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小题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23-24高二上·湖南株洲·开学考试
知识点:《论语》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汝歌,予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丧斯文也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以策指之曰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                    不仁,如礼何?
D.而我为阳虎                    客得之,说吴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记录了“子围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
B.孔子被围困时说“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表现出孔子在生死关头对维护礼乐制度的高度责任感。
C.孔子到宋国去,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支持并赞美子路。
D.孔子在被匡人围困时,依然不违背和放弃“仁”,并用“仁”来约束自己和弟子。事件的结果是最终得以解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2)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小题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被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圣人治民,度于本,不从[注]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其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开,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贵爵,则上重,故赏功爵任而邪无所关。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国不事力而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选自《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有删改)

[注]从:通“纵”,放纵。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国事务先A而一B民心C专举公而私D不从E赏告而奸F不生G明法H而治不烦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中“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同。
B.“圣人之治民”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治与世宜则有功”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两句中的“宜”字含义相同。
D.恃:依靠。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恃才傲物”“有恃无恐”等中的“恃”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时,不能顾及民众的利益,不能滥用赏赐,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民众,必须依靠刑罚。
B.要治理好民众,除了实行法治,还要赢得民心;要处理好国家大事,要从统一民心、控制私欲等方面入手。
C.虽然治理民众要用刑罚,但这刑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顺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
D.作者在论述刑罚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到了赏赐爵位对国家的作用。大家看重爵位,对国家有利。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
(2)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小题5】孔子不主张用法治来治理民众,而韩非子则主张用法治来治理百姓,两者提出这样的主张,就百姓方面而言,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小题1】下列加点字句中“与”的意思是“赞成”的一项(     
A.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B.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C.吾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失其所,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2】文中(二)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小题3】下列对两篇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和文(二)都记录了不同的“志”,表明孔子尊重差异。
B.文(一)孔子评判了弟子所言之志,文(二)则没有评价。
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文(二)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D.文(一)标题用“侍坐”比文(二)标题用“侍”增添了孔子与弟子谈话宽松平等的氛围。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