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以父母                                        事:侍奉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做盗贼
C.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谦逊推让
【小题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2-23高二上·广西南宁·期中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小题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其大蔽A数千牛B絜之C百围D其高E临山F十仞G而后有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C.实,果实,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词义不同。
D.恶,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以顺从为正道,到了夫家要听从丈夫,不能违背丈夫,更要谨慎做事,恭敬对待夫家,方才是合格的妾妇。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展现其木材价值的赞赏;匠人不顾不视,是对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小题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小题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