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城子的骆驼客

王尚桐

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东南缘,有座小城叫奇台,老奇台人习惯称古城子。古城子虽小,但它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一座旱码头。旧时,东来西往,商贾云集,物物交换买卖,繁荣富庶,有句顺口溜:进了古城子,跌倒拾银子繁荣富裕的古城离不了驼运,也更离不了辛劳的骆驼客,骆驼客也叫脚夫”“驼户。丝绸之路也变成了驼运商道,驼户口中称官道

那日,几位好友相邀去古城子旅游。租了几峰骆驼,去将军戈壁探秘魔鬼城,观赏变幻无穷的海市蜃楼。骆驼客小麻三十多岁,留着板寸,皮肤黝黑,身板精壮而利索,用新疆话夸他:帅帅的一个儿子娃娃

小麻一声吆喝,骆驼齐齐跪在地下,两个耸立的驼峰间搭着一条鲜艳的花毡,我们一行上了骆驼,小麻轻抖缰绳,骆驼依次乖乖站了起来,牵着骆驼走向戈壁。看蓝天白云,听驼铃声声,感觉刺激而又惬意,能够把强悍的骆驼训练的如似绵羊般温驯,我们对骆驼客佩服得五体投地,话头子很稠的小麻牵着骆驼,也牵出了祖孙三代骆驼客的故事……

小麻的爷爷老麻,16岁离开老家甘肃民勤,进入驼队,来到古城子成了一位骆驼客。凭着他的勤劳能干,第一年就赚了一峰骆驼,几年打拼下来,共赚了六峰骆驼。他自立门户,组建驼队,自当驼户头,开启了一条艰难的驼运之路。

老麻作为驼户头,操心的事多了去了。走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打尖歇脚?怎样应付哨卡税卡?老麻心中都要一一有数。春秋天凉,常常白天放驼,夜晚赶路。有时为了赶路,错过腰站,露宿戈壁荒漠,也是常有的事。

夜幕四合,戈壁风吹。卸下驼背上的货物,让骆驼歇歇,他们也坐下来,喝口水,抽口烟。燃起一堆篝火,煮一大锅揪面片,又吃又喝,驱走一天的饥渴。睡觉了,骆驼卧在外圈,人与货物内圈,人望骆驼,骆驼望人,互相对望。篝火燃尽,扯上破皮袄,呷一口古城老烧子,紧傍在骆驼旁,望着满天星斗,想着家中妻儿老小,心儿就像猫抓般难受,久久不能入眠……如果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人们的向往,对于骆驼客来说就是妄想。如果能平安到家,那就是菩萨保佑烧高香,最担心土匪拦路吓死人,抢走骆驼打伤了人,讨饭到家门,身无半分文

骆驼对于驼户们来说,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漫漫驼运路,骆驼朝夕相伴,它们也成了驼户们的心尖尖。

夏季到了,驼队的休整期也开始了,俗称坐场。把骆驼当娃儿养的驼户们,把骆驼牵到水草肥美的低洼地,给骆驼下火调肚子。经过三个月的精心调养,骆驼头头驼峰高耸,膘肥体壮。还要请来铁匠,给驼蹄钉好皮掌,保护驼掌。

三个月的休整期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驼运开始了,驼户们的黄金季节也开始了,这叫起场。按旧俗,黄道吉日已选好,宰羊摆酒设香案,祭祀天地,行大礼,保佑驼队一路平安。千峰骆驼走古城,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地滚来,那驼队如移动的山峦,从古城街上排山倒海地穿过,在鞭炮锣鼓声中,驼队告别亲人商号,在亲人的嘱托和烟尘中踏上了漫漫长路。谁也不知道远方会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或许是沉甸甸的银子,或许是血光刀影,也或许是一场恶疾将他们变成戈壁上的一堆白骨。

天亮了,解放了。新疆军区招募驼工,修筑新藏公路。老麻积极响应,牵着他的骆驼远赴南疆叶城,为筑路工运送物资。正逢七月,驼队行走在界山达坂,突遇暴雨,泥石流滚滚而下,冲走了老麻,也冲走了他的驼队。

