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小题3】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22-23高二上·新疆昌吉·期中
知识点:政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成功。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所以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革命文化。
C.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D.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先给革命文化下定义,然后指出革命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了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文化的重大意义。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其主要内容是革命精神,其次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但并不是其参加了活动,就可以创造革命文化。
D.根据文章的内容,“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属于革命文化。
请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中国革命,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表现的一项是(     
A.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D.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小题2】有关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B.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
C.灵活使用一些成语和俗语,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D.连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了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大危害。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群众可以获得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变成了理性认识,所以这个过程是先由主观再到客观的。
C.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需要实践证明。
D.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能否成功,既在于思想上,又在于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是否能战胜反动派。
【小题4】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进的思想是赢得与反对派斗争唯一的最强有力武器。
B.获得真理需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C.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的是大脑,而不是感性器官。
D.实践的考验是唯一一个检验真理的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28日,美国发布的《2022年国防战略》报告中的事实清单显示,美国国防部将采取紧急行动以维持和加强对中国的威慑。美国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甚至视中国为比俄罗斯更重要的对手。在俄乌冲突中,美国为了摧毁俄罗斯经济已经对其进行了制裁。

但由于中国在技术、空间研究领域的快速崛起,以及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于是将中国置于更优先的竞争位置。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希望在单极世界中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不想分享任何权力,除非是像欧洲这样与美国立场完全一致的盟友。然而,即使面对欧洲,美国也希望能凌驾于盟友之上。

相比之下,中国并不寻求世界主导地位。中国希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而且还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维系其所倡导的全球化模式,这一点非常重要。西方国家似乎想要建立自己的全球化模式,但也有人认为美国最近正逐步放弃全球化理念。笔者认为,美国想要的是保持其全球影响力,保障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而中国的目的则具体得多,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带着为其他国家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而不是通过这一倡议来寻求主导地位。

至于俄乌冲突,美国有可能并不介意战争继续下去,因为美国认为这场战争将给自身带来好处,同时能够对俄罗斯产生不利后果。与此同时,美元的优势地位正在下降,而其他几种货币则在升值。当然,如何准确解读当今时代的各种现象还为时尚早,但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恶化以及其他一些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正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的挑战,而人类却在忙着明争暗斗,这是一种极大的悲剧和极度的不幸。

[摘编自马克林(澳大利亚教授)《中国崛起与文明影响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间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与西方依靠坚船利炮、战马长矛的掠夺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激发主体性力量,开辟了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会更无意去伤害和牺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强国,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绝不是仅仅实现了自己国家发展而不尽国际义务的道路,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德尔伯格陷阱。人类文明历史深刻昭示,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文明不仅不是冲突的,而且可以互相激荡,互相推动,从而为其他文明提供可资借鉴的他者他山之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缔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华文明的特殊性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积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国只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的有机统一,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当前,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选择无非两条:一是复制移植欧美国家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独立探索适合本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实质上来讲,西方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西方国家压榨发展中国家、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支撑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平等道路。这样的文明发展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无法复制,也不能复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全盘西化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以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探索出了一条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容不可以复制,但是它的原则和启示却是可以借鉴的。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特殊,人类文明形态是一般。任何特殊都是一般,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还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谋大同。

(摘编自孙熙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世界意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与美国立场完全一致的盟友,美国是可以和他们分享权力的,但这种分享并不是平等的分享。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保持其影响力和霸权的需要而放弃全球化,而中国则倡议维系新的全球化模式。
C.“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显示出了中国和世界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
D.材料二中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出来的,是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因此与西方模式不同。
B.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有两条,发展中国家却只能选第二条。
C.“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都属于以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D.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全人类服务。
【小题3】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文明互鉴”这一观点有相似之处的一项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
B.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司空曙)
C.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
D.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范成大)
【小题4】材料一中说“中国希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在材料二中,哪些论述可以表现出这一理念?请加以分析。
【小题5】为什么“美国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