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一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

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木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洼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

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范家门独具特色,奇峰险壁、野树杂花、古洞怪石、老屋田地等相映成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B.这篇写景散文突破了写景状物的传统,浓墨重彩地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更以恰到好处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涵。
C.范家门从乱采滥伐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吸引了外来游客,也留下了村里的年轻人。
D.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题,巧妙地把范家门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全篇围绕外在景象,思考其内在底蕴,行文自如,不拘一格。
【小题2】作者行文缘情入理、理中含情,以“情思”与“理趣”的巧妙融合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黑龙江鹤岗·阶段练习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坐对一山愁 (节选)

张拓芜

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通;①他喃喃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郁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涛就是答复。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糙,影像模糊,一幅摄影却变成一张点画,但就这样,还珍宝似的压在玻璃的正中央。

别无他故,只因为黄山是皖南的一部分。他是泾县人,泾县离黄山还远着,还有300来里地;但是他贪婪而霸道地据为他故乡的一部分。为的就是那份日思、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浓浓乡愁。

长时日地坐对,凝视、仰望那迷漫云雾,氤氲岚气,那朝瞰夕晖的金光灿烂,不就是自家后门边河对面的四顾山?一声无来由的汽车喇叭惊扰了他,再仔细些一看,才不是!四顾山圆润、敦厚、婉约、土气,怎比得这峻峭、挺拔、瑰丽、秀逸的黄山?他有些泄气,燃起一支烟卷,又陷入沉思;还是比得的,黄山虽好,毕竟不是我泾县后人的;四顾山也有黄山的不及之处,比如朴拙、野趣、憨土之气等等。

四顾山,他总共上去过两回。两回都是懵里懵懂,上山时都是漆黑的深夜,虽然都打着火把,火把的光亮只及一两丈远,要不是跟着大队人走,恐怕连下山的路都找不着: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如果把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则四顾山就是采薪的村姑。如此一比,他就释然些了。

如今老了,有了些微常识,才知道四顾山在全中国诸大山岳中一千名以内是排不上榜的。和五岳相比,只不过是座小丘;在他的心中,世上没有一座山比得,因为四顾山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家山。

把黄山故作四顾,是极其勉强无奈的;从来名山胜水,要得诗人名士咏吟品题,四顾山地处偏僻,无此福气;好像现代的地理学家和摄影家也从未履临斯土,为了养我乡愁,暂把黄山借来一用罢,那天晚上,他陪好友去和明晨离台的摄影家话别,那摄影家正在装箱打包,他看到其中一幅似曾相识,心中大动,忙说: “那幅不是黄山吗?”“正是。”“卖不卖?”“先生你要吗?”

既然买不到四顾山画,那就弄幅黄山来解解馋罢!虽不是泾县的,但至少是安徽的。

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售价问题,以平常的常识判断,摄影总是照片,是可以一再复制的,售价总不会高出油画、国画和水彩, 三两千元大概够了。下楼后好友告诉他每幅售价1万整,吓得他舌头半晌缩不回去!

如今这幅摄影作品已在好友手中提着,他也只好咬着牙关认了。好友知道他经济情况很不好,说由她付款,他坚决不答应。

挂在电视机的上方,对面的长椅正是他平常阅读、看电视以及玄思冥想的座位。自从有了黄山图,他的头颅开始15度的抑扬,夜以继日地读啊、认啊的,这以后竟成为他日常正规的课业。虽是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不管山岚云霭、谷风松涛,都能了然它们的语意,如比手画脚的手语一样,聪人懂得;图若有灵,当也能从泪眼中读出他的思念与狂恋!

③读图的时候,也很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浑然境界,心中好生舒畅通泰。但两者层次悬殊,李白是诗人与哲人的情境,他是个极其俗鄙的游子,只为了抒发、诉说浓烈的乡愁,所以要故意地“疑将黄山作后山”了。

他常搜索枯肠地写些故土风物的小文,别人或许觉得无甚足观,而他却慎重将事,摊开稿纸之前,几乎有沐浴斋戒、焚香顶礼的虔敬,一如抄经;他把平日的朝思暮想、感恋怀念发展成一种感恩的反刍。那宛如一坛陈年老酒,愈久愈甘洌香醇,愈久愈平和醪厚。其实家山对他来说应是模糊的,自12岁那年离开故乡,就再没有机会踏进斯土半步。12岁只是个少不更事的小不点,因为身在此山中,也不曾对山川草石多做深入的了解,而且足迹所及也只是附近几个村庄,离家25里的县城,总共只去过一回,但他对故乡似要比他住了30多年的台湾还熟稔,第一眼看到那幅照片,就认出是黄山。

那幅图的取景只是黄山一个小角落,不是名气响亮的天都峰、始信峰、蓬莱三岛、飞来石等等的名胜;但他竟一眼认出,好似老朋友久别重逢。这就是故国家园给予他的精神感召!

