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通过描写女孩的肖像,女孩关织布机的要求,人们关于饭食的揶揄,以及富有生活美的画面,多角度塑造了人物憨厚勤劳的特点。
B.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C.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D.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小题3】孙犁曾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篇小说中,“女孩子”的哪些特质让孙犁怀有崇拜之情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回答。
【小题4】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山地回忆》的“散文化”“诗化”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2-23高三上·重庆九龙坡·期中
知识点: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       

       

十几年的军事性质的生活,四海为家。现在,每当安静下来,许多房东大娘的影子,就像走马灯一样,在我的记忆里转动起来。我很想念她们,可是再见面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去年,我下乡到安国县,所住的村子是在城北,我想起离这里不远的大西章村来。这个村庄属博野县,五年以前我在那里做土地复查工作,有一位房东大娘,是很应该去探望一下的。

我顺着安国通往保定的公路走,过了罗家营,就是大西章,一共十五里路。昨天夜里下了雪,今天天晴了,公路上是胶泥,又黏又滑。我走得很慢,回忆很多。

那年到大西章做复查的是一个工作团,我们一个小组四个人,住在这位大娘的家里。大娘守寡,大儿子去参军了,现在她守着一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过日子,女儿叫小红,小儿子叫小金。她的日子过得是艰难的,房子和地都很少,她把一条堆积杂乱东西的炕给我们扫出来。

大儿子自从参军以后,已经有六七年了,从没有来过一封信。大娘整个的心情都悬在这一件事上,我们住下以后,她知道我在报社工作,叫我在报纸上登个打听儿子的启事,我立时答应下来,并且办理了。

大娘待我就如同一家人,甚至比待她的女儿和小儿子还要好。每逢我开完会,她就悄悄把我叫到她那间屋里,打开一个手巾包,里面是热腾腾的白面饼,裹着一堆炒鸡蛋。

我们从麦收一直住到秋收,天热的时候,我们就到房顶上去睡。大娘铺一领席子,和孩子们在院里睡。在房顶上睡的时候,天空都是很晴朗的,小组的同志们从区上来,好说些笑话,猜些谜语,我仰面听着,满天星星像要落在我的身上。我一翻身,可以看见,院里的两个孩子都香甜地睡着了,大娘还在席上坐着。

你看看明天有雨没有?大娘对我说。

一点点云彩也没有。我说。

地里很旱了。大娘说。

那时根据地周围不断作战,炮声在夜晚听得很真,大娘一听到炮声,就要爬到房上来,一直坐在房檐上,静静地听着。

你听听,是咱们的炮,还是敌人的炮?大娘问我。

两边的炮都有。我说。

仔细听听,哪边的厉害。大娘又说。

我们的厉害。我说。

还有别的人,能像一个子弟兵的母亲,那样关心我们战争的胜败吗?

工作完了,我要离开的时候,大娘没见到我。她煮好十个鸡蛋,叫小金抱着追到村边上,硬给我装到车子兜里。同年冬天,她叫小红给我做了一双棉鞋,她亲自送到报社里,可惜我已经调到别处去了。

不知大娘现在怎样,她的儿子到底有了音讯没有?

我走到大西章村边,人们正在修理那座大石桥,我道路很熟,穿过菜园的畦径,沿着那个大水坑的边缘,到了大娘的家里。

院里很安静,还像五年前一样,阳光照满这小小的庭院。靠近北窗,还是栽着一架细腰葫芦,在架下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在纳鞋底儿。院里的鸡一叫唤,她抬头看见了我,惊喜地站起来了。

这是小红,她已经长大成人,她的脸上安静又幸福。她把鞋底儿一扔,就跑着叫大娘去了。

大娘把我当作天上掉下来的人,不知道抓什么好。

大娘还很健康。

她说大儿子早就来信了,现在新疆。不管多远吧,有信她就放心了。儿子在外边已经娶了媳妇,她摘下墙上的相片给我看。

大娘又找出小红的未婚夫的相片,问我长得怎样。这时小红已经上了机子,这架用手顿的织布机,是那年复查的时候分到的。小红上到机子上,那只手顿得可有力量。

吃晌午饭的时候,小金从地里回来,小金也长大了,参加了互助组。现在,大娘是省心多了。

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土地复查分到织布机给本文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房东大娘的大儿子参军六七年没往家里寄过一封信和听炮声等细节描写显示出当时战事紧急的背景。
B.“我”工作完离开时,大娘亲手煮鸡蛋让小金给“我”装车子兜里;“我”再次来看望她时,她把“我”当作“天上掉下来的人”,这两处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大娘对“我”的关心。
C.文章写正在纳鞋底的小红看到“我”后惊喜地站起来并跑着去叫大娘,有空就上织布机劳动,可以看出小红的勤劳能干,预示着她婚后生活会很幸福。
D.本文语言质朴清新、明白晓畅,战争年代百姓日子过得“艰难”,建国后却很“省心”,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对新时代的赞美,折射出重大的社会变迁。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天晴”,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小题3】毛泽东评价孙犁时曾说:“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请结合文本从结构安排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歌(节选)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喝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说明他在双眉面前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爱炫耀的性格。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含蓄地交代了两人的关系,也表明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了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中,拥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心态。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材上,本文围绕“村歌”这一主要事件展开记叙,着力表现后方军民鱼水情,展示了淳朴、积极、和谐的生活画面。
B.本文写演出前群众对双眉的议论,主要是为了突出双眉的唱功和演技了得,这里用正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
C.文中写双眉演出,引用了戏中的唱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本文在双眉演出高潮这一处结尾,情节戛然而止,却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小题3】孙犁曾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结合文本,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孙型小说语言风格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11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把自己伪装起来,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说明她虽然机灵,但是有勇无谋。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因此这两个人物略显呆板,缺乏生机。
D.小说倒数第八段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