老麻走了,儿子大麻接过了缰绳,成了第二代骆驼客。古城成立骆驼运输合作社,骆驼折价归公,集体所有,大麻成了一位拿工资的骆驼客。每日驮煤拉菜,服务于古城子居民。每逢秋冬,拉着骆驼为边防军运送物资,日子也算过得舒坦。随着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驼运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有文化懂管理的小麻成了最后一代骆驼客。退休在家的老父亲在东戈壁建起了养驼场,卖驼毛、驼绒,尤其驼奶异军突起,成了养生保健最佳饮品。驼奶片摆在了各家超市的货架上,供不应求。

每逢旅游旺季到来,古城格外热闹。这时小麻一定要换上导游马甲,亲自牵着骆驼,为游客讲述古城子的掌故,骆驼客的传奇往事。他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找回当骆驼客的感觉。

不知不觉骆驼载着我们进了古城,夕阳晚照,为古城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小麻说:"③浪趟古城子,吃顿刀把子。”入乡随俗,晚餐就吃刀把子。所谓刀把子,就是用当地面粉蒸的方形馒头,又白又喧,一个足有半斤多,咬一口,有劲道,耐嚼劲,满口麦香。再配一盘羊娃子过油肉,攒劲!抿一口古城老窖,不辣嗓子不上头,绵绵地顺到肚子里。不一会儿,心窝子腾起一把火,全身发热,激出了一层薄汗,就像骆驼客一样,一天的乏气儿全解了。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城奇台因其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座旱码头,土地面积虽小,驼运却很发达,这里商贾云集,历来繁华富庶。
B.每年驮运开始的时候,按照习俗,驼户们要选黄道吉日,宰羊摆酒设香案,还要祭天地,行大礼,这主要体现了驼户们迷信的一面。
C.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驼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一种有地域和时代特征的运输方式,它的“谢幕”让作者产生了淡淡的忧伤。
D.改革开放以后,大麻建起了养驼场,生产了很多与骆驼有关的产品,这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看出了大麻顺应潮流。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展示了小麻家三代骆驼客的人生经历,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时间跨度虽大,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地滚来,那驼队如移动的山峦……”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主要体现了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体现了驼队的规模之大,气势之足。
C.“夕阳晚照,为古城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同是自然环境,此处的“夕阳晚照”与前文的“戈壁风吹”不同,此处体现了古城的静谧与美好,祥和而唯美。
D.本文由现实的“古城子之旅”开始,最后又回到了这次旅程,首尾照应,结构特点上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完全相同。
【小题3】“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汉语口头韵文,请从文中划线的句中选择一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在“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电影《骆驼客》力压群雄,获得“最佳电视电影奖”。电影《骆驼客》主要讲述了民国年间新疆东篱一带的骆驼客支援边区政府的故事,他们克服恶劣环境,靠骆驼客的射箭和摔跤技能,打败了哈密政府快枪队的阻拦和追杀,最后把货物运送到陕甘宁边区。文本和电影一样,展示了当今时代所需的“骆驼客”精神,请结合文本阐释“骆驼客”精神的内涵。
2023·辽宁大连·一模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文本二: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
B.“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
C.泉水本无情,“泉水如泣如诉”是浸染了作者感情色彩的结果;该句单独成段,有强调意味;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富有感染力。
D.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
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
C.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佳注释,作者在读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小题3】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远在眼前

韩小蕙

太姥山,因太姥娘娘而得名,雄卧于中国东南大陆最顶端处,属福建省福鼎市。传说当年太姥娘娘带着村姑们种蓝、植白茶——亦茶、亦药、亦养家糊口的“粮食”,亦富邦强民的国宝,给世人留下了永远的香茗……闽人感念其恩泽,将蓝姑奉为太姥娘娘,各种祭拜、大礼、奉连绵数千年,历代不乏歌颂功德的诗文,如孟丰敏《太姥娘娘赋》:“夫何太姥之庄兮,澹娴兮若云海之丰盈。披虹之玉颜,莹莹兮若琼瑜之秀嫣……”

