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4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小题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韩非子(前280-前233)《韩非子》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小题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当思之A在心B常令C相继D若E斯须F懈怠G去之H已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主安国者”中的“安”,使动用法,与《论语》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安”词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B.“民治而国安”中的“治”,太平,安定,与《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治”词义不同。
C.“胜隋日远”中的“胜”,超过、胜过,与《论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的“胜”词义相同。
D.“仁义积而物自归之”中的“物”,众人,与《老子》中“物或恶之”中的“物”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看来,治理国家,仅仅靠赏罚是不够的。赏罚不当就不能称为明察;赏罚虽当,但作用有限,并不能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
B.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可以吸取前代帝王成功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并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借鉴,这样就可以铲除近代的浮薄之风。
C.唐太宗原先认为在战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难以改变,但后来通过事实发现,施政措施得当与否,对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影响。
D.唐太宗认可整修兵器防御寇乱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不能重蹈隋炀帝灭亡的覆辙,让群臣怨恨叛离,并希望大臣们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讷讷,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

材料二: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如何?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过而不听A于忠臣B独行C其意D则灭E其高名F为人笑G之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为兼词“于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的“焉”用法不同。
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
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
D.“其”,表“婉商”,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语气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
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
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
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
(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小题5】材料二中,管仲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蠹(节选)①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注:①蠹:害虫,所谓“五蠹”就是五种国家的害虫。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儒者、侠士、商人、纵横家和不想当兵者等五种人是国家的害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C.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D.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即上古时代,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一般指夏朝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也称“三皇五帝时代”。
B.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燧人氏和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及轩辕氏并称为“华夏五氏”,五氏被公认为华夏文明的始祖。
C.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二人一为商朝建立者,一为周朝建立者。文中出现的桀纣两位暴君分别被二人讨伐推翻,汤武二人也在文中成为明君和变革者的代名词。
D.仲尼:即儒学大师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并著有《论语》等经典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禹治水之后还有人学习有巢氏、燧人氏构木钻燧,就会因为落后于时代而被鲧和禹取笑了。作者借此批判了儒家以上古时期贤王的做法治理当今之世的政治理想。
B.为了增强文章说服力,作者在论证中采用设喻的方法。比如选文第一段结尾借用宋人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揭示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
C.韩非的议论深刻周密,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归纳出结论,使自己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第二段中以楚人和鲁人的例子从同一角度证明了忠臣和孝子可能相冲突的观点。
D.作者号召不能称赞宣扬仁义的人,也不能任用从事文章学术的人,并认为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大不相同的,这些观点都呼应了第二段段首对儒墨两家的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