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当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的巧妙运用。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乔叶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写小时候“我”不被祖母喜欢,却又不得不每日相见。“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反复修改得来的这一句,把亲人间不喜欢的细腻真切和复杂感喟写得低回绵长。人、人性、人的灵魂都在里边。

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今。

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文学家而言,言意矛盾更多表现为语言本身的概括性、局限性和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跳跃性等之间的矛盾。语言只能表达可言传的那部分,对于不可言传的那部分只能无限趋近,但却无法到达。这迫使作家不得不试图寻求可超越语言之上的情感表达方式。立象、留白、修辞以及陌生化就是作家为解决“言不逮意”而作出的努力和尝试。

立象就是在“言”与“意”之间安插一个具体的意象,通过它来传达创作主体丰富、复杂以及跳跃、流动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不仅把生命的有限和衰落通过“夕阳”寄寓出来,还表达了对大唐国势衰微以及人世沧桑的感慨。古典诗文中的意象繁多,如“明月”“芭蕉”“红豆”“流水”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意象,都能够通过简洁洗练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诗词歌赋如此,小说亦是如此。作者有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很多面,甚至是用文字无法穷尽的,但这一切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我们却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意会到。

留白最早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作品上留下相应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是含蓄的体现,是创作主体复杂情感的熔化和升华。同时,还可以缓冲节奏,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揣测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如《故乡》中写二十多年后再见闰土时,他们的对话竟然是——“啊!闰土哥,你来了?……”“老爷!……”作者把一切情感都放在了省略的那部分空白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中国诗文还善用比兴、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来表现文章含蓄之美。《卫风·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不仅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喻自己逝去的青春容颜和凋零的爱情,还暗含自己在夫家所受的折磨与摧残,同时也是一种如落叶般凄凉的心境的体现。简短八个字道出了妇人无尽的辛酸与凄凉。

陌生化即打破传统的正常秩序,通过运用创造性手段,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重新唤起人们的新奇感受。如跳舞就是走路的陌生化表现,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古人多是通过陌生化语言和陌生化意象的使用来打破传统审美范畴,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风幽冷生硬、奇崛险怪,是陌生化的典型代表。阿来《尘埃落定》中以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叙述距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土司家族的兴衰史,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言意矛盾,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中的言意矛盾始终存在,也正是这言意矛盾才使文学作品可以永葆生命,充满活力,带给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韵味。

(吴迪迪《文学语言新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既要与整篇作品的内容、主旨等巧妙融合,又要具备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拥有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B.在文学作品中,言意矛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言不逮意”,即作品语言无法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C.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会充盈着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
D.古典诗文通过意象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意蕴,尽管有时作者的情感很复杂,读者却有可能借助意象最大限度地领会。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剧《茶馆》的语言真实、形象、口语化,富有幽默感,作者老舍将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B.现代诗人李金发在《弃妇》一诗中通过塑造“弃妇”形象间接表现自己孤独绝望的心情,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手法是一样的。
C.陶渊明用“菊”的意象表现归隐生活的恬然自得,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为解决创作中可能出现的“言不逮意”问题做出了有效尝试。
D.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将“到”字先后改为“过”“入”“满”等,换了十多个字才确定为“绿”,体现了作家对文学语言的严格要求。
【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运用人异化为虫的处理手法,利用荒诞和非理性的表达,带给读者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
B.张爱玲说:“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前半句似赞美生命,后半句却着以悲凉的颜色,以颠覆的语言唤起读者新奇的感受,表现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C.“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迟子建《烟火漫卷》)看得见的星光和听得见的笑声在感觉中沟通转移,打破了传统的正常表达,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
D.欧阳修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两人都强调文学语言要运用创造性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题4】两则材料均以文学语言的锤炼为话题,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
【小题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场景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林黛玉临终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作者这样处理黛玉的遗言,你怎么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2-23高三上·辽宁大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们的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氛围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的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在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苏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信奉佛教有关。
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残酷的现实,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小题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21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从文学的审美性而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写作倾向是当下小说创作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它们都与地方性经验的弱化有关。

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写作倾向在当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学陶醉在自我的营造和幻想之中,不仅失去了解释世界和社会的能力,而且与日益变动的社会现实脱离了联系,这正是文学的技术化和观念化倾向产生的文化逻辑之一。影响当下文学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但缺少切实的地方性经验以及在这种经验基础上的思想能力。地方性经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地之子融入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命中,获取富有生活质感和生命热情的生活经验;一是要体现出地方性的风土人情,也就是地方色彩。

地之子的生命体验与人的精神、情感、命运相关联,也关联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气韵色彩。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包含着地方色彩的地方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地方色彩当理解为地方文化形式,它包含地方的语言表达形式、特有的民俗、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审美形式等。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地方语言地方风俗这两个问题。