是了,赋之美,将太姥娘娘描绘成衣飘飘的仙女。然则事实是,太姥娘娘乃筚路蓝缕的开闽先民代表,克服艰险、开垦荒岭,种蓼蓝,植白茶,越过千条闵水,飞跃万重闽山,助力华夏“黍、稷、麦、菽、稻”的五谷丰登,将中华农耕文明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我来到太姥跟前,敬地看着她的手掌,那上面似满是一条条血痕,层层叠叠的老茧下面,露出星辰一样密布的血泡。千古蛮荒,沧海桑田,那些一马平川,那些千里良田,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上天入地,那些金融特区,那些水坝电站,那些卫星飞船,那些电脑手机……都是“种”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哦。太姥深深点头,缓缓道:“我虽年老,不能再开路搭桥,但我还能站在这里,给航船做标,为祖国守门。”

曾在这里为中华守大门者,多多矣!远的不说,自明以来,边守疆,抗击倭寇,收复台湾,血战英军,保卫定海,一场场与外敌的殊死战,杀出了太姥山的英雄儿女程伯简、张銮三、陈红花(女)、王建楠、张朝发。陈红花不幸为敌所擒,坚贞不屈,宁拔刀自刎也绝不苟活。张朝发率领几百将士,拼死迎击26艘进犯的英国军舰,虽舰不如夷,炮不如夷,然保家卫国的呐喊声气冲云霄,“只许坚守,不许后退”,直至以身许国,战死疆场!

乌云低垂,惊涛拍岸,见证着前人、激励着后辈。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太姥山的子孙们始终追随着前辈先烈的脚步,留下了一个个浴血御敌的身影……

“取义成仁,丹心炳照”,这是太姥山后人对先烈的尊奉。大东海滔滔,每当朝阳从东天升起,第一缕阳光都是先照亮这八个大字;太姥山巍巍,每天晚霞告别大地的最后一道霞光,也一定要吻别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不仅高悬在用汉白玉修建起来的英烈义上方,亦镌刻在福鼎人民的胸膛上。这是他们最烈的情感表达,天天有人来照拂,日日有人来凭吊,逢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更是扶老携幼,呼邻唤友,前来拜,祭奠,缅怀,讲述,宣誓,誓要把太姥山的血脉和精神,一代代浇灌、传承下去,这是他们世世代代最要守护的珍宝!

有大海就有高山,有武将也一定缺席不了文人。这些人里面,最著名的当属朱熹,这位昔日名震朝野的“帝师”,为避政治迫害与奸臣追杀,一路南奔,栖惶惶,直至远遁在福建的崇山峻岭中,大有“举头何处是中华”的无望,人生似乎走进了再也见不到天日的黑洞里。孰料就在那至暗时刻,是太姥山张开了宽阔的双臂,将他迎迓在温暖的怀抱中。湜湜绿水,洗去了蒙在朱子心头的尘垢;绵绵青山,驱逐了压抑在朱子头脑里的忧愤;大海辽远无垠,开阔了朱子处江湖之远的家国胸襟。浪涛声声,鸣镝声声,学子们尔聚来的问学声声,重新振作起了朱老夫子的学问境界。伟人之“伟”,并非永远昂首阔步地一往无前,而更在于能在逆境中迅速修复自己的伤楚,重新高昂起不屈的头颅,登高望远,去完成历史托付的重任。朱熹从未想到,自己竟还能在太姥山完成《中庸》一书的重校与注释。还留下了一座石湖书院,泽被远在天边的八闽弟子们,致“理学中的闽派,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前清一代,闽中科甲之盛,敌得过江苏,远超过浙江”(郁达夫语)。

