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缀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缀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相,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噬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外恐诸侯之A救B秦C必受D之E秦受地F而却兵G赵H守半国I以自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23-24高三上·陕西榆林·开学考试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乐毅,且谢之曰:“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故遁逃奔赵。昔先王擢臣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莫径于结赵矣。先王曰:‘善。’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先王以臣为不顿命,裂地而封之。”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①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惟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鸱夷,皮口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B.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C.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D.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乐毅,责备乐毅,“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含义不同。
B.奉承,奉受,表示接受、执行的敬辞,“奉”与《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奉”含义不同。
C.符节,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的凭证,“节”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的“节”含义相同。
D.蚤知,早知晓,“蚤”为通假字,通“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死后,齐国利用反间计,致使燕惠王对乐毅产生了怀疑,将乐毅替换,齐国因而有机会收复被攻占的七十余座城池。
B.燕惠王认识到自己听信了小人谗言,于是向乐毅表明消除彼此隔阂、重新重用乐毅的想法,但乐毅已没有回归燕国的打算。
C.燕昭王重用乐毅,将乐毅从宾客中提拔为亚卿,在乐毅伐齐取得成功之后,又分封给乐毅土地;乐毅亦将燕昭王视为明君。
D.燕昭王想要向齐国报仇,乐毅给他制定了联合赵国的策略,并在出使赵国之后,率兵攻入了齐国,齐国国君逃到莒地避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齐,霸国之余教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②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小题5】乐毅为什么要对燕惠王讲伍子胥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 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 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选自《战国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B.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C.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D.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质,指人质,两国交往,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C.避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这种做法便叫做避席。也指离开席位。
D.骐骥,千里马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小题4】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③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国犀首。②梁君,魏国国君魏惠王。田侯,齐国国君齐威王。③难构,即“构难”,结怨,交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B.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C.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D.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其身易穷”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
D.“公之不慧也”与“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在出使齐国时途径魏国,趁机求见了魏国的公孙衍,并告诉公孙衍,不能只吃吃喝喝,而应该把天下的政事承担起来。
B.楚国起初和李从有约定,要把政事交由李从,但后来在燕、赵两国的劝说下,楚国改变主意,又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
C.公孙衍主张攻打赵国,而田盼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攻打赵国可能会有后患,田盼的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公孙衍的认同。
D.公孙衍和田盼率军攻打赵国,军队还未出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吃败仗就又给他们增加了兵力,结果击败了赵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
(2)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
【小题5】公孙衍在听从陈轸的建议后,他本人获得了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