他没有跟家人联络过,看到别人接读家书的欣喜和悲愁,他的心头更是酸湖翻搅。主要原因是他这40年来一直坎坷蹭蹬,一事无成,乏善可陈,没脸向家人报告近况;二则故乡亲人都已年迈凋逝。

新近从同乡处辗转得悉,他的老父业已作古,由于消息来源九转十八弯,又欠详尽,强迫着自己不去相信。回到家立即摊开一叠纸,恭恭正正地写下:“父亲大人膝下……”

离开父亲膝下已达44个年头,1万多个日子离乱分别,有多少话语、多少思念要倾吐诉说?但父亲业已作古,这封和着血泪的家书竟是欲寄无从寄了。也罢,我就用依稀的,不标准的,几乎遗失了的泾县土话读给壁上的黄山听,山山相连、血脉相通,请你转达给四顾山听,父亲的坟墓一定葬在四顾山脉的某个小丘的山麓。④父亲啊,你听得到不肖游子遥远的呼唤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40年来没有跟家人联络过,得知父亲去世,却要写一封欲寄无从寄的家书,表现出游子的心酸与思念。
B.之所以“他”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是因为黄山的照片已经成为故国家园的象征。
C.“他”的经济情况很不好,却坚决不让好友付款。体现了“他”要强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抒发的感情更加真挚强烈,进一步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摇动” “答复”,化静为动,让人感到似乎隐隐约约的“沟通”,表现“他”对故乡浓厚的感情。
B.句子②将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将四顾山比作采薪的村姑,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四顾山没有名气、 衰败。
C.句子③引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人与山“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的境界,“他”的心里悠然自得,舒畅通泰。
D.句子④表层的意思是儿子对去世的父亲的愧疚与呼唤,深层意思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国、家园、亲人的呼唤。
【小题3】“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本文是如何体现“乡愁”的?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以“坐对一山愁”为标题,有什么丰富的内涵?以此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杂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竞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我的兄弟

鲁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一九一九年


【注】①《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早在六年之前(1919年)鲁迅就曾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讲述过这一故事。②胡蝶,现在写作“蝴蝶”。③胡途,现在写作“糊涂”。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放风筝的习俗以及儿时往事,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B.“我”认为“弟弟”喜欢风筝“是笑柄,可鄙的”,因为“我”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他的行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弟弟”的角度去想。
C.由于“弟弟”的忘却,“我”没有机会弥补曾经的过错。这“忘却”表明“弟弟”自己可能都不曾意识到这是一种伤害,也更加凸显了主题。
D.结尾段两次写到“严冬”,第一处写“我”想要逃避内心的自责,第二处强调无从逃避、无处可避:表现了作者直面自我、严于自剖的态度。
【小题2】下列关于文本一、二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加入了弟弟被“我”发现时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弟弟被抓现场时的恐惧,也暗示了弟弟可能在心里认为背着“我”做风筝是不对的。
B.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关于弟弟制作风筝的细节描写更充分,更突出了弟弟制作风筝的用心,也与前文弟弟喜欢风筝的表现相照应。
C.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毁掉风筝的描写多了修饰词“即刻”并粗暴地先“掷”而后“踏”,意在表现“我”因被隐瞒实情而出离愤怒。
D.文本一写到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对于后来如何,“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表现了那时的“我”对弟弟的漠不关心与嫌恶心理。
【小题3】“我”对于弟弟喜欢风筝一事有着复杂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原来以“我的兄弟”为题,鲁迅时隔六年重新书写同一件小事,改以“风筝”为题,改后的题目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

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注:①此文写于1982年8月2日,当时作者正在台北一所大学任教。梁任公,即梁启超先生,逝世于1929年。②《箜篌引》相传由朝鲜艄公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后来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而苦劝不听,也有评论者把诗中执意渡河的悲剧解读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自主选择。③《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孔尚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梁先生演讲时脱稿,激情奔放,但演讲“底本”一丝不苟,足见先生治学严谨。
B.梁任公先生演讲,又哭又笑,看似“失态”,实则刻画出先生狂放不羁的真性情。
C.梁任公演讲,可谓文学启蒙,他不只是传道授业的先生,更是立人的“大先生”。
D.本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梁先生的“有学问”“有文采”,而对“有热心肠”并未着墨。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政治业绩作为陪衬,突出梁先生学术上的威望与成就,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B.通过与其他演讲者的比较,凸显梁任公演讲的魅力,反复渲染演讲的精彩绝伦,激起读者兴趣。
C.文章题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一次精彩的演讲来刻画梁启超先生的形象。
D.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柔婉,意味隽永,将对老师的那种真挚的感情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小题3】作者在文中引用《箜篌引》有什么用意?试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文章刻画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请具体赏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