是的,至此我方才顿悟,为什么走在太姥山树茂林密的小道上,忽一阵炊烟的背后,就会闪出一座文气森森的汉家寺院。一甩头,猛然间就看见一座熟悉的中华式七级浮屠,高耸在雄崛的山峰之上;而身边触手可抚的,则是一座座由巨型条石、块石、鹅卵石修筑的明清古城堡和炮台,它们的姓氏也都是“中华”“中原”“中国”“华夏”“炎黄”。就连头顶上不时掠过的喜鹊、麻雀、野雉、中华鹇,乃至不知名的各种山雀与飞虫,也似都在叽叽喳喳地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必须缀上一笔的是,“中华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常有幸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它的体型比野雉大,黄喙,红脸,漆黑披肩发,浑身白羽上有着褐色和黑色的、前卫画家们最爱用的规则与不规则相结合的条纹,再缀着两条二尺多长的、飘飘逸逸拉风的大翎尾,可真乃“中华神鸟”是也!它一点儿也不怕人,仪态万方地来到我们面前,优雅地食用我们投下的花生米,吃相可圈可点。可见,它是见过大世面的,同时亦能显见太姥山群众对它们是多么珍爱。

这神奇的太姥山!

(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蓝(liào)       (sì)       边守疆(shù)
B.敬(qián)       (zhǒng)       殊死战(áo)
C.烈(zhì)       (ní)       栖惶惶(xī)
D.衣(jué)       (hè)       尔聚来(jù)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盛赞太姥娘娘的恩泽,并以赋为证,但第二段又讲她是开闽先民代表,在行文上有前后矛盾之嫌。
B.文章第四段太姥娘娘说的能“为祖国守门”的话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一系列“为中华守大门”的英雄儿女、太姥子孙。
C.文章讲述朱熹隐居此地后,自己重新振作以及教徒授业泽被八闽的事,是在说明福鼎天姥是个治病疗伤的好地方。
D.文章题目中的“远”字是说太姥山地处之远,“眼前”则是指自己不仅身处太姥山中,而且亲身感受太姥的博大与深邃。
E.闽山闽水孕育了智慧勇敢的闽人和闽派文化,闽派文化是理学的代表性学派,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有人说,文章的第8段与文意不紧密,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小题5】文中“取义成仁,丹心炳照”,上句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下句出自南宋刘黻《代寿徐意一参政》:“丹心炳炳照白发,力扶国是消民痛。”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试作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碑无声

安谅

①井冈山云遮雾绕,细雨绵绵。我们从茨坪镇红军南路出发,沿山路逶迤而下,车行约4公里,就到了半山区地势较低、海拔400多米的一个平坦洼地,这就是五井中的小井了。

②云雾缭绕之中,群山环抱之间,满目峰峦叠峰。有溪水淙淙流过,令这一片天地更显秀美。蓦地,就见到前方一栋古色古香的楼房了,坐北朝南,全木结构,质朴得如同普通山民的居屋,但又有一股子庄重的特质,令人肃然起敬。

③那是1928年的秋天,红四军在三湾整编之后,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频繁而激烈,伤病员自然也增多。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小井建造一座医院,经过红四军党代会审议通过后,就开始了兴建工作。红军官兵纷纷倾囊相助,他们的钱款是自己的零用钱,还有从每天菜金结余中分得的本来就微薄的部分,当时就叫作伙食尾子。费用不够,大家都投身建设工作,用心出力,就地取材,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一个大约900平方米、上下共两层的楼房迅速建成了。这就是红军第一所正规的医院。就是这样一个狭小、潮湿、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在此疗伤。

④有一张年轻人的相片,挂在屋内的墙壁上,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虽然影像略显模糊,但相片里的年轻人抵着嘴唇,目光坚定,英气逼人。这活脱脱一个小帅哥!还来不及想象,相片下方简短的文字,已让我们屏气凝神,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及至讲解员生动地述说后,我们的眼眶已满含热泪。这位毛泽东极为赏识的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叫张子清。他作战英勇,有才有识。在一次战斗中,脚踝部中了弹,由于毫无医疗条件,子弹不仅没能及时取出,伤口也发生了严重的溃烂,他不得不住进了红军医院,设法治疗。但当时缺医少药,特别是消炎用的药水一滴都找不到了。医生用竹镊取夹他骨肉深处的子弹,也没有一点麻药,他紧咬着牙,浑身衣裤都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不吭一声。最终,子弹还是未能取出,伤口仍如刀割一样的痛。有战友来探望,给了他一小包食盐。他舍不得用,把食盐包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在伤口痛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才用手去摸一摸盐包,手指象征地再轻抚一下伤口。他知道食盐太宝贵了,他不想自己就这样用掉了。