地方语言或者说方言是地方色彩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刘半农说:方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今天,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但优秀的作品不能没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韵致,张炜小说的胶东风情,都在证明着地方语言的审美力量。

地方语言传达着地方文化的气息,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却是构成地方文化经验的重要文学内容。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包含着风景、仪式、人的交往方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内容。地域的、不规范的民间文化,对作家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往往给文学带来审美活力,启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切实的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把握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光东《小说家要善于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

材料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王光东教授说:文学的‘地方韵味’‘地方性’是必要的,正是这种‘地方性’才呈现出文学的个性和审美性,并构成‘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特色成就了个体或族群,文学语言的地方性为文学,甚至为地方文化或民族添加了一块厚厚的砖瓦,用以区别并区隔异类文明,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张扬。语言的审美性构成了文化的美,不同的文化的美又组成了文明的美,正是众多各具特色的地方性语言组合成为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整体审美个性,就如以汉服、唐装为代表的中国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样,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但是,如同审美化运动翻滚着整个世界一样,狂热的审美化所造就的现实已经不复为美,充其量成为一种冷漠而毫无特色的庸俗复制的审美产品。从宏观来看,伴随着强势经济资本席卷而来的便是强势文化和语言的入侵,文化的传统同构与分隔理念已通过文化的外部网络而被打破。在这个意向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文化逐渐流失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从微观来看,审美的理性反思似乎被一些人所诟病,在这个与世界接轨的大同趋势中,一种对文明的调节逐渐开始毫无知觉地与正在毁灭我们的东西沆瀣一气。普通话作为官方交流工具的同时也大面积取代着乡土情根深种的方言,正宗且带有乡土气息的方言已经成为老一辈的专利。除了贾平凹、张炜、莫言等以乡土情结写作、思考的文人,新一代的写作群体已经被当代大众审美所融合着、消费着、篡改着,语言的统一却确确实实区隔着符号之下的差异性审美特色,除了唯一的辨认——中文外,其内部面貌已经难以辨认。这是语言的失落,更是情感的断裂。

因此,世界性语言的存在是为了破除那道被上帝所诅咒的围墙,可是,每一种独特的小语言和独立的文明体系才是构成这堵大墙的基层砖瓦,若小的瓦块消失殆尽或变异,那么区隔并保护人类文明的这堵大墙将何存?所以,如何以超越的姿态来达到以差异性审美个性为元素的统一之美,捍卫这座人类语言、文化的审美之城,依然值得深思。

(摘编自田婧《超越美的美——再论文学语言地方性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国21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地方性经验”在其中体现不足。
B.当下文学创作产生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写作倾向跟文学创作者的自我陶醉脱离不了干系。
C.虽然地方语言具有强大的审美力量,但当下文学创作中纯粹的地方语言已经丧失了优势。
D.普通话大面积取代方言会削弱文学语言的“地方性”,这是语言的失落,更是情感的断裂。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语言的‘地方性’”话题,但两者的表述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在论证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手段丰富,增强了论证力度。
C.材料一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再诠释“地方性经验”,最后归结为讲好“中国故事”。
D.材料二的末段用反问句指出文学语言“地方性”存在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富有气势。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地方性经验”写作的一项是(     
A.贾平凹在《秦腔》中饱含着对故乡和人的命运的深刻关切,在那些琐碎、细致的地方日常生活呈现中,写出了鲜活的时代变化。
B.莫言将故乡的风景变成了小说中的风景。譬如《枯河》中的河流、《透明的胡萝卜》中的桥洞、《红高粱》中的大片的高粱地等。
C.洪永争在《摇啊摇,登家船》中有大量的故乡阳江一带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朴素而又诗意的乡土空间。
D.朱山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创作感受,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性、差异性、神秘性慢慢地消失了,比如自己的家乡北流。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地方性’文学语言”具有怎样的优势。
【小题5】当前,如何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地方性经验”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小题1】第②段中的“发现‘儿童’”具体是指                              
【小题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凡属古代儿童文学的童谣均不是为制造舆论而作。
B.《北京儿歌》《孺子图歌》等童谣集专为儿童编写。
C.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
【小题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与“现代儿童文学”内涵相同。
B.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应属于儿童文学范畴。
C.某一文学概念与相关文学事实可以不在同一时间产生。
D.现代儿童文学不必满足为古代儿童文学设立的判断标准。
【小题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

名高麟阁,功显云台

朱熹正学,苏轼奇才。


[注]①麟阁、云台:汉代皇宫中的两处建筑,朝廷在此画像表彰功勋卓著的大臣如霍光、邓禹等。②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