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诗中,诗人对屈原既有肯定与同情,也有不赞同。

元诗肯定屈原,主要是肯定其忠贞爱国的志行与高洁的人格。元诗对屈原忠贞爱国的肯定随处可见,如王旭《读〈离骚》》中的“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秦衡《题燕穆之楚江秋晓图》中的“愧我无才重吊屈,忠魂千古有谁招”,而王沂的《题屈原渔父图》则点出了屈原的“眷眷乡国心”,刻画了其至死不忘故国的忠贞形象。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主要是反对其“独醒”、自沉汨罗。反对其“独醒”的元诗并不少见,如“一尊正候陶征士,莫学三闾爱独醒”(《次韵简苏昌龄学士仲铭禅师》)。反对其自沉汨罗的士人自古有之,仅汉代就有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但元代诗人表现得更加直接,喊出了“君莫学屈原,空葬江鱼腹”(于立《题醉卧图》)的话语。

元代诗人对屈原志行及人格的肯定,对其遭遇的同情等,大多历代有之,并无新意。而对屈原“独醒”、自沉汨罗的反对,并非元代独有的,前代也有,后世也会有。在元代,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不仅没有稳定的入仕之路,还被种种不平的措施压制。元代科举时废时行,曾被废弃长达七十余年;恢复之后,又分榜取士,即使中举,也仍然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士人们便认为“归隐山林”或“饮酒自醉”才是生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代文人在诗中否定屈原“独醒”自沉汨罗也就不足为奇了。

元人对屈原的志行虽有不赞同,但对屈原的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元代理学家吴澄就曾说,孔孟而下,人们乐传以屈原为首的数十君子之文。元人读《离骚》,在当时是随处可见的。元诗也可佐证,如“一灯深夜读《离骚》”(周霆震《戏笔》),“柴门尽日无人到,读罢《离骚》更煮茶”(李源道《暮春即事》)。

元代诗人不仅喜爱读《离骚》,在创作上也有意学《离骚》。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流于浮浅;或继承江西诗派,调字酌句,争奇斗怪。元人认识到这种流弊之后,主张“宗唐复古”,即古体宗汉魏晋,近体宗唐,以期扭转风气,这几乎是学界公认的。但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元人认为只有自然而然地表达性情,才能进一步破除元诗模拟、浮浅之风,所以主张由汉魏上溯到风、骚,继承风、骚中的“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所谓“性情之真”即“性情流出,自然而然”(吴澄《王实翁诗序》),所谓“性情之正”即“哀而不伤”(《论语》),怨而不怒。屈原的作品不仅得“性情之真”,也得“性情之正”。如朱熹所言,屈原的作品虽然辞旨“怨怼激发”,然“皆生于缝继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是一种自然流出,不能自已的真挚情感。屈原的作品也并不是“怨君”,而是寄寓了其“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正人心”的作用,合乎儒家“吟咏性情之正”的诗教理想。元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如吴澄虽然认为诗“古祖汉,近宗唐”(《胡助诗序》),但其也认为《诗》《骚》“性情流出,自然而然”,所以他说“言诗,颂、雅、风、骚尚矣”(《诗府骊珠序》)。元代诗人不仅在诗学理论上主张人们学《离骚》,也进行了创作。据学者统计,元代诗人创作了将近340首骚体诗,占元代骚体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

元代诗人肯定与同情屈原,不赞同其“独醒”、自沉汨罗,而对其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

(摘编自陈静《元诗与楚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中,诗人对屈原有肯定与同情,元诗主要是肯定屈原忠贞爱国的志行与高洁的人格。
B.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班固等人相比,元代诗人在反对屈原自沉汨罗上表现得更加直接。
C.元代诗人反对屈原“独醒”、自沉汨罗,原因就在于元代科举被废弃而士人们无入仕之路。
D.元代诗人在诗学理论上肯定了《离骚》的“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还创作了骚体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元诗对屈原的肯定、同情与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进行对比,论证了元代诗人的复杂心理。
B.文章列举元人读《离骚》的例子,论证了元代诗人虽喜爱读《离骚》,但对屈原的志行不赞同。
C.文章运用引证法,除了大量引用元代诗句外,还引用了朱熹等人的言论,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D.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先提出论题;然后展开分析,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得出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元代有人反对屈原“独醒”、自沉汨罗,其他朝代也有人反对。
B.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争奇斗怪;或继承江西诗派,流于浮浅。
C.元人主张“宗唐复古”,以期扭转风气;但也有部分元人主张由汉魏上溯到风、骚。
D.屈原的作品得“性情之真”“性情之正”,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正人心”的作用。
22-23高二上·山西·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a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b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c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d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写恋爱故事,就不一定非把隔壁卖豆腐的王二也写上去;画虾,可以一笔水都不画,能表现出水的感受就行。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小题1】选文第一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A.意境的演变B.意境的独创C.意境的创造D.意境的鲜明
【小题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B.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C.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D.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小题3】选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能给我们写作以启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a):不停地写作,不断地表现,才能把握写作对象的精神实质。
B.(b):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C.(c):有了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打动人。
D.(d):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收道家与法家思想,是世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音为其艺术诉求,以天人合一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别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中国古代的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道德与审美等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于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挥礼乐刑政交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礼乐教化还可以发挥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综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

《乐记》言:乐者,通伦理者也。儒家学说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对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淫乐与溺音。《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需要提倡与继承,以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价值倾向。

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有其独特意蕴与魅力。《乐记》阐明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充分强调礼乐教化沟通天地人的巨大作用。《乐 记》还阐述礼乐教化所形成的一种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万物繁茂的生命之美,诚如《周易》所言 生生之谓大德也这种生命美学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乐记》还强调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万物一体。这些美育观念不同于西方古代的人类中心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

(摘编自曾繁仁《珍视并发扬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从〈礼记•乐记〉美育思想谈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礼乐教化即美育,将“正声”与“德音”提到治国的高度,又强调了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
B.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交融性与综合性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关联性特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
C.乐包括乐舞歌诗,儒家学说认为其与伦理道德相通,有教化作用,都可以改善人心,乐音可以区别人与禽兽,乐教最重要的部分是乐德。
D.生命美学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包含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等内容,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直接指出美学论著《乐记》的历史地位、内容特性、价值意义。
B.文章主体内容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家国天下的教育、涵养德性的教育和天人相和的教育。
C.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美育观念的对比来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强调中华美育的成熟与伟大。
D.文中引用《周易》《中庸》里的话,是补充论证《乐记》中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只是一种礼仪规范的礼不同,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度,具有综合治理、团结人心、移风易俗等作用。
B.如果发挥好礼乐教化的政治、道德和审美的教育功能,提倡与继承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能有效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倾向。
C.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指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是合敬同爱的,所以天地与礼乐是相应相合的,礼乐教化能沟通天地人。
D.中华美育传承几千年,是今天我们美育工作的宝贵财富,需要全面继承,并发扬其民族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的美育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对手艺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有很多种,其中工匠文化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升,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后文则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工匠精神”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