学”的发展。
B.大众文艺主要是类型文艺,其艺术创新要求创作者体察读者需求,尊重文艺发展规律。
C.相比于美术领域,文学领域的发展更能说明文艺与艺术语言的演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D.传统艺术语言的生命力很脆弱,当下的创作者应避免抄袭,与时俱进,实现语言创新。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理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论。
B.德彪西早年对瓦格纳相当尊崇,后来逐渐觉悟到,法兰西音乐必须从瓦格纳模式中解脱出来,走自己的道路。
C.近年来,各类翻拍剧层出不穷。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
D.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写碑。其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你对当下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