⑤果然不久,有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手术时急需食盐消毒。张子清二话没说,就从枕头底下掏出了这包食盐,坚决地塞进了医生的手里。医生看着他已严重感染的伤腿,不忍接受。他沉下了脸:抢救重伤员要紧!执意让医生拿走了食盐。

⑥张子清的伤口进一步大面积感染,最终危及生命,他停止了呼吸。那一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面对他安详的面容,被抢救过来的重伤员哭了,医生护士们哭了,红军战士们都哭了……而此刻,面对他年轻英俊的面容,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大的这些人,怎能不心有触动,心怀感动呢?他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呀,却为了信仰和事业,早早地献出了生命!任何人,究竟怎么比?人的生命,究竟要用什么来衡量?

⑦步子沉重,心更沉重,站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墓地前,我又一次经受了心灵的震撼。这墓地90多年前还是一片稻田,这里面竟埋葬了130多位红军战士的忠魂,虽然,遗骨并不完全,130多位战士,也只有18人如今还有名有姓。大多数人,无名,甚至无骨,永远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上。其中有一位只有14岁。

⑧事情发生在1929129日。在黄洋界战斗中失败的敌军,买通一位当地游民,由他作向导,偷偷绕过黄洋界哨口,直奔小井进行突袭。红军医院的重伤员和医护人员手无寸铁,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敌我力量悬殊,伤员们被驱赶到了这片稻田里,敌军烧了医院,还对伤员们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让他们说出红军的去向。寒风凛冽刺骨,敌军的蹂躏也无所不用其极,但红军战士昂首挺胸,像一尊尊不倒的铜像,怒视着敌人。敌军气急败坏,竟然架起了机枪,向他们拼命扫射。在这最后关头,战士们还用尽全身力气,齐声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鲜血染红了小溪,染红了大地,映红了树木,也映红了天空。

⑨讲解员娓娓讲述着,哽咽着,晶莹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我们的热泪也从眼眶溢出,滚落在双颊。我想起了来小井之前读到的一首当地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想起了仅仅两年多时间,在井冈山牺牲的4万多位烈士。还有那位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她就在红军医院工作过。她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失去过对党的忠诚。她说: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临终前,她还再三叮嘱:(我的)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她的坟墓就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的山坳上,她是魂归小井呀!

⑩我们站在墓前,向先烈们充满崇敬地三鞠躬,又缓缓走近墓地,虔诚地献上了一枝枝洁白的花朵。

⑪同行中有人问这位名叫姚王珍的讲解员:你天天在这里讲解,天天这样动情吗?她扬起脸,坚决地说道:是的!因为他们是最有信仰的人,我也是红军的后代!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

⑫小井是多么安宁。我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动。从山涧里蜿蜒奔泻的小溪,仿佛在述说着什么,是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

⑬阳光乍现,云雾正在散去,雄伟奇峻的井冈山愈显峥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医院坐北朝南、全木结构,虽然看起来与普通山民的居屋一样质朴,但其内在气质却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B.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的快速建成,体现了红军官兵甘于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也体现了官兵团结、平等的红军风尚。
C.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作战勇敢,舍己为人。他身负重伤,疼痛难忍,仍然将战友给他的一小包食盐留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
D.“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直接抒写出“我”的强烈感受,表达了对烈士们为了信仰不惧牺牲的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井冈山的云雾,这样写既表现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也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B.文章在叙写张子清的故事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令其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C.文章借助语言描写,表达了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对党的忠诚,彰显了她坚守初心、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贵人格。
D.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空转换的顺序,将“我”在小井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组织在一起,脉络清晰。
【小题3】结合第⑥段内容,回答“人的生命,究竟要用什么来衡量?”这一问题。
【小题4】本文多处内容借讲解员之口娓娓道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