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曰:‘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注:①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zhú):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B.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C.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D.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颂,《诗经》六义之一,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B.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
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D.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引用《诗经》的内容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
B.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不窋和武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的实例。
C.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为国除害。
D.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2)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小题5】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
22-23高三下·江苏扬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国语》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伏然,服士以伺吾间。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今王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荐饥。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寔式灵之。敢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春秋吴国大夫。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吾先王明A圣达于上帝B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C四方之蓬蒿D以立名E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F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G恬逸出H则罪吾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有“边邑”的意思,文中“都鄙荐饥”中的“鄙”即为此义。
B.“钟鼓”可以指权贵人家的音乐,文中的“先王之钟鼓”中的“钟鼓”并非此义。
C.“大夫”在古代指官名,有时也作爵位名,文中“大夫”即指古代的一个官职。
D.“黎老”指黎民百姓,文中的“今王播弃黎老”中的“黎老”即为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坚决反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但吴王夫差不仅没有听从他的劝谏,而且在战胜齐国回来后向伍子胥炫耀。
B.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改变了原来的谋略,具体措施有轻徭薄赋、亲自倡行节俭等,这使百姓富裕,军队的人数有所增加。
C.伍子胥将吴王夫差与先王进行对比,他认为先王任用贤能,所以能够履险如夷,最终成功,而吴王夫差疏离贤人,与儿童谋划国家大事,结果必将失败。
D.伍子胥因为预感吴国将要灭亡,不忍心亲眼看到吴王被生擒,于是自杀,但这并没有唤醒昏庸的夫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小题5】面对吴王夫差的责问,伍子胥是怎样阐述齐国、鲁国与越国对于吴国的不同危害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 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⑤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君子A计成B而后行C二三子D计乎E有御楚之术F而有守G国之备H则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与“闻畏而往,闻丧而还”两句中的“畏”字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害怕”之义。
B.“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句中的“贰”字含义相同。
C.“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两句中的“见”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下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下城,却谎称下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
(2)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小题5】公冶临终前对他的部属所说的话,表现了公冶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脰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遂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圭,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谷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章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B.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C.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D.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文中为楚威王自称。
B.柱国,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
C.食田,意思是食若干田亩的租税,与“采邑”意思相同。
D.“冯而能立”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中“冯”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威王问莫敖子华,是否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由此引出了君臣之间的对话。
B.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为国家的安危而忧虑。
C.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时,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助他一臂之力,这样楚国也许不会灭亡。
D.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谷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2)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