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而受;于薛,馈五十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馈。’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A此B观C之D君E不F行G仁H政I而J富K之L皆M弃N于O孔P子Q者R也S况T于U为V之W强X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字含义相同。
B.“求也为季氏宰”与“家君作宰”《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宰”字含义不同。
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
D.镒,与“钧”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钧”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小题5】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安徽阜阳·三模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蓄养
C.农者,天下之                            本:根本
D.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知务农不知节用以爱农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                    自余僇人,
D.古为政者                                 以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兼词,之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子孙忧                    吾属今之虏矣
B.不患寡患不均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以其无礼
D.申之孝悌之义                    加之师旅
【小题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小题4】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颜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螤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注】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凿户牖以为室”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
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
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
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小题5】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